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類人才培養質量現狀分析及提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美術類高校,是培養高素質美術人才的搖籃。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國家對美術人才的需求數量逐漸增加,其人才培養的質量日益成為國家、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以廣州美術學院近十屆畢業生就業創業調查情況為樣本,結合美術類高校(以下簡稱:高校)的實際,分析其人才培養質量的現狀,認識其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及提升對策。
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現狀分析
(一)“政用產學研”合作特色鮮明美術,泛指創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間,且具有可視性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設計、建筑等門類以及書法、攝影等。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①美術學科本身具有全體性、基礎性、多樣性的特點,是社會開展美育、傳播美育的重要途徑。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美術又被賦予了社會性、人民性和時代性的特點,人們生產生活的各領域、各部分和各環節都會與美術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美術類高校在“政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特色日益顯著,在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以及與相關產業行業的聯系日趨緊密,人才培養的社會屬性強,其培養的人才適用面廣、社會接納度高,體現出較高的人民性和時代性。高校在專業教學中采取“工作室制+課題制”的教學方式,通過與業內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等形式,引進了一批學術科研價值和市場應用價值較高的“產學研”合作項目,開展學術科研攻關和創新創業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專業實踐能力。
(二)專業教師教育引導作用突出美術類高校教育教學與普通高校相比規模較小,專業課教學大多采用小班授課的形式完成,由于學生人數相對較少,專業教師“傳幫帶”的教育引導作用顯得較為突出,教師與學生關系較其它專業聯系更為緊密,學生對德高望重、教學水平高的專業教師較容易萌發崇拜模仿的心理,德藝雙馨的專業教師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個人的成長留下深刻影響,專業教師個人的文化修養、處世風格、學習習慣和生活態度等對學生容易產生更直接的影響。有些大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教師工作室或校友、學長的公司企業工作實習,多數畢業生經師長推薦或個人自薦等方式從事美術設計相關工作,工作類型大致包括:美術教學培訓、藝術設計、繪畫創作、雕塑創作、考研升學或出國留學等等。
(三)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較強美術,具有創新性和創造性的學科屬性,從美術教學的本原來說,追求原創的不同個性和特色,主張千人千貌。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逐漸孕育出創新思維和創造個性,加之美術學科本身的專業性和技藝性較強,每年畢業生中選擇微創業和自主創業的學生比例都較一般高校更高。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孕育出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個性與學科專業具有的專業性、技藝性、創新性和創造性等特點相互作用有效地促進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動力,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廣州美術學院20畢業生就業情況為例:選擇自由擇業或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比例接近全體畢業生人數的近10%,在普通高校中位居前列。其中,繪畫(含:中國畫、油畫、版畫、實驗藝術)、雕塑專業畢業生選擇與專業學習相近的就業形式,堅持個人純藝術發展道路,選擇自由擇業或自主創業人數較多、比例較高。
二、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存在的不足
(一)學生綜合文化素質水平有待提高美術類高校由于招生規模較小和能力要求上偏向于專業能力水平上的“優中選優”,實際招生情況來看,更容易招到專業潛質較好的“偏才”。在這其中,文化分和專業分“雙高”的學生僅占到少數,多數學生的文化分并不占優勢或偏低,但這一事實卻與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藝術人才的素質要求有著一定的距離。未來經濟社會是一個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社會對人才需求質量要求更高、產品輸出質量、附加值要求更高,要實現黨的報告提出的,在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美術人才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要更好地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出更多無愧于時代要求,無愧于人民需要的優秀美術作品,極大地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社會營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高雅文化環境和輿論氛圍,應該努力培養出更多高文化素質和高專業技藝水平的“雙高”美術人才。
(二)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升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能力水平的要求日益提升,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是指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個具體方面能出類拔萃的人。要達到復合型人才的素質能力要求,美術人才的培養除了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較高的專業能力水平以外,還需涉獵廣博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豐富的閱歷,努力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生存,關注社會和民情,堅持扎根于時代、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藝術道路。但目前美術類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廣泛存在重專業輕文化,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學生專業技藝突出,文化素質水平不高多年來一直是美術類大學生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美術類大學生應在日常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不斷磨礪品性,堅持多求知、多閱讀、多實踐、積極融入經濟社會和時展大潮,學會與不同職業類別和不同學業背景的人交流共事,學會與人合作,堅持知行結合,努力將自己發展成為復合型的美術人才。
(三)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待增強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指的是學術創新創造、創業意識、創造能力和自主創業等多方面能力。美術類高校應推動學生多方面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著力增強師生學術創新能力和科研攻關能力,鼓勵師生同創出佳績,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融入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同時結合學生以微創業、自主創業(或創意創業)為主的特點,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目前美術類大學生依托自身的專業技藝,創業類型以自由創作、美術教育培訓、開辦工作室、畫室等占絕大多數,創業特點更多是單打獨斗或小團體式的學科領域較為單一的創業模式,許多大學生在創業初期有較高的熱情,顯得信心滿滿,但在市場拓展、項目融資及團隊組建管理等方面遇到困難時顯得辦法不足,大多數創業項目的市場化程度、知識融合、業務融合程度都有待提高。經過調查組對近十年創業畢業生的調查走訪和情況了解,一些畢業生反映創業失敗的原因包括:自身能力不足、經驗方面的欠缺和方向選擇的失誤等等。
三、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思考
(一)實施科學規范管理,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美術類高校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雖有其自身特色,但在教學管理方面卻具有與普通高校所共有的共性和一般性,即:“教學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要努力實現科學化和規范化管理,其最終目的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高校應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實施方案,經多方評估反饋修正后嚴格執行。同時,各部門、各二級學院應圍繞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和優良教風學風的養成開展工作,依托高校各部門的協同聯動,發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教育教學體系的綜合效能,進一步發揮教師“為人師表、身正示范”的教育引領作用,樹立良好教風,推進教學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同時培養挖掘學生骨干隊伍并努力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完善學風建設的制度約束,推進形成良好的學風,開展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積極做好各類學生的資助幫扶和心理咨詢輔導,合力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
(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業務輔導,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應多措并舉,通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等方面,推動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創新思維》《設計思維》《創新設計》《創新創業教育基礎》等必修課,推出一批精品課、示范課和選修課,加強對學生的創業實訓和培訓,對學生普及創辦企業、經營企業、企業注冊融資及團隊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業務知識,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學術交流及相關活動,如:每周舉行創新學術論壇、每兩個星期舉辦創業沙龍、每月邀請知名校友、創業成功人士來校舉辦創業講壇、每季度舉辦創新創業成績匯報展、每學期舉辦學生創意作品市集、每年舉辦大學生創業實訓、每年舉辦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每年邀請相關企業和投資機構來校舉辦創業項目評審對接活動等,提高學校創業項目的市場化運作水平。對入駐學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學生創業團隊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聘請校內教師和校外專家各一名作為指導老師。同時定期舉辦針對教師的創業師資培訓,將每年選送教師參加省市舉辦的培訓與邀請業內專家來校講學相結合,合力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學生就業意識,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以“三全育人”理念對全體本科生開展就業指導。對在校三(四)年級學生開展就業動員和宣傳,要求學生在進入畢業季前梳理好個人在學業等各方面的獎勵榮譽及成績,設計制作好個人簡歷和作品集,做好必要的就業求職準備,在就業指導課程中設置見習實習學時,引導在校三
(四)年級學生走進就業市場,了解藝術類就業市場用人單位的需求情況,并定期安排知名校友、專業骨干教師為學生做就業輔導報告,鼓勵發動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就業指導,對學生就業價值觀、就業意識等方面加強輔導,使學生克服不急于就業和慢就業的心理,為畢業生積極拓展就業渠道,推薦學生去相關單位就業實習。在學生畢業年度的上、下學期,分別對畢業生開展就業流程及手續辦理、就業政策法規輔導、敬業樂業教育等方面的課程教學,對學生開展面向個人或團體的就業咨詢,運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宣傳欄等平臺做好相應的教育輔導和就業宣傳,提供“全覆蓋、零距離”的就業指導服務。
(四)完善生涯輔導,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從大學一年級學生開始普及職業生涯輔導,通過專業名師的教育引導,使學生對職業有初步的了解,引導學生客觀評價自我,分析自身優缺點,要求其結合學科專業的規律做好學習計劃和學業規劃。進入大學二年級,以小班形式講授《職業認知與職業規劃》,以課程作業的形式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書,制定好個人的階段學習目標,由任課教師(輔導員或班主任)定期督導學生每一階段目標的完成情況,并通過舉辦職業生涯規劃競賽的形式,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競賽獲獎者予以表彰,選拔優秀的個人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職業生涯規劃競賽,通過以教促學、以賽促學等形式,以課程作業及競賽的方式普及學生生涯規劃的意識,使學生掌握職業規劃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學會使用職業規劃的相關工具和方法輔助開展自我規劃,幫助學生進一步規劃或糾偏個人生涯發展目標,在大學階段逐步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進入三、四年級,依托專業學習與實習實踐相結合,結合對經濟社會環境的認知,使學生了解認知擬從事專業職業行業的發展情況,對社會發展的趨勢做好一定的預判,進而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計劃予以進一步糾偏和校正,通過畢業季的實踐鍛煉,逐漸制定好自己的近期、短期和中長期生涯發展規劃,從而明確個人的職業發展目標。通過完善的生涯規劃,幫助學生依靠個人的努力和合理的職業規劃,促進個人的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2]郝登峰.大學生就業創業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穆林.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0.
[4]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學校教學管理要點(教育部高教司[1998]33號文件)[EB/OL].
[5]凌靖波,吳愛邦.倫理視域下我國高等藝術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教育策略[J].高教探索,2013(2):34-38.
[6]魯曉波.新時代下的美育與創新:面向未來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J].裝飾,2019(9):12-17.
[7]王恒昕.美育在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合理運用[J].藝術百家,2018,34(04):23-28.
作者:郭亮 單位:廣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