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字化技術在中國民間美術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針對中國民間美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了民間美術數字化形態轉換的趨勢,研究了民間美術數字化形態轉換的新方法,提出了數字化交互設計的應用思維,實現了民間美術數字化傳承與保護技術的區域性、多樣化、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民間美術;傳承與保護;數字化形態;數字化技術
中國民間美術作為區域性、群體性、母體性藝術,滲透于普通老百姓婚嫁、喪娶、祝壽、祈福、敬仰等民俗活動之中,直接反映勞動大眾的物質需求、精神追求以及審美品位。其形式多樣、底蘊豐厚、源遠流長,經集體創造、歷史積淀、民族傳承與保護逐步發展起來,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需要我們代代研究、創新與發展。[1]然而,由于社會的轉型,其政治環境、經濟體制、文化形態和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習俗和模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此也造成民間美術生產制作、傳播使用、審美方式等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西方的、現代的、時尚的審美理念逐步取代民間的、鄉土的、淳樸的造物理念。在此大環境下,中國民間美術同樣面臨著傳承和保護的危機,有些民間美術品類和功能瀕臨消亡,尤其一些傳統手工絕活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作為民族、民間、民俗研究的珍貴材料,民間美術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價值。在新時代的語境下,我們怎么樣充分利用當下移動互聯網技術、信息傳播技術,有效、充分地去發掘用戶的行為、認知和感性“空間”,為民間美術的傳承與保護尋找新思維、新渠道,是筆者下面要討論的問題。
2中國民間美術的數字化形態轉換趨勢
數字化技術在民間美術傳承與保護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它在不占用絕對空間的情況下,可以靈活自如地進行圖文、聲像、音頻之間的切換;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修改、備份、刪除、移位、排序、掃描;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高速、高效地“發送”、“傳播”,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準確地檢索、定位。而民間美術本身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的統一,集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科學材料與藝術形式之大成。其中,科學技術手段可以看做民間美術保護的“非物質”基礎。我們可以從民間美術傳統保護載體“竹帛”、“金石”、“盤盂”“文本”等逐步過渡到“圖像”、“聲音”、“視頻”等現代綜合化、數字化虛擬載體方向,能夠實現“物質”載體向“非物質”載體的銜接,“有形”載體向“無形”載體轉型的一脈相承;能夠實現民間美術保護手段在時空、時序上的“無縫對接”。運用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全方位“活態”傳承與發展,是筆者下面要探討的問題。
3中國民間美術的數字化形態轉換方法
3.1數字化“檔案”
筆者認為,民間美術可以以“檔案”的形式進行存檔、保護。首先,根據種族不同,對民間美術進行分類。我們通過高精度的先進掃描儀器、數字化攝影、硬盤、音頻等圖像處理技術把分好類的民間美術元素:圖案、紋樣、圖騰符號、材料、制作工藝等進行“整理—統計—記錄—價值鑒定”,由具體實物生成平面或者立體的數字化圖像,即“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并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以便于后期存放和加工。其次,做好“檔案”的“編目—檢索—文檔編輯—文獻編纂”,作為后期設計創作素材。最后,進行“檔案”信息的開發利用,即民間美術的數據加工和輸出。其中,數據的加工包括對民間美術結構造型、紋理質感、形式美感等數據進行高精確的提煉,抽象、概括為更為現代、簡潔、實用、時尚的圖案數據庫或者簡化的工藝制作流程。然后,建立整體系統的數字化模型,為民間美術元素的保護修復、考古研究、信息共享、參觀欣賞、開發利用提供充分、精準的數字化素材,即數據的輸出過程。民間美術的“檔案”管理系統可以作為國家和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具有可預見性的實踐意義。
3.2數字化虛擬民俗館
數字化虛擬民俗館對傳統民間美術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理念。我們可以通過微軟的“表面質感建模技術”[2](p313)把民間美術材質:竹、絲、棉、麻、布、紙的肌理和原生態氣息生動逼真地呈現出來;把由民間美術造型元素:點、線、面、體、聲、光、色綜合創造的圖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還原到一種近乎完全真實的細節。最后,當地政府、協會、非遺持有者多去組織、宣傳虛擬民俗博物館的展覽活動,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前來觀摩體驗。館內工作人員可以引導他們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在空間中近距離感受民俗藝術的魅力,盡情享受民族韻味和風情。數字化民俗館的成立是一種跨學科的工程,需要與不同專業領域的設計師、建筑師、計算機專家、網絡工程師、考古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政府部門等積極合作,探索新設計、新方案、新技術的應用,拓寬展覽空間。
3.3數字化模擬技術
根據民間美術的發展現狀,采取數字化模擬技術來應對它的傳承與保護、創新與發展是當務之急。當前,常用的數字化模擬技術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瀕臨消亡的民間美術作品的保護,通過運用虛擬漫游和人工智能技術把一些破損的、變質的、將要消亡的民間藝術品進行修復、保護,虛擬和復原最本源的面貌,并呈現給大家。一類是針對具體的民間美術作品的物質材料、造型形式、色彩搭配、工藝流程進行具體地模擬演示,讓觀者身臨其境地參悟它們內在的聯系,了解它們的制作過程,避免“獵奇式”和“擬古式”的創作誤區。例如,讓機器人與傳統皮影藝術合作,讓它代替人類在民俗博物館里給觀者模擬演示皮影戲,把最新的科技與最傳統的美術結合,用于民間美術的保護和展示,是民間美術數字化的結果。
3.4數字化交互設計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手機App、Wi—Fi、iPad和可穿戴設備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碎片化”信息獲取的主要工具。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民間美術要實現從‘日?!健畡撛臁?,從傳承保護到創新發展的轉型,就要發展更符合移動用戶感官舒適、精神愉悅、審美體驗的交互技術。當人們與民間美術產品發生作用時,能夠參悟到交互時的真情實感;能夠感受到民間美術的本質;能夠喚醒民族的同理心;能夠找到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里過著“慢”節奏的生活;能夠實現民間美術創意發展的目標。因此,把新型美術產品放在一個動態的數字化文化環境中,與觀者建立一種良好的交互關系是開發民間美術創意產品的重要途徑。例如,我們把民間美術與動畫產業相結合,開發民間美術新產品,讓其與觀看者產生新、奇、特的交互反應。
4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民族民間美術瀕臨滅亡的事實出發,將民間美術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致力于研究與開發民間美術數字化保護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具體的數字化技術來解決民間美術的傳承與保護問題,獲得民間美術“活態”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面向未來,我們應當積極地推動數字化關鍵技術的研發,為民間美術的傳承保護、產業動態、學術研究提供更寬廣的技術支持;為民間美術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寬闊的數字化存儲空間和信息推廣平臺;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贏得國際文化競爭機制主動權。
參考文獻:
[1]楊爽.中國民間美術元素在現代主題餐飲空間設計中的傳承[D].廈門大學,2014,第1頁.
[2]肖豐,陳曉娟,李會.民間美術與文化創意產業[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爽 單位:廈門南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