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園林專業植物造景課程教學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園林專業課程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學生參加設計類競賽為契機,探索建立新的“以賽促學”園林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并以“植物造景”課程為例,進行相關教學改革實踐探索,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
關鍵詞:園林專業;以賽促學;課程設計
大學課堂教學,最根本的是要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能力的培養,只有滿足了學生學習需求和能力培養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1]。但是目前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存在諸多需要亟需解決的問題,如,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普遍不高,主動意識較差,缺少求知欲。另外,教與學主要集中在課堂環節中,課前與課后的時間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導致學習內容呈現出碎片化與不連貫性等現象。此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的迅速轉型升級,社會需要更多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很多學生創新意識較差,綜合實踐能力普遍不高。因而舊的教學方式難以適應新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需要,這種形式迫使高校和教師需要尋找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很多學者或專家已開展了廣泛的教學改革,強調綜合素養與提高教學質量的結合[2-4],關于此方面已有較多的理論體系與課程案例分析。近年來,關于“以賽促學”的教學方法,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青睞。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號)中明確指出,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支持高校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性競賽。這為相關專業的教學尤其是實踐性較強的設計類專業或課程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與思路,不少的學者也進行了一定的實踐和相關性探索,目前很多高校已廣泛開展相關教學實踐[5-9]。本研究以農科園林專業的“植物造景”課程為例,以“項目驅動”為核心,進行了相關實踐性探索,以期為園林專業其它課程或相近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或借鑒。
1園林專業傳統教學模式中問題分析
“植物造景”課程是園林專業的基礎課,一般在大二學年開設,學生之前已經先修的專業課程主要有“園林設計初步”、“園林制圖”、“園林概論”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CAD、Photoshop等相關課程,因而學生一般已經具備了基礎性的設計理論知識和軟件技能。通過該課程的進一步學習,學生主要掌握關于植物景觀設計的相關知識,課程整體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也較為瑣碎。所以在一般的傳統教學中,“植物造景”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較多所占的課時比例較高,忽略了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教學模式也相對單一,多以室內課多媒體教學為主要形式,學生基本一直處于一種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屬于一種機械式、填充式的輸入;學生實踐練習環節相對較少,造成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明顯脫節的現象,課程專業實踐占比少;課程作業內容多以調研分析類為主,一般多以調研報告如學校所在城市公共空間植物現狀問題分析與建議或者以小論文的形式進行課程考核。學生對于這樣的作業形式多以應付式的態度完成,因而作業質量普遍較低,學生得到的實效性訓練也較少。而且整個課程的評價方法體系相對比較單一,忽略了過程性考核,如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養成、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綜合評定。另外,由于整體教學過程相對偏理論性,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無法得到有效地鍛煉,影響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性以及后續課程的學習,因而導致課堂中的學習不能滿足今后社會實踐的基本需要。
2課程設計的整體思路
園林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在“以賽促學”模式下,“植物造景”課程教學改革整體思路試圖做到“五元特性融合”。課程講述內容以室外空間為主進行植物景觀設計知識點的講述,體現課程的“專項性”。整體作業以空間景觀改造更新類為主要方向,體現園林景觀設計的“與時性”。空間更新設計的主題以植物造景為主進行相關改造設計,體現針對具體問題解決的“實用性”。作業提交形式以競賽作品的要求進行提交,體現課程的“競賽性”。學生可以根據作業的命題,提前自選場地完成相應作業內容,體現設計者的“自主性”。通過以上5個方面的多元融合,以“項目驅動”為核心進行專項訓練,通過一學期的學習,達到以下課程目標:具有較高的植物配置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空間造型能力和視覺表現能力,具有較強的植物應用與設計方面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較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語言表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在反復的練習中融會貫通前期的理論知識和相關設計技能。
3實踐具體措施
3.1課程知識點的系統構建
本課程主要以植物景觀設計為切入點對室外空間的不同元素與植物的關系進行分單元講述,如建筑的不同方位以及不同建筑的類型與植物種類的選擇,水體不同類型(溪流、水池等)與植物的配置關系,園路不同類型與植物種類的選擇,置石小品與植物種類的關系,地形變化與植物的選擇,空間入口的植物選擇,空間邊界植物的應用,不同功能空間如兒童活動場地與植物種類的配置關系、商業街區與植物的關系等。對于不同的空間,植物種類的選擇有所差異,其配置手法也有所不同。課程內容主要圍繞以植物景觀營造如何產生“視覺感”為植物造景設計的目標,貫穿于本課程日常教學以及作業的始末,通過不同單元性知識點的分類別學習,解決現實空間環境中植物配置存在的問題或者企業存在的具體實際問題,使得該課程理論知識可以有效地轉化為后期的項目實踐。
3.2課程作業的模塊化設計
課程的作業內容由不同的模塊構成,一般分為3~4個考核作業,其中第1個作業為“必選項目”即教師指定場地、指定命題,限定時間(一般為4~5周),進行相關過程性更新設計。整體作業包含以下動態過程:學生先進行場地的前期調研測繪以及周邊相關環境問題、使用人群等資料的收集分析整理,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再根據問題與策略進行針對性的更新設計,最終完成一套具體的更新設計方案。在此實施過程中,授課教師全程指導學生的操作,學生在設計中遇到問題可以利用課程的QQ群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交換思想,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由之前的被動接收轉化為主動學習。經過第一個項目的訓練后,學生掌握了基礎相關知識的實踐轉化,也具備了一些技能。之后進入到“自選項目”的實踐環節,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自由選擇改造的地塊,可以是校園內空間的綠地,也可以是校外的一個公共空間,針對空間中存在的現狀問題,完成一套以植物為主的更新設計方案。或者教師在日常作業的發布中只規定更新設計的主題,如“兒童活動空間植物景觀”、“老年人活動空間”、“康養景觀”、“生態景觀”、“人與自然的融合”等,學生根據發布的命題進行場地的自由選擇并進行相關植物景觀的更新設計。
3.3設計競賽的方向指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本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二次設計,提前收集國內外相關競賽的比賽信息如比賽時間、競賽要求等,將設計類競賽、植物景觀設計的教與學有效地融為一體,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壓縮理論知識的講述時間,將歷年來國內外一些具體的競賽題目引入課程中,將教授的課程與競賽相結合,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踐模塊環節,讓競賽成為本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引導。從而將課程中的一些設計概念或植物景觀設計的原則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內容。學生最終提交的作業成品按照設計類競賽的常規要求進行提交,一般規定如下:JPG格式,A0展板,設計圖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其中包含各種設計分析圖(如區位分析圖、流向分析圖、功能分區圖、節點分析圖、氣候分析圖、適用人群分析圖、植物種植分析圖)、平面圖、植物配置表、設計說明、立面圖以及相關效果圖等內容。學生在作業的整個完成過程中,從草圖到意向圖,均可以與教師進行反復的溝通,教師提出相應修改建議與意見,學生及時進行修改完善,并及時將修改后的結果反饋于教師,教師進行再次的審核,通過這樣3~5次或者更多的修改完善后,提高了學生設計表現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作業質量,最終選擇相關的設計競賽,完成作品的正式提交。通過參加一些小型設計類競賽,選拔出優秀獲獎作品和個人,以此為基礎再進行設計團隊的組建和培養以及后期的進一步日常專項訓練,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由課程學習到競賽項目再回到課堂教學,為后期參加國家級重要賽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4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近3a來,由于“疫情”的原因,本課程采用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新學期課程開設之初,即建立了“植物造景”課程QQ群,教師會提前在QQ群中發布課程理論知識相關教學的任務點,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每一個任務點的相關知識點學習,并結合討論區的問題,進行相關文獻的查閱和資料的收集,并進行問題的回答。討論區的問題多為開放性題目,如,“為何游步道三岔路口的植物需要精心設計”、“兒童活動區適宜的植物種類”、“淺談對生態景觀的理解”等相關內容,通過以上環節的訓練,在前期的理論環節學習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查閱文獻的能力。課后,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建議下,進入設計網或設計類公眾號進行主題案例等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學習相關分析圖的表達,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享交流。通過線上理論知識的學習后,根據情況可以將線上教學轉到線下教學。
3.5動態考核機制的落實
本課程考核注重動態全程考核,包含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其中過程性考核環節主要涉及到學生的出勤以及課堂表現等,而終結性考核主要是對于學生設計作品的考核。通過此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改變了以往對于知識點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實踐能力,目前已有不少本專業學生能積極主動參加相關設計類比賽并頻頻獲獎,在班級中營造了濃厚的競賽氛圍,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們的競賽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設計實踐能力,更好地服務于本專業其它相關設計類課程的學習與后期畢業設計等環節的實踐內容。
4結語
“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尤其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通過“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明確競賽目的,普及競賽教學,強化這種“模塊化+技能訓練”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專業與課程的特色。通過本文的實踐性探索發現利用學科競賽中所需的實踐技能,可以將課程中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有效轉化。但是大學的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體現因校制宜、因專業制宜、因課程制宜、因班級制宜、因學生制宜的特點,對于學生的系統培養應根據社會發展和企事業單位的多方面需要進行設定并及時做出合理調整,在利用學科競賽的同時,應根據學生的主觀意識與本身的能力高低進行分層的教學,這樣可以最大化的發揮競賽的優勢,從而真正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把課程的教與學建設好,切實促進師生共同全面發展。
作者:田治國 王書雨 楊艷 單位: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