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音樂教育的美麗價值觀滲透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美育手段,它同時具備價值觀滲透等德育功能,能“潤物細無聲”地凈化大學生心靈。文章以上海部分高校公共音樂教學和實踐為例,對大學生音樂審美價值觀現狀展開調查,查找問題并研究其原因,提出新時代音樂育人的優化路徑,為我國大學音樂德育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審美價值觀
所謂美麗價值觀,就是個人對于外界事物尤其是精神領域中關于美麗的認識和評價,并以此為標準來支配自己行為的客觀標準。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倡導“詩教”“樂教”,“藝術具有多方面的本性,它既認識世界,又喚醒人們的良知,使人們的心靈彼此接近,也賦予無可比擬的享受”。音樂是最具感染力和空間想象力的一種藝術,它能更直接、深入地進入人們的內心世界,具有很強的道德教化作用。審美價值作為音樂最根本的價值,通過音樂人們可以學會審美,能夠正確的區分心靈的美與丑,能夠按照美麗的價值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實現從“本我”到“超我”的轉變。音樂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小覷,以黨的報告為指引,在音樂教育中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不斷豐富大學生音樂文化生活的同時,培育大學生趨向高雅、講格調品位的美麗價值觀。為更好地了解同學們對于審美的看法,本文在對上海部分高校公共音樂教學和實踐展開調查的基礎上,探究大學生審美價值觀現狀、困境及對策。
一、高校大學生美麗價值觀的現狀及困境
為深入了解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現狀和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取向,文章對上海四所非音樂專業院校公共音樂課程及校園音樂活動展開調查,向各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和公共音樂教師分別發放了200份問卷,觀看大型校級文藝晚會10余場,并對部分高校的藝術團學生、學校宣傳部行政人員、藝術教研室負責人進行了交談訪問,問卷及訪問內容涉及大學生音樂興趣、音樂知識儲備及音樂審美等。1.大學生的價值觀趨向實用和功利性。問卷顯示將超過50%的學生對音樂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對于專業音樂課程的系統學習仍然以學分需要和提高音樂技巧為主要學習動機,而為了發展興趣愛好與陶冶心靈的占比小,說明大學生的價值觀都趨向實用和功利性。在走訪調查中,很多學生參加音樂社團學習,目的是為了獲得某項音樂比賽的獎項,能給自己的綜合測評加分,為獎學金、為名譽而戰,而不是因音樂學習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2.“媚俗”的音樂審美觀大量存在,缺乏品位格調。在對上海四所高校中最受大學生歡迎的音樂活動調查中,其中“校園十大歌手”類的選秀節目和話劇或音樂劇表演居于高位。以某高校為例,2017年上演了兩部深受學生喜愛的大型話劇:《劉湛恩》和《驢得水》,前者是以該高校首任華人校長的愛國事跡為題材,經專業編劇和著名導演制作的大師劇,受歡迎程度為42%;后者則是經學生改編的荒誕喜劇,受歡迎程度為58%,后者的受歡迎程度明顯高于前者。受訪的學生中大部分被《驢得水》劇中的葷段子和演員赤裸大膽的表演所吸引,而過少地關注劇中精練的語言對劇的詮釋。學生編劇和劇社負責人為了吸引更多的同學觀看,獲得更多的上座率,在劇目的選擇和戲劇的改編上注重迎合同學的審美趨向,而非關注劇目是否適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否具有向上向善的教育意義。某高校的劇社負責人和團委的教師發生分歧,矛盾沖突在于,團委希望能演一些青春向上、代表現代大學生正能量的戲,學生社團卻認為“只要觀眾喜歡就是王道”而迎合學生群體演一些庸俗、媚俗的低級趣味的戲。3.音樂團體訓練中凸顯個人主義,缺乏集體意識與責任感。在走訪的高校中,存在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比如:最令團隊指導教師頭痛的是學生的考勤,經常有同學因自己種種可以克服的原因請假,導致團隊排練效果差;有個別學生在排練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合唱不顧和聲配合主旋律,只想突出自己的歌聲,合奏的時候不顧跟其他樂器的配合,只顧自己炫技,所占比例竟高達85%。在個別學生眼中甚至排練缺席是自己的自由,跟他人無關。這種現象凸顯了大學生集體意識和誠信觀念不太強,而導致大學生無法踐行誠信行為準則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缺乏責任意識,對團隊需要的協作配合沒有清晰的認識。所調查的四所高校均有學生音樂社團,如合唱團、音樂劇與話劇社、室內樂團、舞蹈團等,這些音樂團隊訓練不僅能使學生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豐富課余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個體的音樂素養,而且在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熏陶、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高校音樂教育中美麗價值觀培育的路徑
1.把美麗價值觀培育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音樂教育不光要教授學生音樂的基本技巧如識譜外,還要為學生講述音樂的發展史,如講述某位作曲家、演奏家或者指揮家的故事,這些音樂家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優秀品質,如大家熟知的貝多芬,這樣的勵志故事就可以多講;又如為學生講述每一個偉大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義勇軍進行曲》的故事、《黃河大合唱》的故事等,其實將一首首紅歌故事串聯起來就是某一階段的中共黨史。這樣的教育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有利于他們形成美麗價值觀,有利于他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同時,傳道者自己首先明道、信道,高校音樂教師要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在課堂教學中和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重自身社會主流價值觀、美麗價值觀的學習和培養,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傳播者,主動承擔起學生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加強跟各學科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和科研合作,尤其是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交流學習,有利于公共音樂教師增強思政和價值觀教育理論知識和方法,不斷總結反思自身教學經驗,摸索音樂育人的路徑。2.把高雅藝術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強調“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文化自信,來源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肯定和認可,需要深入挖掘、繼承和發揚我國積淀了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勞動和生活之中,生動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心聲,但隨著音樂的多元化發展,中國民族音樂不斷受到娛樂性強的外來音樂的沖擊,甚至有的中國傳統戲曲逐漸走向衰亡。教師需要不斷深入了解、保護和傳承甚至用一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改良、發展中國傳統音樂形式,才能拉近學生與民族音樂的距離。此外,也應多從學校層面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將世界各民族的音樂、各類別的高雅音樂帶到大學生的身邊,為大學生提供接觸和學習高雅音樂的機會,繼而提升學生導演、創作既不庸俗又受大學生歡迎的音樂形式的能力。3.把音樂團隊建設作為音樂教育的載體。黨的報告關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中提出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大學生音樂團體是自發的組織,依靠的是對音樂的滿腔熱情而凝聚,在凝聚力建設中有計劃地融入一些誠信和責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音樂理論教學中,可以布置團隊任務,如設置一個音樂專題,讓學生組成小組,在搜集資料、制作PPT、上臺演講上進行分工,成績上給團隊整體評分;在音樂社團教學上,強化學生凝聚力建設,設置團隊成員缺一不可的音樂游戲或素質拓展,對于音樂能力稍弱的學生,也要設置適合學生演的角色或能承擔的聲部,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黨晶,周亞文,劉濟良.論大眾傳媒泛娛樂化影響下的青少年價值觀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7,(9).
[2]萬蔚.淺談審美理念對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
[3]梁明.審美困境與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建構[J].教育探索,2015,(9).
作者:李花 傅議萱 陳紅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音樂系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