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構建體驗教學音樂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情感深入,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美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它的情感表現源自音響和精彩的形式。獲得情感深入體驗,首先要聆聽音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聆聽歌曲,喚起學生情感,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使學生對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層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導學生產生美的體驗。這種體驗對學生心靈的影響遠勝于一般媒體對其影響,它能激發學生心中潛在的力量,獲得藝術審美體驗。對于小學生而言,聆聽歌曲盡可能避免單純、枯燥的反復聽,適當加入一些與音樂表現內容一致的畫面或聲情并茂的解說,更容易抓住學生的“心”。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可能產生一些體態律動,這是情感體驗的自然行為表現。例如:隨歌曲有節奏地擊拍;隨旋律晃動身體等行為。這樣的體態律動雖然形式簡單、直接,但它說明學生已經體驗到歌曲本身的內容,有了初步體驗感受,這是學生更深入地體驗歌曲情感的基礎。有些學生性格內項,較膽怯,不好意思做體態律動把自己的體驗表現出來,我們一定要要鼓勵、肯定學生表現出來的體態律動,更要自己做一些體態律動引領學生表現。聆聽歌曲有了體態律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演唱歌曲,讓學生從自己的演唱中進一步體驗情感,感受歌曲的內在美。在已有的基礎上學生唱會歌曲不難,關鍵在于引發學生的情感會唱歌。前者要求學生唱準旋律,后者要求學生唱出內在美。會唱歌與情感體驗是相輔相成的,情感體驗是會唱歌的前提,會唱歌是深入體驗情感和歌曲內在美的保證。仍以《放牦牛的小卓瑪》為例,歌曲中倚音的加入使歌曲更具生命力,但學生要唱好它不容易。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對比聽我的片段示范,聽一聽加了倚音的演唱效果,讓學生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境。接著設計了騎牦牛的動作,讓學生體會騎在牦牛身上,一路顛簸一路歡歌的場景,孩子們個個樂于參與音樂活動,不用更多的解說就讓學生輕松解決的這一教學難點,明白了歌曲為什么要加入倚音,深深地體會到音樂來源于生活。
二、情感外化,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創造美
創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將內在情感體驗形象化、客觀化。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把自身對歌曲的感受、情感體驗客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學生體驗到歌曲情感,對內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歌曲的情感,內在的美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美的一種表現。教學《放牦牛的小卓瑪》中,在唱會歌曲后,可以引導學生編幾個藏族舞蹈動作邊唱邊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藏族民歌的歌舞特色。當然,音樂課堂的創造美不是一定要熱熱鬧鬧的搞表演,加動作。孩子們能自信地、深情地、完整地表現歌曲,唱出感覺,那就是創造美。情感呼喚,情感深入,情感外化,這是在音樂課堂體驗教學模式的三個主要環節。這種教學模式創造了師生間、同學間的情感交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每個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讓“主導”與“主體”有機統一在教學活動之中,既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音樂體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
作者:卞琴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李公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