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音樂審美能力即音樂鑒賞力,是人們對音樂作品美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通常我們認為音樂的創作能力、演奏能力需要系統的培養和訓練。事實上,音樂的審美能力同樣需要長期逐漸的培養才能形成。
感知能力的培養
1、審美情趣的培養
古今中外很多作曲家都用他們的作品贊美自然,如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維瓦爾第的《四季》、肖邦的《雨滴前奏曲》、中國作品《茉莉花》等,他們都用心描繪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類對這種美的贊賞和感激。美來自于大自然,我們應當多去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提高我們對大自然的認知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大自然拓寬我們的心靈,陶冶美的情操。感受自然的絢麗顏色、自然的天籟之聲,自然的多姿造型。讓我們的心靈去體會大自然賦予人類美的氣息,懂得美的真正意義,從心底尊重自然、崇尚自然。
2、耳音培養
“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④聽覺的形成與人的生理進化有很大的關系,有人天生耳朵好,對音樂很敏感,而有的人對音樂的魅力表現出遲鈍,無動于衷。就像人的語言功能有差異一樣,但這并不妨礙大多數人進行正常的溝通。聽覺也需要培養,首先應當給予足夠的音樂環境去熟悉和體會,循環反復;2)視唱音樂旋律,從陌生到熟悉;3)訓練聽音,單一旋律、不同節奏、不同節拍、音程、和聲、旋律和聲等逐漸復雜;4)聽辨樂器的音色,各族樂器的組合音色;5)聽辨音色、音量、和聲、配器的平衡;6)聽辨不同演奏者(演唱者)音色以及相同演奏者(演唱者)不同作品音色的表現方式等等。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3、聽覺想象的培養
在聽覺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想象力,這在感知能力的培養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拿波里歌劇樂派就將人的感情概括為幾種類型,并將音樂的表現手法與這些情感相聯系:如:銅管樂器表現激烈的情緒、用木管樂器表現抒情、田園風格。用鑼、定音鼓、長號等表現陰森恐怖的場景,用豎琴表現詩情畫意、神秘溫存的自然美景等等。在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中也得以表現,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化蝶部分就使用豎琴奏出了神秘飄渺的仙境,仿佛兩只蝴蝶翩翩起舞的情景。在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第八首組曲《墓穴》中,開始部分就使用了長號表現墓穴陰森恐怖的氣氛等等。當然樂器的組合不是一塵不變的,各種樂器所擅長表現的情感、情景也非這么單一,如木管樂器組還特別擅長表現怪誕的場景,圓號還很擅長表現自由、空曠、朦朧的早晨。這就需要我們大量的聽一些經典作品,去感受作曲家靈活的表現手法,去感知各種樂器、不同樂器組合帶來的音響效果,以及它們所構造的畫面感。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經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所以說聽覺想象的培養很重要。
理解能力的培養
1、培養感知經驗
每個音樂家都有多彩的生活閱歷,他們的作品也豐富獨到,要想有所領悟并非易事。歌德曾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我只讓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礎,你就有了用來衡量其它作品的標準,估價不致于過高,而是恰如其分。”那么,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聽大量的經典音樂作品,更需要我們從各個領域去汲取知識,儲備知識。把這些不平凡的生活閱歷變為自己生命和知識的延伸,變為自己生活的感受與領悟,讓這些情感都刻骨銘心,當某一段旋律與它不經意間碰撞,馬上記憶猶新,產生強烈共鳴。
2、注重理論學習
音樂理論的學習,對音樂理解能力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除了在耳音培養部分提到的音樂理論知識外,音樂曲式、和聲、音樂歷史、音樂配器、音樂美學等這些理論的學習也很重要。當我們遇到一個大型的音樂作品時,他的曲式結構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駕馭這一作品,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作者使用的曲式結構是奏鳴曲式,奏鳴曲式結構是一種較大的曲式結構,它能將較大的樂曲以固定的框架支撐起來,使樂曲具有比較規整的形態,有利于欣賞者理解和聆聽。這種曲式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梁祝這一千古絕唱在這一曲式結構下得了完滿的實現。呈示部包括引子、草橋結拜、同窗共讀、英臺遐想、追逐嬉戲、十八相送、長亭惜別;展開部表現了英臺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投墳化蝶;再現部表現了梁祝雙雙化為比翼齊飛的彩蝶。整曲在這一曲式結構的布局下,展現了作曲家高超的寫作技巧、縝密的邏輯思維,使得樂曲優美動人,通俗易懂。
和聲可以幫助我們明晰復雜的織體結構,感受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如德彪西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為主,主要描寫光與色彩的變化,音樂形象都比較抽象。在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中使用了全音音階、不解決的七和弦、九和弦的和聲進行。風格非常獨特,在和聲配器的使用中大大打破了常規,使得作品飄忽不定、效果新穎。音樂歷史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情感、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作曲家的創作特征、創作風格等。德國的施萊爾瑪赫說:“欣賞者必須依靠歷史重現,回到創作者精神世界去,避免欣賞者歪曲作品本來意思”。
音樂美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藝術家所處時代的美學思想、審美標準,審美需求等。明確音樂欣賞中主客體的關系、音樂美較其它藝術美的特殊性、音樂藝術的復雜性等等。如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遵循的對立、統一原則一直在延續,至今可以作為我們審美的一個標準,但人們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限于這一標準,我們對突破、變化、不規則的美也有需求。在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和祝英臺》中,作曲家打破節拍節奏的規則,使用了戲曲中自由的散板節奏,既表現出英臺的果斷又表現出她內心的惶惶不安。在整部樂曲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將祝英臺的情感及激烈抗爭表現的淋漓精致。綜上所述,感知經驗、理論學習將是我們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關鍵步驟,從滿足愉悅動聽到產生共鳴最后領會作品所折射出來的社會意義步步深入,真正領略作曲家、作品帶給我們的深刻含義。
總之,審美能力的提高是無止境的,隨著社會的變化、思想的變化、科學技術的變化、人生閱歷的增加、音樂作品可以賦予我們新的認識、啟示和指引。所以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努力提高我們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欣賞音樂當作作曲技巧、表演技巧一樣用心練習才能提高我們對作品的審美能力,才能體會作品所賦予我們無止境的美。(本文作者:張晶 單位:山西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