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橋梁與音樂間的區別與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孟雯瓊 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普遍地,當我們看到橋梁藝術這四個字時,首先反映出來的,應該是一堆冷冰冰的鋼鐵,沒有情境、沒有聲響、沒有情感、沒有生命。而當我們說到音樂藝術時,腦中浮現的,可能是一連串毫無規則的音符、舞臺上演奏者優雅的氣質,又或是舞者曼妙的身姿。相對來說,音樂較于橋梁,給人的感覺會更加地充滿活力,更加地詩情畫意,畢竟它是由樂音組成的。然而,筆者認為,能夠稱之為藝術,則必有其使用價值、審美價值和創造價值,最重要的是,藝術需要生命,需要創造者身上特有的靈魂。然而,要對橋梁藝術與音樂藝術進行比較研究,首先,我們要先弄懂何為橋梁,何為音樂,以及何為藝術。下面,筆者將對這兩個藝術領域進行一個概述。首先是橋梁。橋梁大致可分為三類,即梁橋、拱橋和吊橋。
梁橋一般建在跨度很大,水域較淺處,由橋柱和橋板組成;拱橋一般建在跨度較小的水域之上,橋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幾個橋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懸橋是如今存在的最實用的一種橋,其可建在跨度大、水深的地方,由橋柱、鐵索與橋面組成,早期的懸橋就已經可以經住風吹雨打,現在的吊橋基本上可以在暴風雨來臨時無動于衷。其次是音樂。其實很難有人可以對音樂下個定義。只能說,音樂是人們借以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托感情的一門藝術,不論是唱、奏或聽,都蘊含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或者,可以將音樂定義為,來自各個領域的動人的“雜音”。說到藝術,我認為,藝術應該是動人的,有種與生俱來的親和力,每個人都可以在藝術的范疇內找到共鳴點,并為之動容。橋梁與音樂,要想提升到藝術的層次,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內容和靈魂。
很早以前,在一份期刊上看過關于倫敦塔橋的圖片和介紹,非常喜歡。倫敦塔橋位于英國倫敦,橫跨泰晤士河。泰晤士河上共建有15座橋梁,它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也是倫敦的象征,有“倫敦正門”之稱,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我覺得倫敦塔橋,擁有一種特殊的氣質和美感,宏偉、浪漫、安逸、而又充滿內涵。說到倫敦塔橋的內涵,我不得不為設計師精湛的技術所折服。倫敦塔橋的設計非常巧妙,并且頗為合理。兩岸是兩座由花崗石和鋼鐵建成的高塔,高約60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支撐著兩岸的塔,下層橋面可讓行人通過,也可供車輛穿行。從外觀上看,莊嚴而又不失美感。但倫敦塔橋整個設計的精髓就在于:如果巨輪鳴笛而來,下層橋面能夠自動往兩邊翹起,此時行人可改道從上層通過。更吸引人的是,橋內設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橋中購物、聊天或憑欄眺望兩岸的優美風光。橋身和兩岸的景色融為一體,相互輝映。很理性地說,橋梁是結構性的,它相對于音樂藝術,給人的感覺更加直觀、充滿條理,其中蘊含著很多的物理、化學原理和技術。但我認為,橋梁藝術是極具音樂性的。它的造型所勾勒出的線條,如同音符般婉轉曼妙,高低錯落,極富氣質。最高點的悠遠、最低點的平穩、垂直如堅定的信念、彎曲如人生的磨難,起起落落,仿佛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般耐人尋味。
下面,來談談音樂藝術。就我藝考時所演奏的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輕盈》為例,其中的曲式結構、和聲配置以及整體的調性布局安排,不能不承認,作曲家所傾注的心血一點也不亞于橋梁的建筑設計師。作曲家的所有想法都非常深刻的呈現在譜子上,這首曲子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是李斯特對于音響效果的設計。在作曲家筆下,全曲帶有濃重幻想的色彩,鋼琴高音區明亮透明的音響,絲絲入扣、深入人心;右手連續的半音階又似春風拂面;連續的雙三度、雙六度,仿佛經過了作曲家精心的設計和雕琢,但又如此的自然平靜、不留痕跡。音樂段落中,整體架構的嚴謹性,就像設計一座橋梁般,要考慮其合理性、穩定性、結構性,不容許半點差池,否則,音樂的結構將會松垮。因此,音樂是嚴謹而又浪漫的。
橋梁與音樂,本是兩個不相干的領域,一個冰冷嚴謹,一個熱情浪漫。但因為“藝術”二字,它們緊緊相扣。橋梁有著音樂般的情感態度,音樂有著橋梁般的嚴謹構架,理智中的熱情,浪漫中的嚴謹,同為“藝術”,所以,它們身上都有著不可磨滅的生命感。但就我而言,橋梁藝術與音樂藝術還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橋梁與音樂給人們所帶來的安全感。偌大的世界,紛紛擾擾、瞬息萬變,常有人會發出“物是人非”的感慨。但是,橋梁永遠都那么優雅的屹立在那里,等著人群的喧囂。而音樂的世界,總是那么干靜、那么安全,可以追隨演奏者的心思和感情,不必考慮其他。橋梁藝術與音樂藝術,是兩個永恒的領域,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