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中醫價值取向音樂治療研究述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醫療價值取向音樂治療的應用角度,概述了中國古有的巫醫音樂治療思想、薩滿音樂治療思想、五音療法思想,分類介紹了當代的音樂笛療法、音樂電療法、頌缽音樂療法。古代醫療價值取向的音樂治療先是以巫師的音樂醫療行為為主體,后來逐步演化以民間五音療法的運用為主。當代醫療價值取向的音樂治療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狀態導向音樂治療(guidestatemusictherapy,GSMT)。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治療理論與方法體系,將為未來醫療價值取向音樂治療體系的建立提供參考。
關鍵詞:五音療法;醫療價值取向;音樂治療;文獻綜述
中國醫療價值取向的音樂治療思想歷史悠久,但由于歷代對音樂治療思想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國內至今還未建立起本民族醫療特色的音樂治療體系。探究中國傳統醫療價值取向的音樂治療思想,對于對構建中國傳統醫療價值取向音樂治療體系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中國古代醫療價值取向音樂治療思想
中國古代醫療價值取向的音樂治療思想源于遠古巫師的音樂醫療行為,之后,在古代中醫整體論學說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五音與五行、五臟、五志、五方、五色、五時相對應的五音療法思想。
1.1古代巫醫的音樂醫療思想
古代巫醫音樂治療思想是建立在神、音樂、巫師和患者四位一體的互動模式上,巫醫標榜自己是神、人之間的使者,他們借助音樂行為來溝通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利用音樂、歌蹈等形式與患者之間建立起互動關系,治療過程中運用敲擊樂鼓產生的物理振動治療患者疼痛部位,并借助拍打患者身體以疏通其堵塞的經絡。關于巫醫音樂醫療行為對生理疾病所產生的治療效果,在《黃帝內經•賊風篇》第五十八章中,歧伯回答了黃帝的疑問,認為巫醫在事先了解了患者的發病原因后,利用患者以為自己生病是中了邪氣的心理,依據巫醫們掌握的治療手段,通過讓患者參與吟唱、舞動、擊鼓等相應的活絡筋骨、疏通血脈的治療方式,對患者的疾病產生了輔助治療的效果[1]。在遠古沒有醫學技術的特定生存環境下,巫醫音樂醫療行為極大地緩解了先民們所患生理疾病帶來的痛苦。
1.2古代薩滿音樂治療思想
薩滿音樂治療為遠古時期的神秘文化現象。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薩滿首先自己表現出極度興奮甚至神志不清、恍惚等,以展示其通神靈的的神秘感,而后利用安代舞、神歌、敲鼓等音樂行為,引領患者起身融入歌舞之中,經由熱烈的治療氣氛,提升患者的積極情緒,活動患病者的肢體,通暢其血脈,以此來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2]。1985年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發現了《薩滿神歌》的手抄本(分2冊共有126頁),上面記載了1874年10月和1885年11月間由納喇氏爾喜抄寫的有關《薩滿神歌》的資料,詳細描述了如何運用打擊薩滿神鼓、跳神、歌唱等方法為患者驅魔祛邪[3]。在祭祀儀式中薩滿神歌固定的曲目有《排神歌》、《請神歌》、《薩滿附體歌》和《薩滿與側立對答歌》等,祭祀儀式治療活動中薩滿神歌除了有固定的曲目外,也有在野祭時出現的即興創作的歌曲。即興歌唱時薩滿一邊舞動身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大聲吟唱著代表著不同神靈的神歌來為患者治療疾病[4]。從現在的音樂治療學科研究角度來看,薩滿運用的歌、舞所引發的轉移、幻化功能,調動了患者參與治病的積極情緒,提升了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
1.3古代五音療法思想
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五音療法的思想雛形之后,從漢代到清代兩千多年間出現的民族音樂醫療案例中,許多五音和五臟的共振醫療觀點,闡明了五音療法所具有的流通氣血、宣導經絡的治療功能,進而形成了五音療法學說。《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提到:中心方向屬于黃色,對應的是脾臟、五音中的宮音;西方屬于白色,對應的是肺臟、五音中的商音;東方屬于青色,對應的是肝臟、五音中的角音;南方屬于赤色,對應的是心臟、五音中的徵音;北方屬于黑色,對應的是腎臟、五音中的羽音[5]。《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了風源于東方生出了木,木生成了酸后再生成肝,對應五音中的角;熱氣源于南方生出了火,火生出苦后再生成心,對應五音中徵;濕氣源于中心位置生成土,土生出甘再生成脾,對應五音的宮;燥氣源于西方生出金,金生出辛后再生成肺,對應五音的商;寒氣源于北方生出水,水生出咸后再生成腎,其對應五音的羽[6]。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指出了五音旋律與大自然的生(春)、長(夏)、化(長夏)、收(秋)、藏(冬)之間存在著相互對應關系[7]。這種五音與五行等相互對應關系的學說,進一步完善了古代“五音療法”的思理內涵。
中國傳統醫療價值取向音樂治療的當代研究中,借助生物反饋儀、心理量表測等現代檢測、篩查手段,對古代傳統五音療法的療效進行了科學檢驗。在繼承了古代傳統音樂療法的基礎上,開創了五音五臟療法、五音五行療法、笛簫療法、音樂電療法、西藏頌缽音療法和狀態導向音樂治療等,具有當代民族特色的音樂治療方法。
2.1基于傳統中醫理論的五音療法
當代傳統中醫取向音樂治療研究的是五音與人的五臟對應所產生的生理、心理效應,也就是當聆聽民族五音旋律時,音樂產生的節奏與人的腦波、心臟運動、呼吸和腸胃蠕動等節奏相一致時,就會產生同步共振效應。與人體產生共振的音樂聲波,能夠有效滲透到體內疏通被阻塞的脈絡與血脈,促進恢復受損傷的身體機能[8]。2010年,劉文權等[9]研究了五音序列與人體脈搏波動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了實驗研究;2015年,徐繼宗等[10]基于聲波共振原理,對《黃帝內經》中五音療法的運用進行了檢驗;2018年,郭會霞等[11]對五音療法在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效果,進行了實驗研究。相關實驗從不同醫療用途層面,驗證了“五音療法”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有效性。
2.2音樂笛療法
音樂笛療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種運用民族笛簫吹奏樂器來進行醫療和保健的方法。笛療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吹奏笛子時可使不經常使用的左手肌肉功能得到鍛煉,可以增強右腦在音樂、形象思維和運動方面的功能,擴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能量,有助于左右腦的平衡協調。當代著名笛子演奏家胡結續先生在多年的笛療研究中發現,吹奏笛子自然形成的各種口型和因口型變化形成的“六字訣”的口型變化相同,這些不同口型配合不同的呼吸同樣具有打通經絡和化瘀活血的醫療功能。在借鑒“六字訣”發聲口型基礎上,經過不斷的臨床研究,胡結續先生于2002年形成了具有當代民族特色的音樂笛療理論與方法[12]。湖南安鄉縣的黎湘安先生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把傳統中醫五行五音保健理論引入到了的自己的笛療研究中,于2008年研制出了用于醫療的“笛療儀”。江蘇省南京市的周舒興教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趙振軍教授,也都在借鑒古代陶笛演奏理論基礎上,結合現代制造工藝各自開發出了具有當代民族特色的陶笛音樂療法體系。
2.3音樂電療法
音樂電療法吸收了傳統中醫理論和五行音樂理論,是一種運用電子設備把音樂信號轉換成電子脈沖新號導入人體經絡穴位和聽覺系統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療法源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國內的音樂電療專家們,在借鑒20世紀60年代盛行于英國的體感音樂療法的理論上[13],把音頻轉換成20~20000Hz之間的電子脈沖信號,根據患者的治療需要運用不同的電子脈沖信號,刺激患者病痛身體的穴位以打通受阻的血脈。近10年來,比較典型的研究有:2008年沈貴榮等[14]就音樂電療對腦卒中患者抑郁情緒和癱瘓肢體功能康復的影響進行了研究;2009年李豫等[15]就音樂電療對老年性膝痛和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進行了研究;2013年劉繼紅等[16]對音樂電療對改善住院療養官兵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展開了研究。以上臨床試驗證明,音樂電療具有舒心活血、鎮靜催眠、解痙止痛、抗炎消腫、蠲痹降壓、預防肌肉萎縮等功效。
2.4頌缽音療法
在中國古代,頌缽除了在祭禮儀式上使用以外,西藏喇嘛也用它來為人們治療疾病。但近代以來,關于頌缽音樂的研究一直未見具體的研究成果。直到在20世紀70年代末,荷蘭籍人HansdeBack(漢斯.德.貝克)在嘗試用頌缽治療自己的僵直性脊椎炎后,借鑒西藏頌缽傳統的治療思想和密宗養生理論,進一步改良了西藏頌缽音療法。為適應中國人的文化習慣,漢斯還結合了編鐘、揚琴、大鑼等民族樂器,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頌缽音療理論體系。西藏音療的思想基于頌缽發出的聲音頻率波或產生的泛音進入人體時,可與人體內部分子產生共振,重新激起身體內部新的能量流動,打通堵塞的脈輪,以緩解身體不適引起的疼痛部位[17]。201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比利時列日大學聯合研究了來自喜馬拉雅的4個產于五世紀時期的頌缽,該項研究破解了西藏頌缽的共振原理,揭示了受到敲擊后的頌缽振動規律,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11年6月30日出版的《Nonlinearity》雜志上[18],這些研究為當今人們進一步的頌缽音療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
2.5狀態導向音樂治療方法(guidestatemusictherapy,GSMT)
GSMT源自東方文化和中醫背景,通過引進消化西方音樂治療技術,結合心身康復和意識科學理念,融合狀態觀康復新技術,并通過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而成為中國特色音樂治療技術。GSMT的本質更接近中醫的文化理念。GSMT以生命狀態為導向,應用各種音樂藝術手段為主,聯結內外信息網絡,啟發激活意識能動性,有效地調節心身狀態,促進疾病恢復、功能康復和生活回歸。基于狀態觀理念,把握樂性的“升降浮沉”和“寒熱溫涼”,有中醫體質、氣質和意識辨證等相關狀態評估,整合技術,五態融合五音,內化和外化形式結合,無為和有為法則結合,繼承創新包含:音樂放松技術、音樂守神技術、音樂治神技術、團體組場音樂治療等,簡便效驗[19]。GSMT自1998年開始培育融合提煉,2008年在抗震救災--心身康復援助行動中得到系統應用,歷經20年磨煉逐漸成熟。該療法從2016年至今,連續3年以國家中醫藥繼續教育培訓形式,在中西醫結合康復領域方向進行推廣和普及,得到了國內音樂治療學界的普遍關注。
3結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運用音樂治療的民族之一,在古籍《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了原始氏族社會的巫師苗父運用演奏竹管樂器為患者治療疾病的案例[20]。傳統五音療法,不僅在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也對當代民族傳統音樂治療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進入21世紀,隨著西方音樂治療理論與方法的不斷涌入國內,傳統的音樂治療思想受到了國內一些學者的質疑和批判,中國傳統音樂治療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也隨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研究對中國傳統醫療價值取向的音樂治療思想與方法進行了分類概述,通過對古代音樂治療思想和當代傳統音樂治療發展的評述,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音樂醫療文化,以期能夠有效促進中華民族傳統醫療價值取向的音樂治療理論與應用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的心身健康。
參考文獻:
[1]周素麗.黃帝內經中各派分析——從與黃帝問對諸臣之名切入[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3):163.
[2]孫麗娟,楊雅茹.中國古代巫術歌舞中的音樂治療思想[J].民族藝術研究,2011,24(6):29.
[3]佟中明.論錫伯薩滿神歌的心理醫療功能[J].西北民族研究,2004(2):189.
[4]高荷紅.滿族神歌程式化的程式化[J].民族藝術,2005,21(3):40.
[5]牛兵占,肖正權.黃帝內經素問譯注[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3:42.
作者:張勇 余瑾 單位:1.武漢科技大學 2.廣州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