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化施工中提升樹木移栽成活率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園林綠化工程中,樹木的成活率直接決定了工程質量以及綠化景觀效果的優劣。因此,本文分別從栽植前、栽植中、栽植后3個時期,對可促進樹木移栽成活的各項措施進行分析,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進而提高我國園林綠化工程質量,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整體提升綠化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園林綠化工程;移栽;成活率;措施
隨著園林綠化建設的發展,綠化施工對樹木栽植成活率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既可以保證綠化質量,又能夠降低施工成本。基于此,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總結以下幾種促進樹木移栽成活的措施。
1栽植前應用措施
1.1苗木截根,促發須根
苗木在生長過程中加長生長速度大,加量速度慢,并宜離心禿裸,可利用根系再生的特點,對根系進行剪截,促進根系在剪口處分叉,生長出更多量的新根,移栽時利用大量的根系保障成活。截根位置在留根位置以上2~3厘米,截根后,通過施肥澆水等管理技術促進新根生長,以利起苗時,通過更多的新根量保障成活。
1.2大樹斷根縮坨與樹體修剪
大樹斷根縮坨:高大喬木根幅廣,枝條過于擴展,不利于移植。因此,移植前一段時間,需要進行斷根縮坨,切斷起苗范圍以外的根系,使主要的吸收根回縮到主干根附近,形成緊密的根系形態,以利于樹木移植后成活。樹木斷根縮坨采取分段式操作,一般在1~3年內完成。以根頸為中心,以胸徑3~4倍為半徑在干周畫圓,在相應的2~3個方向挖溝,寬30~40厘米,深60~80厘米,斷根后,將挖出土壤清雜混肥后,重新填入溝內,澆水滲透,再覆蓋一層高于地面的松土,定期澆水以促進生根。第二年再在另外2~3個方向挖溝斷根。第三年即可起挖移植。在一些地方也可分早春、晚秋兩次進行斷根縮坨,第二年移植,雖然時間短些,但是也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樹冠修剪,根冠平衡:目的是減少樹冠的蒸騰量,保持樹體水分代謝平衡。對葉量密集、樹齡較大的樹木,可重剪;對萌芽力弱的常綠樹木,可輕剪。樹木移植前的樹冠修剪方式主要有全株式、截枝式、截干式3種。全株式,是指保持樹木全冠的形態及其景觀效果,只修剪樹體內的徒長枝、交叉枝、病蟲枝、枯死枝,多針對常綠樹種和珍貴樹種,如雪松、云杉、玉蘭等。截枝式(也稱為鹿角狀截枝),針對保留樹冠的大小以及為了運輸便利、栽植方便,將樹木的一級分枝或二級分枝保留,以上部分截除。主要針對生長發枝中等的落葉樹種,且必須通過修剪保成活,又必須在植后能短時間形成景觀的樹種。截干式,即將主干上部整個樹冠截除的修剪,只留根與主干,此種方法針對生長速度快、發枝強的樹種,是目前北方城市落葉樹種大樹移植經常采取的方法,此法成活率高,但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恢復景觀。
2栽植中應用措施
2.1 根系浸水保濕與蘸漿栽植
裸根苗起苗后最主要問題是防止失水過多。栽植前,應將樹的根系浸泡水中10~20小時,使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再進行栽植,有利于維持樹木栽植時的水分平衡。小規格灌木挖出后無論裸根或帶土球、是否失水,均可在起苗后或栽植之前,分別用過磷酸鈣、黃泥、水以2∶15∶80比例(混有生根劑效果更佳)充分攪拌均勻后,把根系浸入泥漿,均勻蘸上后可以起到根系保濕作用、避免根系失水、促進成活,是提高樹木移栽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2.2施用人工促進生長劑
一些樹木起掘時,大量須根喪失,主根、側根等均被截傷,樹木根系既要愈合傷口,又要生新根恢復水分平衡,此時可采取人工促進生長劑來促進根系愈合、生長。經研究發現,最重要的3種生根調節劑是萘乙酸、吲哚丁酸、海藻酸。常見類型有濃縮型和稀釋型。使用方法有涂抹、噴施和澆灌。如移植大樹時,可用ABT-1、3號生根粉涂抹根部傷口,有利于樹木在移植和養護過程中迅速恢復根系生長,促進樹體的水分平衡。
2.3使用保水劑
城市的土壤隨著城市工業化發展,保水通氣性能越來越差,不利于樹木的成活和生長。所以工作人員可使用保水劑改善土壤性狀、蓄水保墑。保水劑主要有聚丙乙烯酰胺和接枝型淀粉,顆粒多為0.5~3厘米粒徑。一般情況下,保水劑壽命可超過4年,可節水50%~70%,適用于北方干旱地區綠化。
2.4立支柱
當大規格喬木移植時,由于根冠比失調,澆水后易造成土塌樹歪,大風吹過,樹體歪斜、倒伏,甚至死亡,影響成活率。因此,為固定根系,使樹干保持直立狀態,凡是胸徑在5厘米以上的喬木,均需采用立支柱方法支撐樹體。常用木棍、竹竿、鐵管等材料,材料的長度視樹體高度而定,以能支撐樹的1/3~1/2處即可。立支柱有單立式、雙立式、三立式,立法有立支、斜支,配備材料有捆綁物(如鐵絲、麻繩、草繩等)、墊物。單立式斜支法能提高樹體的抗風能力,適用于人們經常活動環境;雙立式立支法對灌水造成樹體歪斜的行道樹有很好的防范作用;三立式斜支法支撐力度大,效果較前兩種好,但耗費材料。
2.5淺栽高培土法
樹木適當深栽有利于成活,但成活后根系呼吸受抑,不利于生長。樹木適當淺栽不利于成活,但成活后因根系呼吸通暢而生長速度較快。淺栽高培土法綜合了兩者優點。淺栽后實行高培土,相當于深栽,有利于成活。樹木成活后將高培之土除去,相當于淺栽,利于根系呼吸,生長良好。
3植后應用措施
3.1改進澆水方法
樹木移栽后,傳統的澆水方法是“從上往下澆,從外往里澆”。但這種方法容易造成過黏的土壤板結,以后澆水不易澆透。土壤深處干燥缺水,造成樹木死亡。因此,需要改進澆水方法,可“從下往上澆,從里往外澆”。在傳統使用的塑料水管頭部接上長約1米的水管噴槍,向下插入土層深處澆水,不需要延長澆水時間,即能徹底澆透。
3.2裹干保濕,增加抗性
栽植的樹木被打破了生長規律,樹冠也進行了修剪,易造成樹體失水或灼傷,削弱抗寒能力,可以通過裹干進行調節。利用草繩或塑料薄膜等軟材料裹干,既可以在生長期內避免強光直射,又可避免風吹,蒸騰樹體水分,同時降雨、噴灌能使其儲存一定量水分,使枝干保持濕潤,減少低溫對樹干的損傷,調節樹體溫度,提高樹木的抗寒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長時間大量噴水,在溫度上升的生長期,塑料薄膜因其透氣性差,需要在芽萌動后及時撤除。
3.3樹木遮陰,降溫保濕
對在非適宜季節栽植的樹木進行遮陰管理,避免強光照下的樹木水分蒸騰量大,成活率下降。在城市綠化作業中,用樹干、竹竿、鐵管搭架,用70%遮陰網效果較好,可以透過一定光線,保證樹體光合作用的進行。
3.4樹體噴灌降溫
為了保證樹木移植成活,除了促進根系生長,保持樹體上部水分,減少水分蒸騰,主動調節環境條件是關鍵,樹體噴灌降溫是個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利用噴灌設備對樹木進行多次、少量的間歇噴灌,不僅保證樹上充分的水分供給,也不會造成地面水分過多,有效減少樹體水分蒸騰,提高樹木移植成活率。此法具有節省勞力、降低勞動強度、水利用率增高的優點,但成本較高。
3.5涂抹傷口涂抹劑
主要用于樹干、樹枝有較大傷口時,可有效防止傷口感染,又能避免水分過量蒸發,促進傷口愈合。傷口涂抹劑多以農用凡士林為主要原料,搭配消毒劑、滲透劑、表面活性劑等。另外還有白漆、紅漆、蠟封、泥封等。
3.6使用樹體吊瓶
為樹木“輸液”是為大樹補充營養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對大樹移栽成活有重要作用。輸液部位:輸液的部位不同,輸入液在樹體上的液流方向和流向也不同。一般情況下輸液部位低,輸入液向上輸送過程中有較長的時間做橫向擴散,擴散的面積大,輸入液在全株的分布也更均勻。優先選用具有一定恢復能力或易于保護的輸液部位。輸液袋:為保證輸入液化學性質穩定,需選擇合格輸液袋,要求具有一定的避光性,閉口袋,操作方便,可反復利用的更好。輸液質量:根據大樹需求進行營養配比,要保證輸入液化學性質穩定,不變質,不變色,不帶毒帶菌,無絮狀物、粉塵、綠藻等,否則反而加速樹的死亡。輸液時間:一是儲存樹體水分、養分,以供樹體移植后所需;二是在大樹斷根后不能吸取養分時立即輸液,維持細胞活性,促進收支平衡;三是定植后及時輸液,這時細胞還具有一定活性,輸液維持代謝,促進傷口恢復、根系和新芽萌發。另外,應注意同一輸液孔使用時間不宜過長,輸液后,袋子要及時取下,以防液體回流。
作者:胡媛媛 單位:沈陽市綠化造園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