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心健康、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已成為當前人們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在當前環境設計觀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突顯當地景觀特色,重視生態性和經濟性,并結合藝術性與科學性,融合創新元素,才能促進現代城市園林景觀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現代城市;園林景觀;發展趨勢
優美的城市園林景觀和良好的城市環境是吸引投資、發展旅游業的先決條件。城市園林景觀與城市中每一位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滲透到各行各業中,惠及全社會。合理的園林景觀設計有助于提升城市經濟和社會系統的活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城市園林景觀的地位和社會需求不斷提高,這也對園林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突出當地景觀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之間的地理條件、人文條件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導致不同城市在各自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獨特的文化底蘊[1]。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與城市總體規劃的相互輝映,是促進城市發展的基本條件,但就目前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而言,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單純模仿、照搬他方經驗的現象,將別處代表性園林建筑照搬到本地園林景觀設計中,不僅會導致城市總體風格和園林景觀不協調,還會產生同質化問題,不利于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和提高城市綠化美化效果,造成城市居民出現逆反感受。特別是某些現代感強烈的園林景觀,一旦照搬至歷史底蘊豐厚的古城中,將會帶來人文環境方面的矛盾,進而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為此,在設計城市園林景觀時,需要以“因地制宜”為原則,綜合考慮當地歷史底蘊、地理和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因素,就地取材,將當地鄉土植物作為主要的園林景觀樹種。例如,牡丹是山東菏澤最負盛名的花卉,該地區位于黃河中下游,土壤肥沃,日光充足,當地牡丹文化盛行,具有悠久的牡丹種植歷史。因此,該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將牡丹作為綠化植物,用于城市園林景觀建設。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除了應用綠色這一基本色調之外,還應重視應用其他色彩進行補充。例如,將生物色彩運用于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利用鮮明的色彩差異搭配,形成五彩繽紛的景觀,能夠增加園林景觀的生機和活力。再比如,合理應用水體色彩能夠迎合城市居民的親水性,自然與人工有機結合而形成的水體景觀,能夠為整體園林景觀增添別具一格的色彩。因此,水體色彩的運用,可以提升城市園林景觀的整體品質。此外,山石景觀也是城市園林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山石形狀各異、色彩鮮明,將其合理運用于園林景觀的整體設計中,有機融合其他植物景觀,能夠增加景觀的立體感,提高城市園林景觀與其他城市的差異性[2]。采用因地制宜的園林景觀設計原則,是突出當地景觀特色、避免同質化的關鍵,同時也有助于實現園林景觀建設過程中各類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實踐中,需要綜合當地地理因素及周邊資源條件進行考慮,才能對園林景觀的設計和改造作出合理的規劃,展現自身特色。
2重視藝術性與科學性的結合
山水景觀、林木栽植、花卉配置等是城市園林設計中的主要內容,通過合理設計,能夠展示自然和諧、令人向往的景象,但由于物種具有多樣性,其在不同環境中的適應力也不同。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方案的建設過程中會產生諸多問題。如在水景養殖實踐中,如何合理應用水資源,實現循環利用;植被栽培中,不同植被對日照時間、養分的需求不同,種植時如何避免營養搶奪,保證其健康生長。諸如此類問題,都需要在設計階段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才能確保設計方案的科學性。然而,目前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往往沒有足夠重視此類問題,導致設計出的園林景觀存在不合理性。因此,在城市園林設計中要重視藝術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結合,不僅要科學地選配植物,還要根據藝術美學對園林景觀進行設計。林木、花卉能夠存活生長是植物造景的前提。因此,需要重視科學選配植物,保證其能夠正常生長。植物是活的生命體,在長期的環境作用下形成了固有的適應性,將其應用于園林景觀建設中能夠體現“靜中有動”的自然規律及時空變化特點。“靜”是相對的、暫時的;“動”則體現了植物與山石、庭院建筑的不同之處。植被的持續生長會造成園林景觀產生動態變化,在選配植物景觀時,既需要考慮近期的搭配效果,又要顧及長遠的綠化功能。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必須充分預見植物造景的后期效果,全面綜合分析植被栽培后的景觀變化、管理養護,衡量各類因素后才能科學選配植物。植物選配應是各類不同植物在生態習性和現代審美上的藝術結合,而不是單純的綠色植被堆積。可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不僅要重視美觀度,還要重視植物的生長存活,才能實現植被的多樣性,向城市居民展示景觀的和諧美、自然美。科學選配植物是基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借助園林藝術方法將綠色植被與山水景觀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無論是草本植物,還是木本植物,均可用于造型,增加觀賞性。園林植物造景講究藝術造型手法,根據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結合點、線、面等的運用,起到不同的視覺效果,這對于園林景觀主題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優美的城市園林景觀造型能給予居民舒適、和諧的生活工作環境,有利于人們在工作之余放松緊張的身心狀態。植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固有的造型,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需要進行人為干預,能夠創造出優美而獨特的造型。
3平衡生態性和經濟性
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除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外,還需要綜合考慮園林景觀與生態建設、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園林景觀的最大效益,助力城市園林景觀可持續發展[3]。從生態功能方面來看,在園林景觀建設中,合理的空間布局能夠提高園林景觀總體效果,我國傳統園林景觀設計中大量運用借景、框景等一系列空間手法,構建出多元化的空間序列,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效果。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積極繼承和發揚傳統空間處理理念,并有效保護園林景觀的生態性,在符合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實現城市園林景觀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除了充分考慮其生態性之外,還應當綜合考慮經濟性、可行性,不能盲目追求園林景觀的檔次、品質,而大量浪費社會資源、自然資源。應立足于城市的經濟情況,結合當地社會條件、自然條件,制定科學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方案,突出自身特色,滿足城市發展的功能需求,既能有效避免資源、資金的浪費,又有利于提高園林景觀的經濟性。例如,在園林景觀設計時,選擇本地鄉土植物作為綠化樹種,能夠有效避免外來植物因水土不服而降低成活率、增加建設成本的問題。控制成本是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和改造過程中優先考慮的問題,從經濟性原則來看,控制成本主要體現在節約人力資源、節水、節能等方面,在園林景觀設計時,需要綜合考量上述因素的影響。例如,在鋪設草坪時,應首選耐旱節水型的草種,同時控制種植規模,防止規模過大;在選配不同種類的樹種時,北方地區應首選銀杏、毛白蠟、松柏等耐寒樹木。此外,還需要考慮園林景觀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是有效防止建設資金浪費的關鍵,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有利于保證執行效果,讓園林景觀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還應積極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將其應用于嫁接、修剪、補栽等養護工作中,以提高園林景觀后期的管護水平。
4融合創新元素
近年來,雖然我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快,但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方面發展卻較為緩慢,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先進的技術,導致在設計建設中無法達到預期中的效果,在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作用有限。這也表明,我國城市園林景觀在規劃、建設和管理方面仍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對設計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實際工作中往往涉及園藝學、美學、自然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開展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時,設計者需要充分運用創新思維,整合創新元素,讓有限的園林景觀空間發揮無限的效力,為城市居民呈現全新的視覺體驗。城市園林景觀的選址是整個設計工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將地形的起伏變化融合到設計當中,為有限的園林景觀空間增添現代藝術元素,不僅突出了城市的文化底蘊、人文特色,而且與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需求相符,使其得到心靈上的陶冶,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籌發展。不同城市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堅持自身的應用原則,充分發揮園林景觀設計在城市整體規劃中應有的功能,著眼于整體格局,統籌兼顧發展,在考慮園林景觀空間效果的同時,注重結合其他元素,優化資源配置,從而達到最佳的組合效果。此外,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還需要協調內部布局,有效配置每個元素,將現代藝術巧妙地融合到設計方案當中,實現園林景觀的創新發展。在融合現代多種藝術設計元素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具備創新精神,開拓思維,突破傳統園林景觀設計的思想束縛,不斷提高設計的層次性、多元化,豐富園林景觀空間效果,讓城市居民的審美需求得到滿足。在遵循當地的自然規律,結合城市整體發展規劃的前提下,根據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原理,運用創新思維建設城市園林景觀,才能使其實用性和觀賞性得到統一,從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5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城市居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以突出當地特色,有機結合藝術性和科學性,協調生態性與經濟性,并不斷引入創新元素,建設優美而獨特的園林景觀,才能更好地助力城市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溯寧.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及發展趨勢思考[J].現代園藝,2020,43(22):76-77.
[2]茅鳳霞.現代城市建設中的園林景觀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20,43(12):87-88.
[3]吳昊.生態理念下的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探索與實踐[J].現代園藝,2020,43(10):89-90.
作者:牛軼達 馬暢 單位:鄭州科技學院藝術學院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