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淺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對風景園林人才提出新要求,通過分析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的現狀,運用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理論進行教學內容梳理和建立案例庫;并運用虛擬仿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創新教學手段,以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態發展觀,增強學生的專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核心,培養用生態理念建設和恢復秀美河山和國人生存環境的風景園林設計師。
關鍵詞:生態文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教學改革
面對全球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世界風景園林作為“協調人和自然關系”的學科,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生態運動階段[1],以期通過風景園林專業的力量逐步改善全球生態環境。我國自黨的十八以來也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現今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但在改造自然、建設城市過程中,出現不少由于違背自然規律,挖山填湖,砍伐森林、忽視水的自然規律,而破壞自然生態,浪費寶貴資源的現象,甚至有些還給人類自身帶來了災難[2]。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風景園林行業人才的搖籃,生態理念應融入風景園林教學中的各門課程及教學的各個環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作為風景園林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應承擔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的責任,只有將生態理念融入課程教學中,才能培養出用生態理念建設和諧自然的物質空間環境、恢復秀美河山、建設新時期人居環境的風景園林設計師。
1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現狀
1.1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更強調傳統的風景園林中的空間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流程、不同類型綠地空間的設計要點和設計案例。在講授過程中雖提出了生態設計的理念是最高層次的設計,但在教學中,生態設計的案例不多,或沒有在實踐課程中進行詳細介紹和引導,教學內容亟待跟隨時代變化進行更新。導致部分學生工作后出現了一些遇到周邊環境復雜,場地自然條件惡劣的問題不知如何下手,僅憑空想象,以“拍腦門”的方案建設環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
1.2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零散,缺乏系統性。盡管有些教師已在教學中融入了生態文明理念,但只是零散地介紹海綿城市、礦山生態修復、城市雙修或棕地改造的案例,案例分布未成體系。即使案例在課程中的分布較全面,也無法在有限的網絡資源上查找到深入進行生態保護和恢復的詳細措施,無法讓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建立科學系統的案例庫尤為重要。雖有院校建立了風景園林碩士的案例庫值得借鑒,但方向是園林植物應用與技術,并未進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案例庫的建設[3]。
1.3教學手段
部分院校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手段相對單一,依舊采取傳統“你聽我講”的由教師主導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4],在此基礎上,適當加入提問、討論環節。雖部分課程也采用學生主導的形式教學,但學生依舊主動性不強,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學習積極性不高。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行業發展中的一些新技術、新手段沒有很好地與風景園林教學進行結合。
2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目標
“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是恢復秀美河山、恢復和諧自然的物質空間環境和國人生存環境的過程,更是實現“中國夢”目標的過程[5]。作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風景園林專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應以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為指導,借鑒國內外“空間規劃與設計”的經驗,依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按照“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6]。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以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樹人”為出發點,以培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生態發展觀,增強學生的專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核心,將生態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風景園林學科教學的各環節和各方面,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體系。最終培養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的德才兼備、全面發展、自立自強的建設新時期人居環境的風景園林設計師。
3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改革措施
3.1梳理知識體系
調整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知識體系內容,可在現有案例基礎上圍繞我國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的熱點問題及政策導向,融合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與人居環境理念,借鑒國內外空間規劃、景觀生態學等領域的前沿設計理念與技術方法,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說,一方面在原有專題中增加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專題,另一方面,把生態理念融入風景園林小空間設計、居住景觀設計、道路與廣場設計、公園景觀設計的不同綠地空間環節中,整合生態要素與空間,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3.2建立案例庫
建立可直接為課程教學使用的、按照一定規范和標準組合構建的案例庫,并結合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內容及契合行業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學科特色,以最新科研成果為載體,加強生態設計理念的應用能力培養,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多元化、層次化和系統化。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生態理念”的案例庫可從保護全球環境意識、棕地再生與修復、海綿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選擇案例內容。案例內容設計一方面向學生們傳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功在千秋,美化環境造福后代”“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等理念,另一方面通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相關生態保護及修復案例為未來建設宜居人居環境提供案例支撐,最終為培養建設美麗中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人才提供理論支撐。
3.3創新教學手段
不斷將行業內新技術、新手段及生態設計理念融入風景園林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可采用虛擬仿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運用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學中。3.3.1虛擬仿真技術。可通過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改善現有傳統課程思政教學中思政內容枯燥無味的現狀,讓學生通過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身臨其境地感受美好生態環境帶來的舒適、輕松、愉悅,更好地理解生態理念[7]。如東南大學結合虛擬仿真與風景園林專業特點,進行了“參數化擬自然水景設計虛擬仿真實驗”,通過設置不同參數,讓學生體驗不同參數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引導學生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最優方案完成規劃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8]。3.3.2地理信息系統(GIS)。GIS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在風景園林行業中興起并逐漸完善,研究的主要領域有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環境可持續與景觀格局分析、生物多樣性、流域土壤侵蝕與水質水量關系等[9],涉及到構建和諧生態環境的眾多方面。但這項技術在風景園林教學中應用較少。可向已開設的院校進行學習,如華南理工大學運用GIS技術將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重點進行教學[10];華南農業大學則是將GIS技術融入景觀格局與生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生態系統服務規劃、全域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區規劃等課程中,建立網路GIS技術教學系統[11]。
4結語
生態文明背景下,運用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知識梳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建立案例庫、創新教學手段,將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融入風景園林教學中。這種教學改革既是專業發展的需求,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指示精神“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的技術和理念也應不斷融入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
作者:吳勝蘭 鄧健劍 周兵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