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教融合農業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針對農業高職院面臨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校企合作不緊密、合作層次較淺等現象,提出要通過完善政策法規、構建長期合作機制、對接企業需求、打通校企人員流動通道等措施來創新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農業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滿足企業的需求。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1背景
自教育部提出“促進產教深度合作”以來,國務院、教育部等部門先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都表明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已經成為當下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但目前農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層次較淺,培養學生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企業急需的現代職業農民缺乏,存在人才培養結構性矛盾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實際過程中,校企合作還停留在簽協議多,學生只能近距離觀看合作企業,更別說融入到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兩張皮、一頭熱的現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裹足不前,長期停留在“合而不融”的階段,培養出來的人才規格與農業發展不相匹配,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如何與企業強強聯合,改革創新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現代職業農民,實現農業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已成為農業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2影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因素
首先是校企運行目標差異。由于學校與企業是不同的社會主體,經營目標不同,學校是教書育人單位,承擔培育人的社會責任,不以經濟效益為其主要目標,講究公益性。企業是承擔生產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主體,自負盈虧獨立經營,注重經濟效益,盈利是其第一追求目標,學校與企業的運行管理目標差異明顯。公益性與盈利性不能很好兼顧兩者的經營宗旨,雙方合作的內在矛盾使校企合作的方式、內容、目標不能更好地協調一致,使得雙方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影響著校企合作的層次與深度。其次是校企運行體制差異。校企是不同性質的市場主體,分屬不同的行業,各自的運行機制與管理方式不同。學校隸屬教育行業,受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與管理,管理學生以育人為主,配套的管理手段及方法上較松散,注重無為而治,可以試錯,以塑造學生自我完善的人格為主。企業是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是獨立經營,產品或服務的好壞將直接影響銷售,影響著企業的利潤,生產管理上注重規范與標準,獎懲嚴明,不可以試錯。學校與企業間的這種運行體制差異,直接影響著校企間的合作態度、效果與成效。最后是校企合作缺乏約束。學校和企業分屬不同的行業主體,雙方間沒有明確的權責約束關系,缺乏統一主體對兩者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約束,同時政府、行業部門也缺乏相關的政策法規、行業自律條款等規范性的文件,對雙方的合作行為缺乏可操作的指導,使得校企合作雙方的約束性較差,當一方利益受損時,將會動搖校企雙方合作的基礎,影響校企合作的持續進行。
3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對策建議
3.1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規
目前,國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支持力度較大,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關辦法,如蘇州市2014年出臺了《蘇州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扶持規范校企合作的規定,旨在促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可這些都是指導性的文件,在實際中缺乏可操作性,校企合作協作育人很難落實,導致合作主體聯動性較弱、積極性不高,制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深度發展。故而要從宏觀面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加大對合作雙方特別是對合作企業在稅收、信貸方面實行優惠減免政策,對產教融合的頭部企業給予相應財政補貼等優惠,明確企v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具體任務、權利與責任,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共享等,理順校企合作各相關主體的利益關系與述求,調動各產業、行業、學校及企業等各主體的積極性,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協同育人,促進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
3.2創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由于校企合作雙方的目標利益、社會責任的不一致,導致校企合作時的短視行為,許多企業僅停留在與學校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勞動力短缺時,就來合作,把學生當作廉價的勞動力使用,更多的是靠著學校與企業高層主管的關系進行出場的友情贊助,學生到企業進行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的這種深度合作鳳毛麟角,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校企雙方無法深度融入對方的生產教學管理,校企合作兩張皮的現象普遍。要一改這種現象,理順各主體間關系,兼顧各方利益,明確各主體間的利益分配,權責利相統一,充分發揮行業、企業、政府等多主體協同育人作用,政府發揮政策的優惠與扶持作用,行業企業制定標準,起到參與、引領性作用,學校要對接行業企業的技能證書,進行“1+X證書”考證,推進課證融通,做好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滿足行業企業需求,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更好地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服務。
3.3主動對接行業企業需求
高職院校能就是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已任,在現實中校方培養人才不能滿足企業需求,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聯系不緊密,畢業生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結構調整,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等,高職院校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所以,高職院校應加強企業的需求調研,專業圍著產業轉,專業設置對接社會經濟產業鏈,為企業提供所需的產業人才。課程圍繞崗位轉,課程的設置要對接企業職業崗位。課堂圍繞車間轉,課程對接企業車間,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立馬滿足企業需求,與企業是零距離對接,學生畢業即就業。所以學校要全方位強化與企業合作,對接企業需求,與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方案,共同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共同打造課程內容,對接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標準,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為企業提供專業的人才、技術服務,解決企業生產技術困境,滿足企業的需求。
3.4創新校企人才合作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有訂單班、冠名班、委托培訓、工學交替式、項目驅動式、頂崗實習式、產學研結合式、“2+1”結合式、“2+0.5+0.5”等,這些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是留于形式,是“騷子跳蚤一頭熱”,學校一直想能夠與企業進行深度的融合,企業到是一直無所謂,礙于面子在消極應付,校企始終處于淺層次的合作,究其原因,是校企雙方的目標差異,無法實現協同育人。所以要統籌協調學校與企業的利益,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創新校企人才培養的合作模式,運用學徒制、1+X證書等形式進行合作育人,實現校企雙贏,調動企業的主觀能動性,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踐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認知專業知識技能、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環節的實踐場所,實現真正的雙主體育人。
3.5打通校企人員流動通道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有理論知識、有實踐技能的“雙師型”好教師。實際上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強、動手實踐技能弱,與此對應的是企業的師傅動手實踐技能強,專業理論知識弱,如果校企合作,則校企間人員的優劣勢正好形成互補。所以要聯合校企共同進行人才的培養,破除校企間人員流通的障礙,通過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以企業為主體對其進行績效考核,明確獎懲考核,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讓企業的能工巧匠、大師到學校開設“大師工作室”,為學生提供行業企業標準的專業技能指導,通過校企的人員流動對接,為學生提供了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都很強的“雙師型”師資,為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強大的師資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政利.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質量農業高職教育的推動與發展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5):139,142.
[2]鄒錦青,周卓林,康佃海.農業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9,(26):120-121.
[3]楊曉青,田清武,張明星.現代農業視角下貧困地區高職院校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6):222-224.
[4]孫興民,錢多,陳凡學,等.農業職業院校培育壯大人才隊伍振興“五支力量”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農技推廣,2018,34(12):9-11.
作者:何鋼 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