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醫療機構核醫學診療服務情況調查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療機構核醫學診療服務情況調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醫療機構核醫學診療服務情況調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廣州市醫療機構核醫學診療服務情況,為提升核醫學診療服務質量提供依據。方法以廣州市所有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院為調查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收集醫院基本情況、核醫學診療設備及核素使用狀況、核醫學診療年人次和放射防護管理落實情況等,監測核醫學科工作場所表面污染情況和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結果廣州市有23家醫院開展臨床核醫學診治工作,均為三甲公辦機構。擁有核醫學設備70臺,以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設備(SPECT)為主,26臺占37.14%。核醫學診療項目以SPECT影像診斷為主,20家占86.96%;使用放射性核素為99mTc的醫療機構數量最多,20家占86.96%。2018年核醫學診斷年頻率為11.10人次/千人口,核醫學治療年頻率為1.23人次/千人口。個人防護用品配備不齊全12家,占52.17%。監測核醫學場所816點次,不合格16點次,占1.96%,其中131I治療病房8點次,放射性廢物桶6點次,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術設備機房地面2點次。從事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313人,人均年個人劑量當量為(0.83±0.12)mSv。結論廣州市23家醫院核醫學診斷年頻率達到Ⅱ類醫療保健水平,治療年頻率達到Ⅰ類醫療保健水平,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水平處于標準限值范圍內,但場所的表面污染存在一定的污染風險和管理問題,部分醫院的個人防護用品配備不齊全。

    關鍵詞:核醫學;醫療機構;放射防護;個人劑量

    隨著現代核醫學發展,核醫學診療人次不斷增加,患者和放射診療工作人員等遭受輻射危害的風險也增加[1-2]。有研究認為,核醫學的發展增加了公眾的潛在輻射照射及環境污染風險[3],規范核醫學科放射性藥品的使用和排污管理是今后醫用輻射管理的關注重點,了解核醫學衛生服務情況對提升核醫學衛生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于2018年對廣州市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院進行調查,為提升核醫學診療服務質量,合理配置核醫學衛生資源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以廣州市所有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院為調查對象。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4]、《放射診療管理規定》[5]、GBZ120—2006《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6]和《廣東省醫療機構醫用輻射防護監測工作方案》設計調查問卷,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人員通過面對面或電話調查,收集醫院基本情況、核醫學科場所設置情況、核醫學診療設備及核素使用狀況、核醫學診療年人次和放射防護管理落實情況等資料。核醫學診斷年頻率(人次/千人口)=(核醫學年診斷總人次/2018年廣州市常住人口數)×1000;核醫學治療頻率(人次/千人口)=(核醫學年治療總人次/2018年廣州市常住人口數)×1000。2018年廣州市常住人口數資料來源于廣州市統計局(1490.44萬)[7]。參照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8]標準:核醫學診斷年頻率≥22.1人次/千人口為Ⅰ類醫療保健水平,年頻率≥1.0人次/千人口為Ⅱ類醫療保健水平,年頻率≥0.02人次/千人口為Ⅲ類醫療保健水平;核醫學治療年頻率≥0.47人次/千人口為Ⅰ類醫療保健水平,年頻率≥0.043人次/千人口為Ⅱ類醫療保健水平,年頻率≥0.0043人次/千人口為Ⅲ類醫療保健水平。

    1.2.2場所表面污染監測依據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9],采用LB123污染監測儀及其β/γ探測器在非工作狀態下現場監測醫院核醫學科工作場所的表面污染情況,采用厚度為0.3cm的鋁板作為遮擋板,排除場所表面污染測量中γ射線的干擾[10]。監測場所包括99mTc注射室、18F合成室、分裝室、注射室、休息室、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設備(SPECT)機房、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術設備(PET)機房、131I分裝室、131I治療病房、洗手池、衛生間和放射性廢物桶等。β放射性物質(如18F、131I)在控制區(如回旋加速器機房、放射性藥物注射室)<40Bq/cm2,監督區(如回旋加速器控制室、PET/CT操作室)<4Bq/cm2即為合格。

    1.2.3個人劑量監測依據GBZ128—2016《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11],由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發放、監督佩戴和回收個人劑量計,采用FJ427A型個人劑量檢測儀測量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周期為3個月,全年分4個周期,以4個周期個人劑量當量之和為年個人劑量當量。放射工作人員年個人劑量當量≥20mSv/年判定為超標。

    2結果

    2.1開展核醫學診治療醫院基本情況

    廣州市共23家醫院開展臨床核醫學診治工作,均為三甲公辦機構。省直管醫院5家,市直管醫院2家,區直管醫院1家,高校直屬附屬醫院15家。開展醫學診斷20家,占86.96%;開展核醫學治療17家,占73.91%;同時開展核醫學診斷和治療14家,占60.87%。從事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313人。擁有核醫學設備70臺,其中SPECT設備(包含SPECT/CT)26臺,占37.14%;PET設備(包含PET/CT)12臺,占17.14%;回旋加速器5臺,占7.14%;其他核醫學設備(如甲狀腺功能儀、骨密度儀等)27臺,占38.57%。

    2.2核醫學診療項目開展情況

    核醫學診療項目以SPECT影像診斷為主,20家占86.96%;PET影像診斷10家,占43.48%;放射性藥物治療8家,占34.78%;敷貼治療5家,占21.74%;粒籽植入治療2家,占8.70%。使用放射性核素為99mTc20家,占86.96%;使用18F11家,占47.83%;使用131I8家,占34.78%;使用32P3家,占13.04%;使用89Sr和125I各2家,各占8.70%。

    2.3核醫學診斷和治療頻率

    2018年廣州市醫院核醫學診斷165498人次,年頻率為11.10人次/千人口,達到Ⅱ類醫療保健水平;核醫學治療18326人次,年頻率為1.23人次/千人口,達到Ⅰ類醫療保健水平。

    2.4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和管理情況

    23家醫院均配備至少1臺活度計和(或)表面污染監測儀。12家醫院5種個人防護用品(鉛圍裙、鉛帽、鉛頸套、鉛手套和鉛眼鏡)配備不齊全,占52.17%,其中未配備鉛手套10家。23家醫院均成立放射防護管理機構和明確人員職責;20家制訂放射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占86.96%;11家落實個人防護措施,占47.83%;21家制訂職業健康管理制度,占91.30%。

    2.5場所表面污染情況

    共監測醫院核醫學場所816點次,不合格16點次,占1.96%;其中131I治療病房8點次,放射性廢物桶6點次,PET機房地面2點次,均為控制區。

    2.6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

    313名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人均年個人劑量當量為(0.83±0.12)mSv,其中年個人劑量當量<1mSv259人,占82.75%;1~<5mSv53人,占16.93%;5~<10mSv僅1人。無放射工作人員年個人劑量當量超標。

    3討論

    廣州市核醫學發展迅速,同1998年調查結果[12]相比,2018年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院數量增加了4.54%,放射工作人員數增長了71.03%,SPECT設備數量增加了36.84%,PET設備數量增加了500.00%,其他核醫學設備數量減少了68.97%,核醫學設備總數量減少了35.18%。核醫學設備總數減少可能與γ照相機等舊式核醫學設備逐漸被新型核醫學設備替代有關。核醫學診療項目方面,2018年廣州市使用放射性核素為99mTc的醫院數量最多,且99mTc已成為核醫學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與崔凡等[3]研究結果一致。放射衛生防護和管理方面,23家醫院均成立放射防護管理機構,在制訂放射事故應急處理預案、落實個人防護措施和制訂職業健康管理制度等方面落實得較好,但部分醫療機構個人防護用品配備不齊全。2018年廣州市醫院核醫學診斷年頻率為11.10人次/千人口,達到Ⅱ類醫療保健水平,高于1998年廣州市調查結果(5.74人次/千人口)[12]、2009年廣東省調查結果(9.72人次/千人口)[13]和2017年石家莊市調查結果(2.96人次/千人口)[14]。2018年廣州市核醫學治療的年頻率為1.23人次/千人口,達到Ⅰ類醫療保健水平,高于1998年廣州市調查結果(1.22人次/千人口)[12]、2009年廣東省調查結果(0.38人次/千人口)[13]和2017年石家莊市調查結果(0.76人次/千人口)[14]。提示越來越多的居民接受核醫學診療服務,可能與廣州市新型核醫療設備的快速發展或其他地區來廣州市就診患者數量增加有關。2018年廣州市醫院核醫學治療年頻率與1998年差距不大,可能因為核醫學治療應用范圍相對受限,也可能因為隨著放療技術和其他腫瘤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某些疾病由采用核醫學治療轉變為采用其他方法治療[15]。場所表面污染監測結果顯示,1.96%的點次不合格,不合格點次主要來自131Ⅰ治療病房、放射性廢物桶和PET機房地面,與其他研究結果[15-16]一致。

    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核醫學工作場所為非密封型放射性工作場所,放射工作人員同時接受內照射和外照射,受輻射風險較高[16];另一方面,本次調查發現部分核醫學科工作人員未經統一的職業或放射防護培訓,不能正確落實放射防護措施,部分保潔人員甚至錯把核醫學科工作場所當作普通場所進行清潔,導致放射性污染。本次調查的313名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人均年個人劑量當量為(0.83±0.12)mSv,與廣東省2003—2012年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的(0.86±0.17)mSv[17]基本一致,低于2009—2011年四川省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1.10mSv)[18]水平,可能與廣州市核醫學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和防護水平不斷提高,核醫學科的放射防護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有關。綜上所述,廣州市23家醫院核醫學診斷年頻率達到Ⅱ類醫療保健水平,治療年頻率達到Ⅰ類醫療保健水平,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當量均處于標準限值范圍內,但場所表面污染存在一定的污染風險和管理問題,部分醫院的個人防護用品配備不齊全。應加強醫院核醫學科放射防護管理,落實各項防護措施,尤其是規范核醫學科放射性核素的使用與管理,及時做好場所表面污染監測及去污工作,并為放射工作人員配備齊全個人防護用品。

    作者:黎金榮 莫素芳 張靜波 韋博 吳錦銀 王暢 黃欽儀 單位: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不卡|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成人动漫3d在线观看|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成人观看网站a|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