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移動網絡用戶感知大數據分析體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豐富的性能數據、網絡數據、用戶側數據等,有助于運營商研究用戶、業務、網絡三者之間的關系。但是運營商需要對海量的數據進行篩選、整理、分析,才能充分挖掘出數據的潛在使用價值。本文就此展開了討論,詳細分析了如何面向5G的移動網絡用戶,構建用戶感知大數據分析體系。
【關鍵詞】面向5G移動網絡用戶感知大數據分析體系
一、用戶感知大數據分析體系
用戶感知大數據分析體系主要是通過大數據的整合、分析、處理,對各種數據進行綜合評價,從而了解移動用戶的感知情況。雖然,不同運營商的感知體系細節不同,但是大體思路相同。先提出用戶感知體系目標,再進行KPI、KQI等數據指標的細化、具體,然后構建出用戶感知模型,最后進行大數據的分析、處理,得知用戶感知狀況。
二、5G網絡架構
5G網絡的架構主要包括概要級框架、架構技術、服務—端到端網絡切片以及標準化拓展。其中概要級框架包括需求與網絡功能映射、邏輯功能框架、基礎設施平臺。架構技術包括C-RAN、D-RAN、無線mesh網絡、IP錨點下沉等。在服務—端到端網絡切片中,網絡切片是指利用虛擬化技術,對通用的網絡基礎設施資源進行分割,使其形成單獨的個體。5G網絡標準化是指ITU、IEEE、3GPP等。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5G架構在逐步革新。中國移動黃宇紅指出中國移動將會分三步完成5G商用。第一步是2017年到2018年,進行5G試驗。第二步是2018年到2019年,進行5G商用、預商用。第三步是2019年到2020年,中國移動將會逐步形成面向運營商的技術體系,并進行業務體驗測試等。
三、面向5G的移動網絡用戶感知大數據分析體系的架構
1.體系目標。在5G來臨之前,運營商應聚焦5G,利用大數據手段,建立完善的面向網絡、面向用戶、面向市場的分析、評價體系,從而增強用戶感知。首先,在面向網絡時,可建立一體化的分析體系,實現網絡、用戶的精準維護、優化,增強其市場支撐力,確保5G發展的順暢。其次,在面向客戶時,應從業務分析、相應支撐方面入手,建立基礎能力強、覆蓋率廣、業務質量高的分析體系。在面向業務時,應拓寬業務覆蓋范圍,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區域,針對不同的用戶建立有效業務分析體系。2.體系數據組成及來源。移動網絡用戶感知分析體系的重要組成要素是數據。運營商應做好數據接入。但我們應先明確數據組成。其中主要的數據組成如下:第一,KPI數據,即能體現移動網絡關鍵質量的指標數據。第二,路測所得出來的數據。路測是主要采集移動網絡下行信號數據。第三,CQT,即在特定地點,測試出的無線數據網絡的性能數據。第四,用戶反饋,其主要收集渠道是電話、網絡渠道。第五,MR,即手機上傳的測量報告數據。第六,廠家數據,即廠家獲得的故障監控、安全管理等數據。第七,經分數據,即通過經營從相關系統上獲取的數據。比如用戶信息、營銷等。第八,其它數據,如后期不斷優化的數據。3.體系架構。本文建立的用戶感知體系主要是與5G網絡結合,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建立模型實現數據的分析、輸出等。首先,在模邏輯結構方面,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切片分析、云存儲、數據處理、結果輸出。數據采集包括性能數據、運維數據、KPI數據等等。切片分析主要包括用戶匯總、容量參數、柵格質量等。云存儲則包括GIS服務、WEB服務器等。數據處理主要包括派單、GIS等預處理部分。結果輸出包括各種數據分析圖。其次,在這一模型中,大數據處理技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該模型運用了各種算法用以質量分析、異常訂單定位、用戶感知評價。以用戶感知評價為例,其主要數據位于數據倉庫,通過客觀指標、關鍵指標的調用,將相關數據篩選出并構建出業務模型,而后得到評分函數,再結合函數矩陣進行評分運算,最后得出評分。最后,該體系的關鍵在于端到端的業務質量評估控制。并通過業務質量指標,促進客戶感知的提升。另外,該體系應用的軟件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嵌入式內存數據庫、分布式云計算集群架構、大數據存儲技術、分布式并行計算平臺。其中數據庫主要應用了Linux多線程、索引技術。這樣就能夠進行數據的高效緩存、處理。群架構則是應用了云計算技術。大數據存儲技術的主要作用是能夠進行海量數據的存儲,便于后續的整合。另外,在分布式云計算平臺中,其并行計算平臺能夠處理海量的數據。綜上所述,在5G來臨時代,完善用戶感知數據體系更有助于運營商的決策,也更能為用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為此運營商應積極加快這方面的研究,并積極研發APP客戶端。
參考文獻
[1]李志敏.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的用戶感知體系探討[J].電信技術,2014(10):26-29.
[2]吳丹陽.基于大數據挖掘的移動互聯網業務用戶感知評價及應用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6.
[3]黃毅華,孫柳益,盧洪濤,魏垚.用戶感知體系優化的探討及應用[J].移動通信,2018,42(04):90-96.
作者:蔡森 沈俊良 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