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化進程的農村學生養成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認識、持之以恒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發揮家庭教育在矯治學生不良習慣的積極作用、從細微處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等方面,闡述了在城市化進程中教師大力開展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旨在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農村中學的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良好道德規范的養成,不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關鍵詞:城市化;農村學生;習慣養成;教育
一、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認識
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币WC學生快樂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公民道德素養,就必須抓好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尤其是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這不僅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更是終身發展的需要。青少年正是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階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此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大力加強對學生良好習慣的教育與培養。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教給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做人的本領,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創造,這將會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用,使學生早日成為一個遵守社會公德、講究職業道德、崇尚文明新風的“四有”新人。城市化進程中人的問題是城市化的首要問題。從農民到市民,更應該注重素質的整體提高和個人修養的培養。在硬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作為城市軟環境的市民素質如果沒有得到相應提高,那么城市的所有建設都將前功盡棄,加快城市化進程也將是一句空談。當前,農村中學的學生不良習慣主要體現在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學生素質的好壞往往通過其平時的表現就可見端倪,沒有良好的習慣就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公民素質,就不可能造就高素質的人才。教師要讓農村中學的學生明確一個道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勤儉樸素的美德絕對不能丟棄。如果不從小抓好學生的規范養成教育,不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將會對學生一生的成長、發展造成影響。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存在的不足,才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督促學生、轉化學生,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教師要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不隨地吐痰、不亂貼亂畫、不亂扔果皮紙屑、不亂闖馬路、不踐踏綠地、排隊時不加塞、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要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設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進一步提高學生遵守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農村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及社會責任感,這對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大有益處的,對道德情操的形成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助推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
二、持之以恒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農村中學的學生具有聰明、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好奇、行為習慣欠缺,及人生觀、價值觀等未形成等特點,外界的不良行為將直接影響到其個人的思想品德。同樣地,沒有良好的習慣,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品行與成績。教師要以此為契機,緊抓學生行為的細節并進行教育與管理,幫助學生養成行為習慣。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規范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到校后及時清理教室、課桌內的雜物,做好桌椅的有序擺放;值日生必須做好早晚衛生的打掃工作;清洗黑板,有序整理講臺桌;自覺撿起地上的果皮紙屑等,以此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由于大多數農村中學生沒有在校住宿,且中午在校午膳,他們有較長的空余時間,加上多數學生沒有午休的習慣或在校外溜達,或在教室里喧嘩、游戲、吵鬧,不僅影響其他復習或寫作業的學生,而且潛伏了安全隱患。為此,學??砂才沤處熤蛋?,或教師提前一定時間(如半小時)到校,督促這部分學生將時間用在學習上,或是寫作業、或是復習功課、或是小憩。學生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僅有效地約束了自己的不良行為,而且大大地保證了學習或休息的時間與效率。為了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等審美觀點,展現初中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師要從初一年新生入學開始,強化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杜絕學生跟隨社會潮流、追求打扮、相互攀比等陋習,同時要利用開學初、課間操等時間,對全校學生進行定期、不定期的儀容儀表檢查與評估。針對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教師要及時查找癥結,認真分析,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提高審美觀念,將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貫穿于日常學習生活中。
三、發揮家庭教育在矯治學生不良習慣的積極作用
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不管是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還是其他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都必須經過教師長期不懈的教育、輔導與培養。尤其是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教師應付出更多的時間、心血和汗水。在這個過程,除了教師在校時間的及時教育、管理外,還要依靠家長齊心協力的支持與配合。只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才能保證學生良好習慣的長久性與實效性。否則,教育效果將會大打折扣?!?<2”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上課期間的五天時間,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效果,遠遠不如學生深受兩天放假時間在家庭與社會上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脫節、不協調、不一致等造成的。因此,學校、教師必須理解和把握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以道德規范建設為重點,攜手家長、社區共同抓好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首先,要增強家長教育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在家時,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楷模;其次,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建立聯系機制,為學生建立“家校聯系卡”,將學生在家、校的表現及時記載、及時反饋、及時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共同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要引導家長參與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共同抓好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四、從細微處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微處抓起,從學生的點滴細節抓起,并通過不間斷性的練習鞏固其原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學生一旦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把學習當作一種自覺行為,并朝著目標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為此,教師要善于從小事抓起,引導和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如規范學生課前的準備工作,教師突擊檢查并督促學生課前準備與課前預習情況,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預習習慣。教師要善待、熱愛每一個學生,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樹立威信,讓學生在尊敬教師的氛圍中,提高對教師所任教學科的興趣。要善于觀察學生平時的表現,一旦發現違規、違紀現象,要及時了解原因、及時教育,將“犯錯”苗頭“扼殺”在搖籃之中;發現學生思想開小差,教師可及時提問,保證上課的紀律與質量;對沒有完成作業“厭學生”,要私底下溝通教育,并引導其完成基本的作業任務,這樣既能避免學生無事可做,還能促進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性,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業成績。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積極思維、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與培養,讓學生從學習中學會觀察的技巧與方法,引導學生將觀察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思考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措施,促進良好觀察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及解決問題等能力;要培養學生敢于向教科書挑戰、向教師挑戰、向教材挑戰的進取思想,及時提出學習、知識上的疑問,將良好的提問習慣貫穿于學習、生活中……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不斷優化育人環境,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生理等特點,將學生思想品德、身心發展、學習習慣、審美觀點等核心素養教育,有機地融入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今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1:9.
[2]姜小衛.以德樹人塑造高尚——陜西渭南高級中學傳統文化教育記事[J].教育家,2017(6).
[3]劉智偉.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小學德育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1).
作者:洪明忠 蔡亞填 單位:廈門市新店中學 廈門市巷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