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受到了P2P、眾籌、電商平臺等線上信貸平臺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信貸業務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傳統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影響提出了相關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進入;商業銀行;信貸業務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大數據、云金融、移動支付等的新興發展的金融創新業務正以勢不可擋的氣勢在中國的信貸業務中迅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互聯網的眾多金融業務中,P2P、眾籌、電商平臺等一系列網上信貸業務的迅速發展對傳統的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國家最新研究數據顯示:P2P的網貸平臺已經突破了2750家,P2P在互聯網金融業中發展最為迅猛,新的平臺日益增多,交易額耶迅速增長,2015年上半年的新增交易額與2014年全年的交易額相差無幾,突破3000億大關。9月-11月份更是每個月高達千億的交易額,還在持續不斷的增長中。據統計,網貸的總體成交額突破萬億,已經躋身為當前主流理財投資行列。互聯網金融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的驚人增長速度,可以用“井噴式”來形容。然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尤其是融資平臺的發展,對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來說無疑是起到了“分流”作用。就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形勢而言,對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對此商業銀行應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視,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應對互聯金融崛起而帶來的不利影響。以確保商業銀行信貸主體地位以及商業銀行的長期健康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影響
1.弱化了傳統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報告指出,2012年以前,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長期貸款規模高于短期貸款規模,然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的到來,商業銀行的短期貸款規模圓圓超過了長期貸款規模。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融資服務對象主體是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傳統的融資渠道主要來源于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吸引了大量的中小企業進行網貸。而傳統商業銀行為了應對互聯網金融風波,采取線上融資策略,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加速金融脫媒,進而導致傳統的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呈現出線上短期融資貸款金額飛速增長而線下貸款業務發展減速發展的態勢。
2.基于信貸業務的收入利潤減少
對于急需資金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在借貸過程中,容易被傳統的銀行忽視掉,難以找到更好的資金源。而互聯網借貸方便、快捷的特點吸引了眾多的個人和小微企業進行網貸。融資貸款的客戶群體的轉移,商業銀行客戶資源縮減,導致傳統商業銀行的放貸業務減少,導致商業銀行的收入利潤的減少。互聯網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使用的是虛擬運作的方法,這有別于傳統商業銀行的融資方式,虛擬運作的方式大大減少了運行的總成本,使得互聯網融資總成本小于傳統工商業的融資總成本。據可靠數據得知,阿里巴巴的小型貸款業務成立3年之久,之間的微小企業貸款總額到達1000億,平均每筆2.3元的成本堪比一些商業銀行貸款費用的的1%,相對于傳統商業銀行而言,相對較低的交易成本無疑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具有莫大的優勢。
3.傳統信貸業務流程弊端凸顯
傳統商業銀行的審批程序復雜,融資速度慢,不僅需要嚴格遵循借貸審批程序,還需要對借款人各個方面實施全面的考量和評價,比如:借款人的成長能力、盈利能力、還款能力、風險承擔能力等。商業銀行無論其建設規模大小,都必須嚴格按照這一系列復雜的審批程序辦理信貸業務,且對于一些小微企業所涉及的貸款事項,商業銀行還必須對其進行實地考察,通常貸款審批時間都需要話幾十天,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的開展審批程序負責,審批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進一步發展。而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其方便、快捷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小微企業以及個人對資金的需求特點,吸引了眾多的小微企業及個人進行網貸。對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的發展造成了影響。
4.互聯網金融改變了信貸業務的監管
互聯網金融由于起步較晚,發展并不成熟,整個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據統計,2015年以來P2P網貸平臺頻繁發生公司跑路、提現困難的情況,數量高達677家。這些問題網貸平臺多數成立時間較短、注冊資金少。據宏觀新聞報道:這些問題網貸平臺中國,以山東居多,數量高達160家,占問題平臺的23.6%;廣東次之,共105家,占問題平臺總數的15.5%.其次是浙江、上海、安徽、背景、四川、河北。主要是由于網貸平臺想要獲得發展,采取支付高額利息的方式吸引投資者,雖然達到了吸引投資者的目的,卻讓網貸平臺難以支撐長時間的高額利息,最終導致問題平臺跑路、提現困難的現象。究其根本,主要是因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進程相對較慢,信貸業務監管體系尚不健全,進而導致金融風險聚集。然而,傳統商業銀行是采用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對信貸業務進行監管,卻因互聯網金融模式是與傳統金融完全不同的模式,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難以對互聯網金融展開分類監管;此外,金融監管都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難以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多變、迅速的發展趨勢。因此,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金融監管的主體、內容的變更。
三、傳統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1.加大創新力度,緊跟時代步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加大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視力度,積極培養并掌握一批優秀的專業信息技術人員。傳統商業銀行對信息部門不予重視,以至于投入過少,進而導致信息部門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難以跟上信息技術的更新發展的步伐,無法及時準確的掌握客戶對金融產品的真實需求,進一步增加了傳統商業銀行面臨的推出產品被迅速淘汰機率,增加了運行資本同時也增加了運行風險。因此,傳統商業銀行要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首先建立一支優秀的信息技術團隊,對信息技術人員給予足夠的重視,給予其施展的空間,讓信息技術人員在工作中能充分發揮其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其二,加快網貸平臺的建設力度,創建屬于商業銀行的特色網貸平臺,找準客戶的需求特點,積極創新金融產品,以客戶對金融產品的需求特點對客戶進行分類,并積極推出迎合融資者需求的金融產品。其三,企業在不斷創新,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還需要加大與傳統電商企業的合作,與傳統電商企業形成“強強連手”,借助信息化發展步伐,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結合光大銀行淘寶平臺的網上營業廳等成功經驗,積極創新,以促進傳統商業銀行實現信貸業務發展的進一步突破。
2.建立健全征信體系,加大對金融風險的監管力度互聯網金融平臺進入門欄低,僅需一個手機號碼以及一個身份證號碼便可以成為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用戶,而互聯網金融平臺并沒有對用戶的真實情況進行了解,用戶信息都缺乏真實性、完整性。讓平臺的運營存在這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加大了平臺運營成本以及其面臨的風險;加上相關地區頻繁出現問題平臺跑路、提現苦難的現象,進而讓人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真實性、可靠性存在質疑,這也成為互聯網金融進一步發展進程中的一大障礙。因此,商業銀行在建立健全線上網貸平臺的過程中,必須建立健全征信體系,重視對用戶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的核查;加大對金融等閑的監管力度,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優勢,減少商業銀行線上網貸平臺運營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進而達到降低運營風險的目的。
3.提升客戶服務,發揮傳統優勢傳統商業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相比,商業銀行無論是實力、規模、知名度以及客戶的信任度都明顯強過互聯網金融企業。互聯網金融企業,其抗風險能力往往得不到保障近年來倒閉跑路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就是很好的例證。傳統商業銀行的優勢是互聯網金融平臺無法比擬的。在面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競爭時傳統商業銀行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做好服務學習互聯網金融的優點給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四、結語
雖然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對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照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傳統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既是一種競爭關系,也是雙方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參照對象,因此也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商業銀行面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沖擊,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以使的傳統信貸業務的發展得以突破,為個人、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殷戎.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的影響[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02).
[2]陳海強.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的創新發展[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01).
[3]王筠權,王國成,金強.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影響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
[4]王超.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影響[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24).
作者:計燕紅 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