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小學語文教學留白藝術運用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下語文課堂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要將更多的學習權利和空間交還給學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調整課堂節(jié)奏、設置思維跳板、搭建想象通道和鼓勵多元思考的方式在課堂中運用留白藝術,以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設置留白;調整節(jié)奏;設置跳板;搭建通道;多元思考
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藝術講究留有余地,這就在無形之中鑄造了留白藝術。當留白藝術與語文教學實踐不期而遇時,不可謂不是一種“天作之合”。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融入留白藝術,將更多的學習權利和空間交還給學生,可以給予學生更加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用好留白,調整課堂節(jié)奏
第惠多斯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呵護、激發(fā)和喚醒。”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教師總是習慣于充分運用課文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將課堂安排得滿滿當當。這樣的課堂即便“一路暢通”,學生卻始終處于高壓狀態(tài),沒有任何調控的空間和喘息的可能。這不僅會導致學生精神負擔越來越重,同時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借助留白藝術,將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緩下來,將一部分時間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抽取出來,適度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自主性思考與自主性實踐的時間,開始享受課堂學習帶來的愉悅體驗。例如,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設豐富、可感的情境,借助形象的圖片、動態(tài)的視頻與愉悅的配樂,激活和調動學生的感官,將學生引入到小興安嶺的美麗世界中。此時,教師不要急于推進下一步的教學,而需要有意識地進行適度停頓,稍微控制一下教學的節(jié)奏,將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進行深入地感知與體驗,體會身臨其境的浸潤感,從而形成對文本最原始的感性認知。
二、借助留白,設置思維跳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對于學生語文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性作用。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教師是課堂的中心,牢牢地把握了課堂教學的整體環(huán)節(jié),學生只能被動地處于消極接受的地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更多是以機械生硬的記憶進行學習,學習的主體與獨立思考的意識未被激活。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給予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探究的契機,巧妙借助提問的方式來預留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營造留白的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好奇心理,讓學生享受自己獨立思考帶來的學習體驗。[1]以教學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中的《丁香結》一文為例,這篇課文作者借助對丁香花和丁香的描寫,抒發(fā)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么?”但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設置問題“丁香結給予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思考?”,要求學生將思維從文本描寫丁香結的文字中轉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面對如此巨大的思維跳越,學生很容易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推進中通過設問營造留白“從作者筆下所描繪的丁香結來看,你會想到自己的哪些經歷?”,先將學生思維從文本轉移到自己的人生經歷。然后教師再拓展課后“閱讀鏈接”中的相關詩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考與古代詩人中的情感體驗進行融合。在這一留白調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思維意識已經實現了從事物到人生的轉移。此時,教師拋出問題“丁香結給予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思考?”,則顯得順理成章。
三、運用留白,搭建想象通道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相對靜止的,固定的,更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可以囊括世界的一切,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源泉。對于語文教學而言也是如此,教師在給予學生必備的語文知識之外,還應訓練學生的想象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此時,教師就可以嘗試運用留白藝術,搭建學生想象力與教材文本間的通道,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融入文本中的思考。例如,在學習統(tǒng)編版教材《鳥的天堂》課時,很多學生對巴金筆下所描寫的世界并沒有真實而深刻的感受。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一味地閱讀,很難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感受共鳴。因此,教師可以先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動態(tài)性的畫面和鏡頭,將學生的認知思維引入課文學習的情境之中。此時,教師出示課文的相關語段,鼓勵學生將視頻與文本語言的賞析進行巧妙統(tǒng)整。教師不要急于將自己的解讀和預設內容拋給學生,也不要急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交流。無論是學生之間的彼此分享,抑或是教師表達自己的認知,都會對學生個性化的自主解讀造成較大程度的干擾。因此,教師只需要適度地進行點撥:“閱讀著這樣的文字,除了視頻中的內容,你還想到了哪些畫面?”此時,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營造安靜、適切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隨著文本的語言走進“鳥的天堂”中,從而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讀文本。
四、開掘留白,鼓勵多元思考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鼓勵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每個學生的認知基礎、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和人生經歷都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從同一篇課文中引發(fā)的思考也是千差萬別的。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借助留白藝術,鼓勵學生獲得多元化、個性化的體驗,為學生言語實踐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馮驥才《珍珠鳥》一文中通過描寫與小珍珠鳥之間相處的過程,得出人生體悟:“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賴應該是雙方的,但從文本的內容來看,作者將描寫的關注點都聚焦在小珍珠鳥身上,卻并沒有提及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表現。很顯然,作者將自己的表現以留白形式省略了,給予了讀者更加廣闊的回味空間。因此,教師也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留白設置問題:“小珍珠鳥為什么會如此肆無忌憚地在房間里為所欲為呢?這肯定與作者對他的寬容和照顧有關。那從小珍珠鳥的每一次行為中,你覺得作者會怎么做呢?”于是,有的學生從人物的動作入手,還原作者的行為;有的學生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入手,還原了作者看到小珍珠鳥一舉一動之后的內心想法;有的學生想象了作者與小珍珠鳥對話的場景……之所以能夠出現如此豐富的想象,就在于教師巧妙地發(fā)現并利用了文本中設置的留白,更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了留白空間,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并獲得個性化、多元化的體悟,巧妙地推動了學生認知能力地不斷發(fā)展。[2]語文教學的課堂應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思考空間。教師通過留白藝術,可以讓教學內容、節(jié)奏和氣韻更加趨向合理,從而彰顯留白藝術的獨特魅力,促進學生言語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倪媛媛.把握教學本質,凸顯目標意識[J].江西教育,2020(30):37.
[2]張茜.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經典閱讀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0(11):23.
作者:尹淑玲 單位:滄州市迎賓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