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改革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后,我國總體經濟實力在飛速的提高,其中工業經濟、服務業經濟提升速度非常明顯,但是我國農業經濟卻呈現遲滯現象,農業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的問題不斷增多,資金回流和供給都有著不小的問題,在加上市場經濟約束呈現不均衡的狀態,導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滯后,缺乏有效的前進動力。文章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概述,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新模式的可行性措施進行詳細的分析,希望可以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改革創新;措施研究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基礎民生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但是經過國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我國農業經濟獲得了有效的發展,不僅完成了用7%的世界農耕用地養活了世界21%的人口數量的壯舉,還使得我國在解決溫飽問題后可以大力發展農產品經濟,有效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減少了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提升,我國農業也開始了向機械化、現代化方向的發展。然而,當年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很多其他的問題,如環境的破壞、自然資源的浪費、農村人口結構失調、農村貧富差距較大、農村的醫療等基礎設施不夠健全等,這些都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根據實際情況投入更多的力量進行改善。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當前農村農業經濟的創新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1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1.1農產品供需關系不協調
農產品的供給問題直接關系到國民的基礎民生,但是經過多年的經濟分析和總結不難發現,受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經濟效益的驅動下,市場過于關注特定經濟從產品的供給,人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很容易導致農產品結構單一并使之產能過剩或是不足,使得農產品市場產生巨大的經濟波動,進而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另外,近些年我國因為農產品質量問題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這與農產品自身的供需關系、農產品生產技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應該主動的通過市場的自主調節、優勝劣汰來淘汰質量不過關的農產品,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出臺有效措施加速凈化農產品市場,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效率。
1.2農民收入兩極分化嚴重
經過多年的市場分析調查,農產品供需問題需要國家減少對其宏觀調控的干涉程度,但是提高農民收入則應該加大宏觀調控的干預力度。當前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原有農業經濟發展所占有的人口比例以及各種資源投入比例,使得我國農業經濟長久發展受限。另外,落后地區農民收入低下是多方面綜合因素長久影響下產生的問題,單一的扶貧政策和項目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貧困農民收入問題,所以國家根據現有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政策,進一步改善民生問題。
1.3農村經濟呈現區域不均衡發展狀況
我國地大物博,城市之間受到地理環境和政策的制約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村的經濟發展與周邊城市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例如東部沿海周邊的農村,旅游資源豐富,可以得到省市內一定的經濟扶持和政策傾斜,極大地縮短了城鄉之間的差距,而我國東北部地區、西北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的廣大東村因為地理環境限制,想要進行農業發展和農業轉型難上加難,再比如山區地區散落的小村鎮,想要進一步的發展經濟更是無望。這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硬傷,國家應該重視其現有的實際情況,研究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
1.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基礎生活設施直接關系到國民生活質量,其設施是否完備也間接的顯示出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國民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高速發展,但是在農村地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基礎設施建設極大的滯后,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這其中有以下兩點原因:首先,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農村常住人口結構失衡,基礎設施的經濟和公共效益低下,缺少有效的資金注入,使得基礎設施的質量不過關。其次,基礎設施的建設還需要后續的維護和保養,但是因為資金不到位,相關的維護工作不能有效實施,而缺少人員的正常維護,農村的基礎建設自然顯得破舊和落后。所以在建設過程中,注重后期的使用和運維比前期的建設還要重要,國家應該加強對現有農村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維護,避免資源的不必要損耗和浪費。
2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新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2.1重視研究農業市場化經濟規律,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
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及國家民生的重要問題是農產品的市場供需關系以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國家應該重視研究農業市場化經濟規律,重視對農產品的供應調控,注重把控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升國民生活質量。但是在上文中提到過我國農業供給存在過剩和不足的問題,并且在一些方面表現出來的問題還比較嚴重,過剩的產能直接對農民的收入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打擊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不僅造成農業資源極大的浪費,還使得那些真生需要的地區不能得到充足的供應。提高農產品質量則需要通過市場自由競爭,逐漸淘汰不合格的農產品,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國家應該通過物資的調度平衡地區之間的價格差距,讓更多的貧困地區人民受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2.2重視經濟宏觀調控,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這其中國家應該重視經濟的宏觀調控,保證農民收入和生產的積極性。首先,良好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有活力的人口結構,現有經濟發展環境讓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入到城市中,使得農村經濟發展遇到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政府部門應該設立農業補貼,引用各項優惠的經濟項目來吸引農村人口的回流,為我國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力基礎,有效改善農村地區的人口結構限制。其次,農村經濟發展不起來,還是受到小農意識的影響,應該進一步的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形成產業化、集群化和現代化,讓農民專心生產,減少農民思想負擔,更高效的集中進行產能調控,促使農民可以更容易使用到農業高科技產品,提高相關資源的利用率,擴大現代農業技術的發揮空間,增加地區農業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2.3促進地區農業經濟合理轉型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受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擠壓越來越嚴重,如果不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將來的發展將舉步維艱。例如,在我國西南地區,政府將退耕還林與扶貧旅游政策相結合,充分發揮了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將原本滯后的農業經濟向旅游產業轉型,有效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人力資源的回流速度,使當地農業農村經濟快速且良性的發展起來。
2.4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國家應該做好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規劃工作,有效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為將來農業農村經濟轉型打下好的基礎。其次,應該加強對已有的基礎設施進行維護和保養,避免資源浪費和不必要的資源消耗,提高農民的基礎生活質量,給當地農民經濟發展提供信心和支持。
3結論
綜上所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創新模式,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產業轉型,加強市場經濟的調控力度,在保證民生經濟發展均衡的條件下,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緩解農村人口結構不均衡狀況,使得我國農業經濟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林小浩,王力娟,張曉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河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民營科技,2017(2):192-194.
[2]張立娟.農村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模式的探討———以山東省為例[J].現代商業,2017(10):124-125.
[3]曾憲章.農業推廣教育模式創新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4.
[4]夏振坤.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1985(5).
作者:趙力瑤 單位:海陽市城市形象策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