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現代閱讀特征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閱讀不僅是獲得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為深入了解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現代閱讀特征,對其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通過分析閱讀現狀,倡導立體化閱讀,從價值和科學性上探索新文科視域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新的突破點,尋求閱讀背后的人才培養路徑,從而堅定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未來走向。
關鍵詞:現代閱讀;閱讀特征;新聞傳播專業
自2012年起,全民閱讀連續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出臺了扶持文化發展、促進文化設施建設的相關政策。努力倡導及推廣全民閱讀,成為重要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1]。閱讀作為一種間接的學習實踐,蘊含著求索真理的印記。建設書香社會,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必要場所。以新文科的視域和定位,對新聞傳播專業學生進行閱讀情況調查,旨在了解其閱讀現狀及特征,有針對性地培養新聞傳播學大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其成為黨和國家宣傳工作的主力軍;同時,從新聞傳播專業的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提升出發,也為新聞傳播學建設尋找新的增長點。為了解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現代閱讀情況,本研究于2021年4月1日—2021年4月30日,對三所上海市屬普通本科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在校學生開展了線上問卷調查。問卷圍繞傳統閱讀與網絡閱讀、閱讀與專業發展、自主閱讀與指定閱讀、知識性閱讀與素養性閱讀、閱讀水平與個人成長等五大方面進行設計,回收問卷450份,其中有效問卷410份。
一、現代閱讀現狀
透視出新文科視域下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對專業的熱愛。
(一)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對現代閱讀調研的熱切關注與支持,說明本次調查的問題導向靶向精準調查對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顯示:女生為301人,占比73.41%;男生109人,占比26.59%。其中,一年級學生109人,占比26.59%;二年級學生70人,占比17.07%;三年級學生90人,占比21.95%;四年級學生101人,占比24.63%;碩士研究生41人,占比近10%;調查對象均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透視三個學校學生的參與狀況,可見新聞傳播專業在校學生關注現代閱讀更多的是關心新聞傳播這個專業未來的發展,更多地關注新媒體的未來的走勢。
(二)閱讀的各項數量與年級遞進成正比,學生的專業學習目標導向明確調查表明,96%的受訪學生已養成每日閱讀的好習慣。410名受訪學生中人均閱讀量為18本,7本以下的5%,8本至10本的7%,10本至15本的20%,15本以上的65%,20本以上的3%。從調研結果的閱讀數量看,從本科大一學生到碩士研究生按照年級遞升,閱讀量呈遞增的狀態。在不同年級群體中,年級越高圖書閱讀量越高,其中碩士研究生群體以25本高居首位。近90%的受訪學生每天閱讀超過4小時,近60%的受訪學生能夠自己安排固定時間閱讀,40%的受訪學生是自由安排讀書時間;從年級分布上看,年級越高,閱讀量越大,閱讀時間越長。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經驗的一個重要渠道,對學業發展不可或缺。90%的受訪學生認為閱讀助力專業發展,助力完成學業;72%的學生認為有助于提升文化底蘊和涵養氣質;84%的學生認為可以提升綜合素質;92%的學生認為可以令精神生活更加豐富;67%的學生認為可以排解憂慮。從整體看,受訪學生的閱讀尤為側重學業的完成,同時也呈現出閱讀偏好的差異性。特別是由于年級、年齡和男女生的性別的不同,在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的選擇方面有所不同。當然,每個人的職業規劃也很大程度影響著受訪者的閱讀選擇。如就業意向側重于創業的學生,閱讀的內容傾向管理類圖書,占比達到30%。
二、相關分析
堅定了新文科視域下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的未來走向。
(一)從學生現代閱讀與自身專業發展看,占比較大的是期待綜合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從學生問卷統計的數據看,92.73%的學生認為電子閱讀與傳統閱讀并不矛盾,對學業發展的促進不可或缺;96.84%的學生認為自主閱讀相對專業學習,需要有目標的選擇;91%的學生認為完成任課教師指定的閱讀參考書目比學生自主選擇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專業要求且是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92%的學生認為專業知識性閱讀與綜合素養性閱讀相互促進,但專業知識的閱讀略低于綜合素養性閱讀;96%的學生電子閱讀量高于傳統紙質閱讀量。無論是傳統紙質閱讀量,還是電子閱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學生的專業性閱讀高于娛樂性閱讀。調查顯示,從大一到大四直至碩士研究生綜合閱讀量呈現逐漸提升,大三學生略有所下降;大四和研究生階段閱讀量較高。可見,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研究成為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無法回避的問題。
(二)紙質數字載體消費多元共存,引發對新媒體發展的前瞻思考媒體面臨的問題已經超出傳統新聞傳播學研究范疇,新聞行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已是常態。從調查圖書閱讀的購買力來看,無論是傳統紙質圖書還是電子圖書,學生的購買力均有提高,而電子書憑借其獲取的便利性等優勢,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的首選。學生對紙質圖書能接受的平均價格為15—20元;專業圖書接受的價格明顯高于其他類圖書的價格。在對紙質圖書價格承受能力穩步增強的同時,對單本電子書的價格承受能力遠遠沒有對紙質圖書價格的承受力強。電子圖書的閱讀,在付費方面還不及傳統圖書,有30.8%的學生只能接受10元以下的電子圖書價格。大四學生和碩士研究生購買紙質圖書人均4.1本,比大二、大三學生年均購買紙質圖書有明顯升高。隨著年級遞升,購買數量和購買力在遞增。在閱讀傳統紙質書報方面,學生平均每天閱讀時間為1.7個小時;在閱讀電子書報方面,學生平均每天閱讀時間為3個小時;從新興媒介來看,人均每天上網接觸時間最長,人均每天上網時長為2.32小時,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1.82小時,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7.94分鐘。受訪學生表示,手機閱讀、上網時長和電子閱讀器接觸時長比非疫情防控期間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三、倡導立體化閱讀
從價值和科學性上探索新文科視域下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新的突破點。
(一)從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比例反觀新聞傳播專業的建設從調查結果看,電子閱讀率超過傳統閱讀率,紙質和電子閱讀相生相長是受訪學生閱讀的主流。受訪學生均認為,在開始閱讀電子書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增加了個人的閱讀總量。盡管受訪學生在紙質書和電子書的閱讀內容和閱讀時間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以電子閱讀為主,電子閱讀比例遠遠超過了傳統閱讀,電子閱讀成為閱讀新業態。有36%的受訪學生在讀完電子書后還曾購買過該書籍的紙質版本,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電子閱讀對傳統閱讀產業的帶動力。有聲書閱讀是受訪學生的一種新的閱讀模式,完善或補充了傳統閱讀的不足。調查表明,新聞傳播專業受訪學生對有聲閱讀的熱衷度與所學專業關系密切。新興的有聲書以最為完善的方式實現了人類聲像的同步傳播,開闊了社會最大多數人特別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眼界,成為紙質書和電子書的有益補充,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它將和傳統閱讀、電子閱讀一樣,成為讀者的一種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堅守傳統紙質閱讀是專業的必需,更要守正創新。傳統閱讀一直以“內容為王”,優質的內容資源成為其優勢。傳統出版行業可以采取“內容+需求”“內容+服務”等多種改革模式,從而產生“1+1>2”的效果,實現一種內容、多種產品的開發形式[2]。調查顯示,有近30%的受訪學生對去實體書店閱讀情有獨鐘。綜合閱讀環境和內容,對傳統閱讀模式可以進行更為符合學生需求的革新。對學生需求進行精準把控,通過更能滿足學生需求的服務,促進傳統閱讀行業的新發展。努力創新OSMU(OneSourceMultiUse)模式,是一種內容、多種應用途徑的開發形式,可以達到更好的閱讀體驗效果。
(二)通過學生付費閱讀的現狀,展望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開放研究表明,受訪學生對于付費閱讀的接受程度逐漸增強。在對手機閱讀和電子閱讀器閱讀等數字化閱讀載體的考察方面,有近96%的受訪者選擇使用Kindle閱讀電子書。對比手機及其他閱讀方式,Kindle成為最受學生喜歡的電子書閱讀設備。為了完成階段性學習任務或者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等原因,近80%的受訪學生表示經常購買電子讀物,并使用電子書借閱服務,為電子讀物不同程度付費。當代學生的閱讀特征逐漸從單一的傳統紙質閱讀向多樣化的電子閱讀轉型,這就預示著傳統紙質圖書的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絕不是簡單地提高產量,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出了多少種書,運營了多少公眾號,擁有了多大的矩陣。傳統閱讀行業只有充分了解并發揮自身高品質內容的優勢,在與其他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拓寬傳播渠道,更好地創新優化服務體驗,滿足用戶閱讀需求,才能促使自身走在融媒體時代前沿[3]。以學生為本,重新定位和開發傳統圖書的內容資源價值。學科相融、文理相長、載體多元,讓學生智慧相融,思想更具張力。傳統閱讀走向電子閱讀,成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自覺擁抱新媒體的內在要求。由于傳統紙質閱讀已不能滿足受訪學生的求知欲和審美體驗,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都不應該僅僅關注融合形式的本身,而是強化傳統媒體和媒體融合后在內容和運營上的戰略性的思考[4]。傳統閱讀產業積極尋求轉型,原本以紙質出版為主的業務形態需要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開辟出新路徑。傳統閱讀產業亟須抓住媒體融合的時代機遇,準確定位,利用新媒體特性和傳統的內容優勢主導地位,強化深入挖掘用戶思維,抓住專業讀者需求,以多元化方式實現“作者-媒體-渠道-讀者”等多方面互動,實現OSMU的聯動開發與融合。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學生使用什么載體來衡量閱讀,而是通過調研數據,深刻思考并致力于引導學生建立“大閱讀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讓學生的心靈在潛心閱讀中得到豐盈、成熟和滋養;深刻思考并致力于應對學生傳統閱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摒棄在求新求快的學科慣性推動下現代閱讀中存在的碎片化、同質化、功利化問題;深刻思考調研數據背后新聞傳播專業建設的創新發展與創造性的建設,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中,通過閱讀讀出學科建設之“理”,在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過程中,讀出專業發展之“道”。面對新聞傳播專業學生閱讀正在向新媒體領域拓展和聚集,必須致力于引導和促使學生跨學科閱讀,探求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之路徑,建設特色鮮明、應用性突出的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李苑.馥郁書香傳萬家——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全民閱讀成就述評[J/OL].(2017-09-26)[2021-03-06]
[2]胡怡.論傳統圖書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4-01(01).
[3]紀璇.我國數字出版業發展現狀及應對策略[J].中國報業,2018(8):22.
[4]段淳林,呂笑.“大數據+”與IP內容運營及價值分享[J].現代傳播,2017(4):116.
作者:張警予 單位:上海政法學院上海紀錄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