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路徑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路徑探析

    摘要: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生態格局發生重大變革,新聞傳播從業人員面臨新挑戰,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和新聞傳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通過剖析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緣起,找準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方向,提出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路徑,以期提高新聞傳播教育質量,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改革路徑

    正如伊尼斯所言,“一種新媒體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誕生。”[1]媒體信息傳播技術的每次革新,都會帶來信息傳播的巨大變革。移動新媒體、共享新媒體、智能新媒體等新媒體的出現,開創了新媒體時代,給新聞傳播實踐、社會發展、日常生活都帶來加速度發展,也給以新聞傳播實踐為研究對象的新聞傳播教育帶來諸多新變革。

    一、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緣起

    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2],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現狀”已經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和社會新聞傳播人才需求,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第一,傳統新聞傳播教育理念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傳統新聞傳播教育理念多是雜識教育,實踐教學理念相對落后,課程體系復雜、教學科目繁多、專業技能薄弱,新媒體時代,媒體生態格局和新聞傳播理念發生重大變革,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雜識理念和媒介素養教育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第二,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以培養新聞傳播職業記者為重點,新媒體時代,在新的媒體生態環境下,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規格難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社會新聞傳播人才需求: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學生就業口徑過窄,職業適應力強但發展后勁不足,新媒體技能薄弱,競爭優勢不明顯,缺乏新媒體思維和用戶思維,懂新聞采寫不懂新媒體運營等,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戰略亟須改革。第三,傳統新聞傳播教育教學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教學包括“教”和“學”,傳統新聞傳播教育教學將更多注意力集中于專業新聞傳播機構的新聞傳播實踐和新聞傳播事業發展,新媒體時代,隨著自媒體、社交媒體和AI記者的崛起,新聞傳播教育教學難以適應各類新媒體、“新”新媒體和媒體深度融合的新實踐。第四,傳統新聞傳播專業設置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傳統新聞傳播學本科專業設置按媒體形態劃分,專業之間相對獨立,學生知識面相對局限。但是隨著新媒體發展,媒體深度融合,媒介邊界逐漸消融,繼續以媒體形態劃分專業,難以適應新媒體產業的融合發展。第五,傳統新聞傳播師資隊伍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傳統新聞傳播師資隊伍受專業細分的影響,學科背景單一,國際化水平整體偏低,缺乏理工科背景的教師。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師資隊伍不僅要有理論研究功底,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良好的媒介技術。第六,傳統新聞傳播學科建設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新媒體發展正在改變新聞傳播行業生態結構,使得新聞傳播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和學科建設方向面臨各類外部壓力和內生困境。外部壓力包括學科體系中如何增加新媒體內容和方向立足學科深度服務,如何堅守已有學科成果并創新與拓展新媒體內容。內部困境包括學科影響力不強,學術貢獻率較低等問題,新聞傳播學科對其他學科的輻射與影響力不強,學科建設整體規模偏小、整體實力偏弱。“新聞傳播學對于其他學科的學術貢獻率,不僅低于文史哲等傳統學科,而且低于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3]

    二、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和新文科發展的多重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解決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內涵發展、創新發展和特色發展等關鍵問題。第一,教育理念改革。媒體技術飛速發展和媒體深度融合的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院系仍需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新聞傳播教育,遵循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規律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但是也應當以動態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結合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規律和新媒體理念,加強新聞傳播教育的內涵建設,提高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質量,走特色新聞傳播教育之路。第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媒體時代,新聞傳媒單位不再招聘只懂傳統采編業務技能的單一型應用型記者,這要求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緊跟新媒體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懂得新聞傳播策、采、編、發、存、傳、評、營等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提升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畢業生的崗位勝任力和新媒介素養,全面提高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第三,教學模式改革。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行業越來越看重新聞傳播人才的實操經驗和新媒體應用技能,地方高校應改革創新傳統教學模式,建設融媒體實踐平臺,增強實踐實訓實習環節,在原有課程內容基礎上優化課程體系、增設新媒體課程和內容,運用新媒體思維活化課堂,引進新媒體技術、信息化教學等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將新聞傳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新聞傳播實踐相鏈接,探索新聞傳播教育與新聞傳播產業的產教融合新模式。第四,深化專業改革。新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矩陣、融媒體平臺、大數據智媒體平臺紛紛建立,媒體融合發展逐漸步入深度融合新階段,媒體邊界逐漸消融。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專業建設應遵循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新聞傳播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加強新聞傳播學專業教育標準建設的基礎上走“融合”道路,融合新聞傳播學類各專業,或依托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建設融合相近專業建設專業群,實現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融合教育。第五,師資結構改革。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院系教師只有具備新媒體素養,才能培養出具有新媒體素養的學生。“對未來新聞工作者的這些要求,首先要求他們的教師先行具備,可環視現在在教學崗位上的教師,有不少是欠缺這些廣泛的知識和實際運作能力的。”[4]所以,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師資結構應考慮學科專業背景、學緣結構的多元化,改變傳統師資新聞傳播學科專業背景同質單一化的現象,構建結構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第六,學科建設改革。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建設應符合媒體發展的大趨勢,作為應用性較強的新聞傳播學科,地方高校應通過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規范性、創新性加強內涵式發展,增強學科成果的應用價值及其對新媒體發展實踐的引領作用,提升新聞傳播學的學科水平和在學科門類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讓新媒體成為推動新聞傳播學學科發展的力量。”[5]

    三、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路徑

    縱覽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史,橫觀國內外新聞傳播教育現狀,新媒體發展環境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亟待吸納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新聞傳播教育理念,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教育的新框架、新格局和新路徑。

    (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教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在新聞傳播領域的觀念與學說的理論體系,源于新聞傳播實踐,又指導新聞傳播實踐。在新媒體發展的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遵循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規律,應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加強學習和深入研究馬克思新聞觀教育,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貫穿到新聞傳播教育教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全過程。同時,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在繼承新聞傳播教育成果的基礎上,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充實新媒體內容,加強新媒體的融合創新、移動創新、社交創新、智能創新和場景創新等前沿研究,努力構建起中國特色新聞傳播教育的科學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萬物皆媒的泛媒體場域下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和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本土創新,推動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及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遵循媒介技術發展邏輯,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知識體系和范式及人才培養都在進行變革,地方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應以本院系新聞傳播學科專業為主體,緊跟媒介技術發展邏輯,培養學生全媒體理論與技術。其次,地方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還應加強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深化部校共建新聞學院,與地方媒體探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路徑,加大新聞傳播實踐實習實訓力度,訓練學生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著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6]。

    (三)構建鏈接式教學模式,全方位改革新聞傳播教學模式鏈接式教學模式指的是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環境連接互動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構建知識體系、實現跨學科教學,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新媒體發展推動了社會關系資源的重構,也讓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更適應新媒介技術邏輯,傳統的口傳心授式知識傳遞范式和課堂經驗性互動教學模式,逐漸難以滿足社會的探索型教學模式和學生的自主型學習需求。因此,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多開展新聞傳播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以項目合作、專題研討會、研究小組等方式展開鏈接式教學,實現校內傳播教育與校外新聞傳播實踐連接互動,定期邀請新聞傳播業界資深編輯記者為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新聞采寫編評業務,媒體融合發展等內容,與師生共同探索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同時也為新聞傳播業界領跑。

    (四)踐行融合新聞傳播教育,打破專業壁壘推進新聞傳播專業群建設融合新聞傳播教育指的是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遵循媒體融合趨勢,打破原有媒體形態劃分專業的專業壁壘,以融合理念進行新聞傳播教育教學和專業建設。首先,地方高校新聞新聞傳播專業建設應在新聞傳播學大類專業內實現跨專業融合。其次,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可考慮在新聞傳播學類之外,進行跨院系、跨學校、跨學科、跨領域交流和學習,融合校內外計算機技術、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經濟學等學科專業,推進專業群建設。再次,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可考慮以教學科研團隊合作展開項目研究、問題探討、課程共建和教學創新,推動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教學與新聞傳播實踐的融合發展,推進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

    (五)加強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優秀新聞傳播教學團隊“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關鍵,包括高校教師職稱和專業技術職稱的“雙師”,理論教學素質和實踐教學素質的“雙能”。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院系首先應加強結構合理、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新聞傳播院系骨干教師“走出去”,到當地新聞主流媒體單位兼職或掛職,加強新聞傳播前沿理論學習和新聞傳播一線采編和新媒體運營鍛煉;聘請新聞傳播行業專家和資深一線采編人員到新聞傳播院系兼職或掛職任教。其次,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可考慮招聘具有國際視野、新媒體實務工作經驗、新媒體運營技術、跨文化傳播能力或跨學科教育背景的教師,以新聞傳播學科造詣深厚、科研攻關能力強、新聞實戰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凝聚和引領新聞傳播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在校教師開拓國際視野,組建科學合理的新聞傳播教學團隊和師資梯隊。

    (六)落實學科“頂天立地”戰略,增加新聞傳播學科貢獻率傳統新聞傳播學科建設多是學科內自我發展、自我循環,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科可落實“頂天立地”戰略。一方面,立足學科和學科前沿即“頂天”,加強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的科研成果運用和社會服務,聚力新媒體前沿研究,形成人才和學術高地,建設新媒體服務智庫,助力國家和區域戰略發展,創新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曾指出,如果不以來自科學研究的知識為指導,教育改革要取得顯著的成效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立足區域和產教融合即“立地”,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學科鏈對接新聞傳播產業鏈,落實“服務地方、應用為本”的學科建設理念,以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實踐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凝練科學合理的學科建設方向,深化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實踐價值和應用價值,構建高水平跨學科研究平臺和學科群,增加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學科貢獻率,增強學科影響力。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的媒體融合發展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新文科建設等多重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不斷深化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融合新聞傳播教育,遵循新聞傳播規律、高等教育規律和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規律,加強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專業建設,凝練學科方向,提升新聞傳播學科影響力,建立優秀新聞傳播師資隊伍和教學團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教育,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8.

    [3]丁柏銓.新聞學學科建設:明確目標與探究規律[J].新聞與寫作,2018(5):56—61.

    [4]童兵.新聞改革新思路和新聞教育新突破[J].中國傳媒報告,2003(4):4.

    [5]思涵.讓新媒體成為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力量———訪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宏元教授[J].今傳媒,2018(4):1—3.

    [6]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09-17.

    作者:林堃 彭斌 單位:仰恩大學人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看**一片成人123|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亚洲欧美综合乱码精品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亚洲伊人成人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a级成人毛片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四虎成人影院网址|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国产成人精品97|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