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并機直播芻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是建設思想文化陣地、夯實主流思想輿論的重要措施。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高度重視媒體融合工作,全力扎實推進其發展,并取得了重大成效,新聞工作水平也更進一步。近年來,事業單位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革,我國各個區域的電視臺積極順應時展,不斷組建新型廣播電視臺引導廣播電視節目的多方面結合。由此,新聞節目并機直播指日可待。
關鍵詞:媒體整合;廣播電視;并機直播
一、整合勢在必行
在實現媒體整合之前,廣播和電視雖然都由廣播電視局管理,但是二者一直是獨立運行,甚至存在競爭,導致廣播和電視這兩種媒體形式不能有效結合。自廣播電視總臺組建后,兩者才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優勢和缺陷,也清醒地認識到在網絡科技不斷發達的信息時代,只有實現廣播電視并機直播才能不被淘汰,才能探索出廣播電視深層次整合的路徑。除此之外,廣播電視新聞并機直播還能夠在保證傳統廣播和電視新聞正常工作的基礎上實現取長補短、節約成本,所以廣播電視新聞并機直播的整合勢在必行。
二、資源互融,取長補短
廣播電視新聞為實現并機直播模式可以將兩種播報形式有效融合。傳統的電視新聞需要進行影像錄制、配音編輯等工作,而廣播新需要考慮播音員、現場聲、配音樂等各種聽覺影響因素。廣播新聞在看展并機直播后實現了播放模式的多樣化,電視新聞可隨時觀看,彌補了廣播播放形式單一和電視收看不夠便利的缺陷。此外,并機直播為廣播電視新聞豐富了表現手法。廣播通常采用聲音的表現手法,包括主持人和音響多種方式,電視在注重聲音的用時通常利用色彩、字幕、圖像等表現手法。而在實現了并機直播的電視新聞能夠同時兼并廣播、電視的優勢。廣播電視新聞并機直播,可實現觀眾對新聞資源的取長補短。對廣播新聞和電視新聞來說,通過網絡傳輸信號后才能由觀眾接收。發射傳輸設備、氣候、地形等因素度會影響信號和網絡,進而引發信號不能全方位覆蓋的現象。而廣播電視新聞并機直播能夠使信號交叉覆蓋,全方位覆蓋,有效解決了收視收聽覆蓋不全的問題。實現并機直播模式的廣播電視新聞,能夠實現制作方法和傳輸形式上的優勢互補。廣播新聞雖然具備更為簡單的制作過程,但傳送消息只能通過記者現場連線實現,電視卻能夠利用衛星傳送方式,凸顯了傳輸距離的優勢。實現并機直播模式的廣電新聞能夠達到制作方法和傳輸形式上的取長補短,能夠有效提高新聞的傳送質量和傳送速度。
三、利益互惠,節本增效
廣播電視新聞在實現并機直播后有效降低了成本投入,具體體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并機直播模式能夠有效融合硬件設施、制作設備和演播廳等,實現工作互通,能夠使兩檔節目合二為一,充分降低了成本投入量;二是并機直播模式有效融合了記者、主持人、編輯以及制作等技術人員的工作,使技術人員合二為一,節約了人力資源;三是并機直播模式有效融合了編輯和記者的人脈資源、人才資源以及節目影響力等無形資源,充分提高了經濟效益,創造了更大的社會價值。
四、注意事項
第一,要改良硬件設施,確保廣播和電視兩種渠道的新聞節目能夠得到充足的技術支持,實現采集、錄制和播放;第二,把握主持張力在實現并機直播后對廣播新聞的播音員和電視新聞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以往播音員更關注于彰顯聲音的感染力,為聽眾帶來充分地想象力和感知力。而電視新聞主持人更關注于代入感,將觀眾帶入另一個境界。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并機直播之后,播音員或主持人要在兩種傳播終端中靈活應對,所以主持人和播音員就要做到取舍有度并且相互聯系,使得節目播放效果自然流暢;第三,電視新聞記者通常運用的“空鏡頭”“轉場”“特寫”等,實現并機直播模式后,需要利用廣播新聞模式中的“語言過渡”實現轉場,這樣才能提高節目效果的連貫性,為聽眾帶來更優質的體驗感;第四,電視新聞記者需要特征性描述詞匯來表達具有畫面感的環境,采用同期聲的解說詞需要提到“XXX告訴記者”,這都有助于聽眾能夠更好的理解廣播內容。諸如此類細節都需要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們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并對其進行改進。
五、結語
經驗證實,堅持不懈地不斷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既奠定了主流思想輿論的結實基礎,又“兩個鞏固”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持。媒體融合目前正處于向縱深推進的重要時期,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們,只有勇于擔當、乘勢而上、不忘初心,充分運用現代網絡科技的優勢,才能在發展并機直播模式的過程中不斷推進相“加”到相“融”的轉變,進一步摸索出從“屏幕到指尖,從指間到云端”的新老媒體融合,全面發展新聞輿論的傳播價值和公信引導力量,未來以更加豐富的工作經驗來創造成本更低、傳播更廣、效果更好的新聞融合傳播方向。
參考文獻:
[1]吳璇.跨地域廣播媒體合作中并機節目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視聽,2009(12).
[2]劉朝霞.全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和電視新聞的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6).
[3]童鵬程.淺析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發展趨勢——以鳳凰衛視新聞節目為例[J].視聽,2013(6).
[4]汪澄.我國衛星廣播電視發展和應用前景[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3(5).
作者:吳千里 單位:廣西梧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