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具有實時快速、雙向互動和內容開放性的特點?;谛旅襟w新聞的特點,有必要樹立適用于新媒介環境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觀念,建立信息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模式,進行新聞傳播教育實效性研究。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以新聞傳媒發展和移動新媒體發展為導向,強調價值引領,同時,注重移動新媒體的經濟效益和商業功能,在媒體運作機制上,結合計算機教育和新媒體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培養具有綜合性的移動新媒體方面知識和較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各級教育部門和高校需要提高對于新聞傳播教育的重視力度,結合移動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提出優化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具體構想,時刻把握不斷變換的媒介環境,與時俱進,提高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移動新媒體;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實效性
一、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分析
新媒體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環境,也促進其不斷轉型以期與新媒體共融,于是,新媒體新聞傳播行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媒體專業輸出的大規模畢業生很多不能適應激烈競爭的崗位需求,所以,要結合新媒體素質教育,將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培養成有較高的政治責任感、較深厚的文學素養、較強的策劃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全方位綜合素質人才。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師資力量的配置等方面。我國高校新聞院系在培養學生方面相較以往不同的是將專業能力作為重中之重。培養的目標不一樣,培養出的人才就不一樣,新媒體環境下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也強的新聞專業人才,以盡量貼合新媒體時代的需求。目前我國高校新聞院系在培養人才方面需要學生參加一定的業務實踐,擁有較豐厚的專業知識等,可以幫助學生很快的適應新媒體時代,為學生將來可以順利的投入新聞行業打下堅實的根基。但是,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點。不同院校培養人才的形式是相近的,都對學生新聞意識缺少培養,導致培養出的新聞人才缺少個性,新聞意識薄弱。[3]1.新聞傳播專業的教育觀念不能適應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的素質教育需求。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的質量不能滿足社會對學生的需求,新聞教育模式和社會對實際崗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更加重視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改變傳統的滯后的教育理念。2.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傳統新聞傳播教育過程中的攝、錄、編、播等教學環節已不能滿足移動新媒體的需求,要結合教學內容優化設置和教學配套升級,促進高校新聞媒體教育升級。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部分高校在新聞專業課程中融入了新媒體技術相關課程,如數字技術應用、多媒體新聞報道等課程等。眾所周知,課程設置在新聞傳播教育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合理的教學課程設置對于培養專業的、符合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新聞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反之,不恰當的課程設置方式也會造成學生學習環節的不順暢,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3.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目前,很多高校新聞專業的教學和配套實踐活動還習慣于利用傳統的主流媒體進行新聞傳播教育,執教老師也缺乏專業素質,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4]由于我國高校新聞院系在招聘教師時注重學歷,忽略實踐,所以專職教師都是從學校剛畢業就進入學校工作,雖然擁有很強的理論知識,但欠缺教學經驗,不能很好地為學生提供媒體實踐經驗。同時,也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師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僅限于在書本、互聯網等一些途徑來提高,并把這些知識傳輸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師只起到了一個中間媒介的作用,并沒有加入自己的理解,教育質量無法保證。但是,一些有著多年傳媒方面經驗的資深人士,卻因為自身學歷的不足而不被各大高校錄用,這樣一來,學生無法了解最直接的相關經驗,這是學校和學生雙方面的損失,也是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二、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導向
新聞傳播專業作為研究新聞傳播學和媒體學的重要基礎性專業,在促進新聞傳播、文化傳播以及價值引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以新聞傳媒發展變化為導向,在教育規模、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需要對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實效性方面做出新的思考。[5]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對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思想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新聞傳播教育的結構、理念、目標、方式方法,分析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導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6]1.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該體現開放性和自媒體性的特征。移動新媒體的出現,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媒介選擇可能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1月,中國互聯網網站數已達694200個,所以,未來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需要用更加審慎的態度對待良莠不齊的新聞媒體,在新聞媒體教育中需要更加重視學生素質的導向性培養,提升學生的新聞職業道德素質,重視文化職業素養建設。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要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7],可通過選擇、解讀、評估、質疑的過程進行新聞媒體的分析和評估。2.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要從“課堂封閉式教學”向“多元開放式教學”轉變?;谝苿有旅襟w發展是以新聞傳媒發展為主導,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新模式的轉換要與之相適應。以新聞傳媒發展變化為導向,在高校新聞傳播教育過程中,發展有利于媒體內部良性運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新聞傳播教育途徑。[8-10]3.重視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人才需求導向作用。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主要以教師課堂講授知識的單向被動式教育要轉化為以移動新媒體為導向的人才素質培養教育,更加注重知識傳輸和專業理念及專業精神的培養,努力改變新聞傳播教學中存在的短板問題,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行為實處。此外,還要在構建學生專業組織、管理以及溝通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展開教學中的雙向互動,需求多途徑提升學生的新聞專業能力[11]4.以新聞傳媒現實情況為導向,不斷更新教育目標和培養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斷突出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人才的絕對性優勢,培養不可替代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包括信息敏感性、獨特的新聞視角、專業的新聞精神和新聞職業道德,使他們在日益復雜的就業競爭環境中取得一定的優勢,善于運用新聞手段來處理工作中遇見的問題,提升自身的人際能力。此外,還需要針對當前不同的新聞媒介形態和媒介手段,采用不同結構的培養原則和培養方式,培養不同類型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人才。5.以實踐教學為導向,注重實踐教學途徑和手段,努力改變新聞傳播教育在實踐性方面的不足。在眾多的教育教學中,實踐教學都占據重要的地位,新聞傳播教育尤其將這一特點清晰的展現了出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新聞傳播教育大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在實踐方面還有欠缺。從高校角度來看,與媒體實習基地的聯系不夠,導致學生的實習單位參次不齊,實踐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因此,應當以實踐教學為發展導向,積極建立與媒體實習基地的關系,并同步發展高校的模擬實踐基地,分段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磨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新聞傳播教育教學的實踐欠缺問題。
三、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教育創新
針對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緊迫性,結合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新特點,要積極加強新聞傳播教育的實效性。1.調整移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配套內容。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特別要加大對自媒體、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的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注重新聞的宣傳功能和社會效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應該采取多樣化的形式。相比于之前的新聞媒體,社會熱點信息與新聞傳播行業是重要的集合點,新媒體可以滿足傳統媒體的不足,在新媒體技術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目前媒體平臺種類不斷增加,在我國新聞傳播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社會大眾可以借助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同互聯網連接,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新聞信息,隨時關注事件進展,增加了新聞傳播的高效性。因此,大力開發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媒體多樣化平臺,是我國基于新媒體實施新聞傳播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2.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大膽探索適合移動新媒體環境的新聞傳播教育模式。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要結合新媒體為教學提供的豐富、新鮮資料,探索遠程教育和網上教育模式,利用好校園資源和新聞基地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創辦自己的新聞網頁等,提升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實效性,通過教學模式優化,為學生提供實戰的平臺。新媒體背景下可以切實加強新聞傳播的互動性,大眾可以自由評論?,F如今要全面打破新聞傳播教育的相關界限,比如相關專業彼此課程之間、新聞專業與非新聞專業之間的界限。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性融合教學,各地的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專業應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設立專業性更強的班級,使得學生的就業率大大提升。3.樹立適用于移動新媒體環境的新聞倫理道德觀和價值觀。在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的誕生打破了舊有的媒介環境,改變了高校新聞傳播教學的模式,在自媒體的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資源開放性較大,需要更加重視對學生的新聞傳播職業素養的培養,對新聞傳媒業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新聞傳播專業開設的相關課程,緊跟著多媒體發展的腳步,能運用數字電子技術對專業課程內容進行二次補充。目前所需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內容可以按照相關方法得以滿足,如可以開設各種形式的新聞專欄,對之前探索程度不深的領域結合創新手段進行重新探索,猶如眾籌新聞傳播模式等??傊谛旅襟w時代,實時快速、雙向互動成為未來新聞傳播的主要特點,基于新媒體新聞的傳播互動性和實效性,進行新聞教育模式改革,要建立信息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模式,樹立適用于新媒介環境的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觀念。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以新聞傳媒發展和移動新媒體發展為導向,強調移動新媒體的經濟效益和商業功能,在媒體運作機制上,結合素質培養和文化建設,培養具有綜合性的移動新媒體方面知識和較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大對新聞傳播專業教學的硬件設施和新聞基地建設,注重文化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學生樹立適用于移動新媒體環境的新聞倫理道德觀,適應新時代的職業素質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嘉妍,呂夢函.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17,(15):64-65.
[2]陳發達.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2):73-75.
[3]王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新聞傳播,2017,(15):48-49.
[4]楊春燕.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困境與革新分析[J].新絲路,2017,(22):138-138.
[5]樂曉蓉,經曉峰.移動新媒體時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15,32(3):271-275.
[6]鐘之靜.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困境與革新路徑[J].今傳媒,2016,24(10):126-128.
[7]周美蓉.新媒體對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影響分析--以云南高校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11):194-195
作者:姚運肖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