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數字經濟時代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創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字經濟時代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數字經濟時代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創新

    摘要: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形態業態的新變化對企業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高職管理類人才的培養也要適應行業的發展。文章討論了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現存的問題,重構了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并對如何創新高職管理類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相應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通用管理能力;項目化

    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各行各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不斷涌現,引發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深刻變革[1]。數字經濟時代不僅要求慕課、在線課程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育手段要大力創新,而且對包括培養目標、人才標準、課程體系等在內的高職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數字經濟背景下的高職管理類人才需求

    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平臺經濟、新零售等商業模式創新,共享經濟、智能制造等企業內部流程再造,以及項目化、協同管控等管理功能提升[2]。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也要與之相適應。

    (一)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發展的新趨勢1.“無邊界”的協同式管理。傳統的企業組織在數字技術的引領下,變成了開放的生態空間和平臺。產業鏈上下游的關系從零和博弈變成合作共贏。基于此,海爾提出“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的“三無”發展觀,并提出“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的理念[3]。此舉打破了傳統科層制管理模式,形成了“無邊界”的協同管理新模式,實現了資源更好地被協同利用。2.“去中心”的平臺化管理。數字技術將傳統企業從流程驅動、中心控制的組織形式轉型為高度去中心化的共享平臺等新型組織。企業運營生產的整個過程得到了改變。數字企業搭建了以產業鏈電商平臺為中心的,集信息、交易結算、物流倉儲、加工配送、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和數據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線上線下服務體系。企業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打破原來的部門和科層結構,只保留承擔具體職責的崗位,每個崗位隨時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項目化組合,科層或部門并無決策權。這種以節點管理為核心的平臺化管理模式,使企業實現了“按需生產、零庫存”。3.基于數據的標準化管理。企業可以通過一系列指標、參數等,對生產經營做具體要求和明確。企業的各項活動也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展露無疑,也都留下了相關的數據捕獲記錄。大數據分析有利于獲取需求、生產、交易、售后等信息,了解員工工作情況、消費者消費信息等等。大數據思維可以幫助企業很好地進行標準化管理,使企業實現精準生產并降低成本。

    (二)數字經濟背景下管理類人才的新要求1.公共關系處理能力。在互聯網“去中心化”模式下,社會化思維的聯結是網絡。企業面臨的客戶以節點的形式存在。這將改變企業生產、銷售、物流等整個形態。信息的產生和傳播速度極快。每位客戶都可能通過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臺進行個性化推廣、個人評論等現象不斷涌現[4]。每個員工、消費者、合作者手中都有話語權,其溝通與反饋也更加及時。每個個體都可能是企業形象的樹立者、維護者。管理目標通過社會化媒體進一步擴展到企業外部人群。這需要職業管理人才具備互聯網思維和跨界管理理念來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并具備一定的危機處理能力,學會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2.包括項目管理能力在內的通用管理能力。此“項目”非工程項目,而是指根據市場需要或管理要求,各類組織生產運營過程中活動、作業、任務、事項等的總稱。平臺化管理和企業內部管理的數字化,要求員工打破原有的部門、科層管理結構,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管理目標,并將所做事情包裝成一個個“項目”,通過整合資源、組合崗位來實現管理目標。騰訊馬化騰實施“誰提出、誰執行”的策略,才有了微信張小龍的誕生。因此,職業管理人才應具備項目的形成、組織、跟蹤、協調、評價等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各個管理崗位都適用的能力,是一項可轉換、可遷移的能力,屬于個人的無形資產。3.數據分析能力。企業市場調研、技術研發、生產銷售、倉儲物流、工作計劃、員工發展等各項活動,都需要通過數據分析做出理性科學的決策和執行。管理者在工作中將接觸到大量的數據。那么,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獲取、清洗、分析數據,從而進行有效管理,即數據管理工作,已經成為未來管理從業者的必修課。

    二、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新要求與現存問題分析

    1.“跨界”“融通”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特征。培養管理類專業學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非常重要,管理類專業的設置亦是如此。“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與實施,但目前在高職高專院校的實施效果卻不太理想。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義工商”)為例,管理類的專業散落于幾個二級學院。例如,工商企業管理、金融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在經濟管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在外語外貿學院,旅游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等專業在人文旅游學院。管理類專業分散導致諸多問題:一是經濟學、管理學、數據分析等基礎性課程的教師資源并未整合到一起,出現了各自設置課程標準、各自授課等“各自為政”的現象。二是學生填報高考志愿呈現出盲目性。三是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存在必修課的比例偏多、選修課較少,或是在實際中出現選修課也開成了必修課的問題,兩種課程的比例不協調[5]。這些問題最終導致了資源并未得到合理分配,并未滿足培養“管理能力+職業技能”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四是除專業設置分散外,高職管理類專業方向也存在定位不準、目標不清晰等問題。以義工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為例,人才培養方案延續以崗位為中心,專業方向涉及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生產運作管理、行政管理等內容,力求包羅萬象的結果卻造成培養靶向不準確,并未打破原有的科層制結構而將諸多崗位整合起來,缺乏項目管理、數據分析等通用管理能力將這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各個能力統領起來。

    2.高職人才培養供應鏈尚未形成。“供應鏈”原指涉及產品或服務供給的上游和下游企業所形成的,“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客戶”的網鏈結構。高職人才培養供應鏈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學生提供給企業所涉及的“供應源(普高、職高、中專等)-高職院校-人才市場或大學-需求方(企業)”的網鏈結構[6]。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未根據數字經濟時代的特征對人才的需求快速做出反應,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合理規劃專業發展方向。這就導致人才培養供需存在結構性失衡,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是畢業生學非所需,就業難或就業專業對口率低;另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出現招工難、用工荒等現象。

    3.數字經濟時代背景更加要求高職管理類人才的培養。為此,學校應與企業深度合作、與實際深入結合,共同開發市場調研、講座報告、實驗實訓、技能實戰、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項目,將學校課堂延伸到企業課堂。這將有助于實現“無縫對接”以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項目的開展[7]。然而,管理類專業相對理工科專業而言,涉及大量社會活動且具體工作不確定性較強,其實踐教學面臨更大的困難。義工商管理類專業由于缺乏服務區域經濟以及與本地企業深度合作的基礎,亦存在一些形式主義的問題: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機械地增加實踐課時所占比例,由填鴨式、滿堂灌教學的一端,滑向做簡單游戲、看網絡視頻、分析網上案例等易操作的另一端。很多實踐教學課程人為割裂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聯系。這無益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8]。二是一些實踐活動收益不大,校企合作協議簽訂后即束之高閣,教師下企業鍛煉只是堆積文字,學生到企業參觀只是走馬觀花,頂崗實習讓學生成為低價、低端勞動力而所學甚少,師生參加競賽也是注重作品包裝而輕視內涵建設……

    三、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基本框架

    1.基于能力目標的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構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有效應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挑戰,包括培養目標、能力要求、課程體系在內的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應進行創新與重構。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的職業管理人才是具備通用能力、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在內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管理職業人才的供需分析,結合義工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筆者構建了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詳細內容如圖1所示。為了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高職管理類職業人才,課程體系應實現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以及相關學科知識的融合。學校應構建出平臺與模塊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在課程結構上逐步形成“基礎+專業”的平臺化架構、“基礎課程+選修課程”模塊化、縱向化的培養體系,公共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內容也應以適應終身教育為度,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提升其創新性素養。

    2.基于供應鏈管理思想的人才培養過程柔性化設計。一是高職院校應與生源機構、用人單位聯合制訂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共享數據來研判人才需求發展趨勢和新的規律,科學管理與規劃人才培養工作,從而使人才培養能夠更加快速地適應市場變化。二是高職院校應快速響應企業需求,面向學生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流程和指標,一方面結合當年人才市場需求情況、學生的行業和崗位取向,設置“定向式”課程系列或“訂單式”培養模塊,靈活增添相應的課程模塊或實踐環節;另一方面實行彈性培養,減少教學計劃、常規管理對學生的約束和限制,為各種不同情況的學生創造學習機會,使其能夠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社會需要自主規劃職業生涯[6]。三是建立“推-拉”混合式人才培養供應鏈下的課程體系結構: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推動階段以高職院校為主,搭建公共基礎平臺和專業基礎平臺;而拉動階段通過高職院校和企業,以校企合作方式進行專業模塊建設。“推-拉”混合式人才培養供應鏈使得高職院校與企業高度融合,課程體系結構得以調整和優化,不僅能為企業提供所需人才,而且使高職院校能夠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

    3.“全程項目教學”貫穿三年教學始終。靈活、實戰性強的“項目化教學”,是應對數字經濟“去中心化”“無邊界”等形勢變化的良方。項目教學不僅僅是將所授內容在教學形式上的項目化、模塊化,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教學理念的體現。此處的項目既包括參加案例分析、實地考察、專家講座等觀摩性項目,又包括校內實訓等仿真模擬性項目,還包括參與教師課題項目,實踐實習等真實性項目。在課程開發中,教師應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來選擇、設計、開發項目,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強化知識、技能、職業素養,最終完成以“項目”為中心的實務性課程開發。高職管理類人才培養要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實訓項目,包括市場調研、講座報告、實驗實訓、學科競賽、技能實戰、創業創新、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在項目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之在態度、方法、技能上更符合企業的要求。項目教學使學生得到了真正的“入職教育”,并將學校課堂延伸到企業課堂,有助于“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

    四、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管理類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的實施

    1.提高行政效能,優化資源配置。高校應摒棄揮舞考核大棒、層層傳導壓力和層層推卸責任等官僚主義作風,以及只重指標與結果的功利主義思想。這樣只會助長不涉及指標則形式主義、關乎考核則機會主義的不正之風。為此,高校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應秉持服務理念,學校高層應高度重視專業內涵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為師生與企業保持經常性聯系鋪路搭橋、創造條件;行政部門應提高行政效率,打破界限與藩籬,使師資、實訓等資源在學院之間、專業之間能夠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強化績效管理和過程性考核,對教研教改項目立項評審、中間監管和最后驗收把好關,杜絕“假大空”、玩“文字游戲”“標題黨”等性質的課題項目產生,識別、鼓勵和服務好具有創新性的課題項目。三是加強頂層設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全校管理類專業按照“統分結合”的原則進行改革,在培養學生通用管理能力方面進行整合資源,在分方向培養、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方面合理設計,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的變化。具體做法為:以專業群為基礎重構教學院系,以管理類專業群教學為中心,重構跨專業教學組織,成立專職機構,負責協調管理類專業的教學組織,促進管理類專業融合發展。

    2.在教學實踐中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體現數字經濟時代的特征。教師通過共享網絡資源、視頻拍攝等方式建立在線課程,并在傳統的課程中融入數字經濟的新特征。例如,在統計學、市場調研與分析等課程中,教師可融入數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內容,使學生具備數據管理的能力。在市場營銷、營銷策劃等課程中,教師可融入新媒體營銷或新零售等內容,使學生熟練掌握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運營等。在人力資源管理、創業管理等課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智能終端技術,開展人才招聘、人才庫管理、創業聯盟等實踐活動。在校企共建的實訓課程中,校中廠模式可以使高職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校內參與企業短期培訓。這種模式就可開展線上招聘面試、財務記賬、營銷策劃、產品推廣等一系列工作[4]。學校與企業可通過大數據開發以及云計算建立多種合作模式來共同培養學生。

    3.打造一流智慧校園,提升信息化水平。我們要建設一流智慧校園,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信息有效整合,消除信息孤島,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需求,推進數字化教學資源校企共建、多級互聯、多方共享,升級供給模式。我們要利用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課堂,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泛在化的職教課堂新生態,推進師生信息素養全面提升。我們還要依托大數據分析平臺,實現基礎數據伴隨式收集和在線數據可視化呈現,與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為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提供平臺支撐和數據支持,全方位服務師生發展和學校科學決策。

    參考文獻:

    [1]陳曉紅.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融合與應用創新趨勢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5):1-8.

    [2]賀寧坡.“數字經濟”下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轉型[J].財務與會計,2018(12):86-87.

    [3]馬化騰.數字經濟:中國創新增長新動能[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

    [4]李倩,楊柳.“互聯網+”背景下高職人力資源管理職業人才創新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6(10):86-88.

    [5]李姣姣,陳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運行機制的困境和對策:以工商管理類專業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6]鈕小靜,武立棟,蓋海紅.供應鏈管理視域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6(12):53-55.

    [7]陳桃珍.新加坡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以數字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為例[J].高教探索,2012(1):119-122.

    [8]萬廣圣,王利娜.高職高專院校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物流技術,2014,33(19):474-476.

    作者:鄧新杰 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网站|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成人黄页网站免费观看大全|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成人爱做日本视频免费|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一级成人理伦片|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亚洲综合成人网|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亚洲成人app| 国产成人cao在线|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久久www成人看片|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影院在线观看三级|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女性成人毛片a级|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