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鮑爾斯美國學校教育的文化研究轉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鮑爾斯對美國學校教育思想的認識,通過論證將美國學校教育思想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對“進步教育運動”的反思;對資本主義學校教育的批判;對學校文化教育研究視角的轉向。
關鍵詞:美國學校教育思想;進步教育運動
一對學校教育的文化研究視角的轉向背景
盡管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由于鮑爾斯、金迪斯和阿普爾等學者的鼓動和宣傳,逐漸興起在學校教育領域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分析學校與社會結構的關系,但是這種趨勢并沒有持續很久,很快這種具有濃烈的激進政治經濟學色彩和在學校教育領域中提倡社會改革的思潮就過時了。1986年他們合著出版了《民主與政治》一書,拋掉了過去濃厚的馬克思主義色彩,開始在激進的社會主義和民主自由兩者中努力尋找中間地帶,學校教育的“政治化”分析,批判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來推進學校教育改革只是多種可行性選擇中的一種而不是唯一,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美國政治生活中心急劇右轉,很多知識分子把六七十年代美國社會的動蕩歸咎于新政以來的自由主義和社會改良運動,他們的主張經常在《公共利益》、《大西洋月刊》和《紐約時報》等刊物上,以丹尼爾•貝爾、歐文•克里斯托爾、塞繆爾•亨廷頓和詹姆斯•威爾遜等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當時美國內戰,美國國家利益受到蘇聯的威脅,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開始得到美國保守主義的攻擊,遏制蘇聯和擊垮共產主義成為保守主義的主要目標。[1]在此背景下,前期阿普爾、吉魯•克斯等發表著作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色彩,并大力贊賞鮑爾斯等關于學校教育在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的思想都發生了轉向,而逐漸開始排斥激進的“革命”色彩。80年代的學校教育批判研究的重點也從通過激進的社會改革視角促進學校教育改革微妙地轉向文化批判,在學校教育領域不再是政治性、針對“資本主義”的宏觀批判,而是轉向為學校范圍內的一些微觀戰略運動。[2]學校教育批判的研究也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視角轉向文化視角,來分析學校教育的內容,學校教育微觀的投入和產出比較,正如阿普爾在《意識形態和課程》中評價鮑爾斯的思想說到,“許多經濟學家、不少社會學家和教育史學家對學校的認識有一種奇觀的認識,他們設想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就像一個黑盒子,學生進入學校學習課程,然后進入勞動力市場,在這個黑盒子發生了什么,似乎學校教授的內容,學生在學校積累的經驗都不如宏觀經濟投入的回報重要,他們沒有分析這些作用是如何在學校內部得以運行和存在的機制,沒有解釋文化本身在再生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對學校教育的文化研究視角的轉向分析
1988年,阿普爾發表了題為《站在鮑爾斯和金迪斯的肩上:階級的形成與資本主義學校》(StandingontheShouldersofBowlesandGintis:ClassFormationandCapitalistSchool),[3]的文章,對鮑爾斯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和批判。首先,阿普爾希望用歷史的眼光來動態地看待學校構成的演變,從階級的形成上來考慮問題。這種爭論特別體現在“階級”這個概念的定義上。阿普爾認為,階級的形成具有可變性,是歷史的。與以前結構主義者挖掘鮑爾斯和金蒂斯背后動機的方法不同,現今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階級形成的過程上,反對過去我們采用的那種先理解階級的概念,然后自動的推導階級形成與運作的方式,阿普爾認為,涉及階級形成與階級斗爭的過程要比傳統與機械的馬克思主義觀所能理解的要復雜與不確定的多。其次,雖然早期,阿普爾評價到,如果沒有鮑爾斯和金蒂斯的努力,沒有《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教育改革與經濟生活的矛盾》的出版,我們就不可能明白“資本主義學校”是什么樣子的。[4]可是隨著美國國內新保守主義的思想影響,這個教育學的研究重點發生了重大轉向,這時的阿普爾評價到,鮑爾斯和金蒂斯提出“對應論”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在此之前,G.惠蒂已經做過總結。[5]因此,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校教育研究逐漸轉向文化視角,鮑爾斯、金迪斯的對學校教育的分析、對資本主義經濟與學校教育的結構化分析得到深刻的批判,認為過于機械化,就如肯•麥克在《評論》中寫道,“正如威利斯始終沒有放棄社會在生產和社會結構的概念,許多學者如鮑爾斯和金迪斯一樣,總是在試圖理清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結構的存在及其局限性。”[6]同時期的美國,隨著保守主義和改造主義等各種思潮的影響,同鮑爾斯一樣,逐漸開展對學校的批判,呼吁要揭露在價值中立和民主理想掩蓋下學校“服務于統治精英”的利益的社會職能。學校和社會一樣,都已成了機構化、制度化、科層化、商品化得分類機器。[7]它既導致了物質上的貧富差別不斷擴大,也導致依附與無能心理及以此為特征的日益增強的貧困文化;學校是社會墮落的罪魁禍首,它無法滿足學生必修技能的需要,也無法滿足自由教育或人性的需要。學校不是社會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問題的制造者。學校是社會壓迫機制的保護傘,是社會弊病的生產者。[8]如此狂轟的學校教育批判,不同批判思潮的產生在美國出現,都表明了前期鮑爾斯對學校批判的側重點在經濟領域,而后期結合美國具體的時代背景,對學校批判的重點從經濟領域開始轉向文化領域,突破了原有的再生產機制。從局部對學校教育發展不公平的否定到對似乎將學校教育作為惡端,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否定進步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社會改革。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自由主義社會運動因為無法滿足社會政治需要而走向破產,鮑爾斯、阿普爾等人開始對自由主義及進步教育運動改革的基礎上批判,但是鮑爾斯的學校教育批判的思想仍然局限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之下,到70年代末,開始徹底突破這些局限。因此鮑爾斯的思想在這個批判歷程中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歷史上思想的流變使得鮑爾斯的思想在批判和攻擊的基礎下日漸落寞。
參考文獻
[1]參見周采.美國教育史學—嬗變與超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250—358.
[2]IsaacGottesman.SocialistRevolution:SamuelBowles,HerbertGintis,andtheEmergenceofMarxistThoughtinthefieldofEducation[J].NewYork: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09.
[3][美]邁克爾•W•阿普爾.文化政治與教育[M].閻光才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4]MichaelW,Apple.StandingontheShouldersofBowlesandGintis:ClassFormationandCapitalistSchools[J].HistoryofEducationQuarterly.1988(02):28.
[5]MichaelW,Apple.StandingontheShouldersofBowlesandGintis:ClassFormationandCapitalistSchools[J].HistoryofEducationQuarterly.1988(02):33.
[6]Geoff.Whitty,SociologyandSchoolKnowledge[J].1985:25.
[7]IsaacGottesman.SocialistRevolution:SamuelBowles、HerbertGintisandtheEmergenceofMarxistThoughtinthefieldofEducation[D].NewYork: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09:21..
[8]TheodoreRoszak.TheMakingofaCounterCulture:ReflectionsontheTechnocratSocietyanditsYouthOpposition[J].DoubledayGardenCity,N.Y:16.
[9]Spring,Joel.NationalEducationalPolicySince1945[J].NewYork︰Longman,1976:20.
[10]HerbertR.Kohl.TheOpenClassroom[J].NewYork:VintageBooks,1969︰12.
作者:章敏 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