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學校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改革開放的30年,我國基礎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不但實現了“普九”,現在高等教育也基本普及。校園建設水平的提高、教學設備的更新等等發展都非常迅速,但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目的是認清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學校教育 問題 審視
一、我國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但有些地方實際上施行的是高收費的擇校教育
很多經濟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其公立學校都沒有擇校和高收費的問題。學校差距不大,學生一般都是就近上學。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前,是窮國辦大教育,不得已經費要相對集中使用,辦了一些重點中、小學。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高,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也不斷增加;特別是人民群眾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熱情持續高漲。以長春市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全市所有在職職工都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支援中、小學的建設和發展。如能順勢發展,把新增財力都用在扶植和改造薄弱校上,情況就會比現在好得多。令人遺憾的是,政府把政策繼續傾向了重點校:允許重點校高收費招收擇校生,讓一筆巨額資金聚集到重點學校。使學校之間的差距急劇拉大,中小學校形成了一、二、三、四類。原來學區的劃分形同虛設,按學區入學的學生所占比例極小,絕大多數學生擇校念書。這樣,最有錢、有關系的上一類;次有錢、有關系的上二類;那些沒有錢的,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要省吃儉用地攢錢,讓孩子進個三類。實在沒錢、沒關系的才把孩子送到所在學區的四類校去念書。有人認為,高收費擇校,是多方面籌集教育經費的一個高明舉措:沒有高收費,哪來這樣好的校園建設!其實,這是見物不見人。高標準乃至豪華、超豪華的校園建設除了給某些人的政績增添光環以外,對育人究竟能產生多大功效,需要考證?!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對什么是好學校曾有個說法:他認為好學校就是“好教師+小班額”。按著陶先生的標準,衡量一下那些通過擇校途徑發展起來的優質校,其好教師能占多大比例;更不用說在校學生擠破肚皮的情況了。一些學校的所謂“優質”,很多指標是人們從校園環境上看到的是外表,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體現了一種人氣。
(二)教學秩序失控,示范校不示范,學生負擔沉重,素質教育架空
多招一些學習成績拔尖、智商超群的學生進校,這對于提高學校的升學率至關重要。校長和老師對此都最有體會。所以,學校招生必須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但擇校招生以后,規則逐漸被打破。現在有些地方已經亂到:學校提前到下一級學校物色尖子學生,用獎學金、免學費等辦法讓學生就范;個別還有用許諾給家長安排工作為誘餌的;招生大戰愈演愈烈。教學方面的問題更是失控。本來,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國家制定了教學計劃,包括開設學科、授課時間、考試和放假的時間都做了明確規定。但很多學校硬是按考試口徑設科開課、摸出題動向組織教學。學校占用寒暑假、黃金周、雙休日組織統一補課;學年組長、班主任讓學生每天提前上學、延遲放學增加早、晚“自習”補課;科任教師見縫插針、連課間休息的時間也要擠占;老師領著學生押題、背題;所有這些公然破壞正常教學秩序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示范校對維持正常教學秩序本應起一些示范作用,但他們為了保自己的“賣點”(升學率——擇校生買單的唯一吸引力),違背正常教學秩序比一般校還有過之而無不及;示范校的老師有更多參與高級別會議、高級別培訓、考試命題的機會,他們更有摸考試動向、揣摩試題的能力,一些示范校按考試口徑設科開課、摸出題動向組織教學表現得更加突出,對擾亂教學秩序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失范,學生進德環境惡化
我們是法制社會。學校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教育。然而,很多學生在入學問題上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親眼看到學校違背義務教育法、粗暴破壞國家為穩定教學秩序所作的各項規定,校長不但沒有受到批評,有些校長項上的光環還在不斷地增加在這樣的環境里,對學生“加強民主法制”的說教還會有多大效率?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學校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教育。然而,竟有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公開示意學生家長弄虛作假。我們提倡尊師重教。強調教師不僅要言教、更要重視身教。但是現在,教師的“身教”蒼白無力。有些老師不僅隨意的收取學生的補課費,甚至用提前講新課、課上留一手的辦法吸引學生參加自己辦的課后收費補課班;有些教師還用向學生透露自己生日等辦法,讓學生隨禮斂財。在一些學生的心中,教育和教師原本神圣高尚的形象已經坍塌。2007年,長春市教育局在一份調查報告中寫到:近年來,教師職業道德的失范行為出現由顯性向隱性、由普通教師向優秀教師轉移的趨勢,失范行為更加隱蔽和詭秘。還有部分教師只把教師當作是謀生的手段,沒有看作是實現自身價值,貢獻社會的神圣事業。教師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事業觀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一些教師做出了超越教師道德底線的違規違法行為,給教師形象和聲譽造成不良影響。過去,我們常常埋怨社會環境不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不利;今天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學校這塊人類精神文明的凈土,我們教育工作者自己是怎樣捍衛的?
作者:溫慶輝 單位: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