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舒適護理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拋硬幣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情緒變化情況和生活質量,采用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評價護理后患者的舒適度水平。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環境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舒適度,減輕患者負性情緒,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舒適護理;生活質量;負性情緒;舒適度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由機體心臟排血量異常引發新陳代謝不足所致,60歲以上老年群體是慢性心力衰竭高發人群,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近年來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國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人數呈現不斷增長趨勢[2]。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個體組織器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現象,大多患者在患病后均需要保持臥床休息,導致患者血運緩慢,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有必要加強臨床護理[3]。為了研究更加科學的護理方案,本文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分組后就不同護理模式的實踐效果展開下下述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4];②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5]分級Ⅰ~Ⅲ級;③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質性嚴重功能障礙;②免疫系統疾病;③惡性腫瘤;④惡性腫瘤;⑤溝通障礙;⑥帕金森;⑦血液疾病;⑧臨床資料缺失。采用拋硬幣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46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60~83歲,平均(69.52±2.15)歲;病程1~14年,平均(4.95±0.82)年。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62~82歲,平均(69.86±2.47)歲;病程1~15年,平均(4.73±0.91)年。組間基線數據對比均衡性良好。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遵醫囑用藥、生命體征監測、病房巡視、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定時消毒通風、飲食指導、發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等內容。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①病情評估,根據患者檢查結果、既往病史、預后等信息資料全面評估患者病情,通過文獻查證、科室研討等方案科學制定舒適護理方案,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開展各項舒適護理工作。②心理舒適護理,熱心接待患者入院,引導患者熟悉病區環境、治療醫師、責任護士,消除患者對陌生環境的緊張情緒,為患者及家屬介紹醫院規章制度,引導患者完成各項檢查。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較長,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為此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和交流,耐心傾聽患者主訴,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表現、治療方法等內容,做好答疑解惑工作,樹立預后良好案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③體位舒適護理,結合患者病情協助患者調整為舒適體位,比如對于水腫、氣喘患者可調整為半坐半躺位,適度抬高床頭;對于NYHAⅢ級以上者應使其保持絕對臥床休息,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幫助患者及時清除痰液,維持呼吸道通暢。④環境舒適護理,調節室內溫濕度,溫度23~26℃,在病床間設置隔簾,充分尊重患者隱私;調低儀器運行聲音,在病房放舒緩音樂,緩解患者焦躁情緒,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⑤吸氧舒適護理,結合患者缺氧情況及時調節氧流量,通常為3~5L/min,如合并肺心病者可調整為1~2L/min,持續吸氧;護士應耐心為患者及家屬講解持續低流量吸氧對維持患者肺功能的益處,切忌擅自調節或停用吸氧裝置;定期更換吸氧裝置,預防感染。⑥輸液舒適護理,嚴格控制輸液滴速和輸液量,可使用輸液泵準確控制輸液速度,一旦輸液速度過快則會增加前負荷,加劇患者心力衰竭病情,甚至會引發急性肺水腫,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護士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切忌自行調節輸液滴速;為了避免反復穿刺可使用靜脈留置針。⑦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包括呼吸音、咳痰、咳嗽、體溫等癥狀表現,當患者發生心律失常情況時,應及時告知醫師,警惕心力衰竭加重;夜間加強巡視,對癥處理。
1.3觀察指標:
①采用美國舒適護理學者Kolcaba制定的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6]評價患者舒適度,評價項目共計30個,包括生理(5項20分)、環境(7項28分)、心理精神(10項40分)、社會文化(8項32分),采用4級評分法評為1~4分,總分120分,干預后對患者展開評價,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舒適度越高。②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價護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態,前者包含24條,采用五級評分法按照負性情緒由輕及重分為0~4分,臨界值如下,輕度(7分),中度(17分);重度(24分);HAMA包括14條,5級評分法評價,臨界值如下,可能焦慮(7分),肯定焦慮(14分),嚴重焦慮(21分),評分越高表明不良情緒越嚴重[7]。③采用健康狀況問卷表(SF-36)[8]評價護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項目包含總體健康、軀體疼痛、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活力8個維度,共計36項,按照5級評分法評為1~5分,得分轉換為百分制,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3.0處理數據,以χ2檢驗計數資料(%、n),以t檢驗計量資料(x-±s),P<0.05,表明有差異。
2結果
2.1護理后舒適度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護理前后
HAMD和HAMA評分對比:護理前兩組的HAMD、HAMA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生活質量: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張渡時[9]等對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研究后發現,與常規護理模式相比較,采用舒適護理方案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舒適度,為患者預后恢復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本文實踐證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舒適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觀察組采用的護理方案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在生理、心理、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舒適度,為患者創造更加舒適的治療環境。本文觀察組實施的舒適護理可通過環境舒適護理、心理舒適護理等護理措施,及時解除患者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痛苦,增加患者舒適度,維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促使患者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本文研究發現,護理前組間HAMA、HAMD評分對比未見顯著性差異,護理后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兩組護理后的HAMA、HAMD評分均顯著低于本組護理前,表明兩組采用的護理方案均可有效調節患者負性情緒,但觀察組不良情緒改善效果更加明顯。護理前組間生活質量評分對比未見顯著性差異,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兩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遠高于本組護理前,提示兩組采用的護理模式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觀察組效果更佳。初步分析,這是因為觀察組采用的舒適護理模式可針對患者存在的各類生理、心理問題,制定出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所需的臨床護理服務,促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達到愉悅狀態,減輕不愉悅程度。綜上所述,采用舒適護理方案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舒適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榮榮,徐霞.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J].系統醫學,2017,2(22):154-156.
[2]趙義滿.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5):182-183.
[3]李巖.舒適護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3):433-434.
[4]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5]吳勇進,李玲.不同心功能分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TNF-α、MMP-9、IL-6檢測的臨床價值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7):904-906.
[6]朱麗霞,高鳳莉,羅虹輝,等.舒適狀況量表的信效度測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3(13):57-59.
[7]熊紅芳,李占江,韓海英,等.驚恐障礙嚴重程度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2,45(5):285-288.
[8]龔開政,張振剛,朱寧,等.SF-3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8(3):182-184.
[9]張渡時,吳嬌艷.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衰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8):204-205.
作者:劉玲 單位:大連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