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的新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術專著的出版是學科發展的重要標志,目前國內有關藝術人類學學科的研究主要以論文形式出現,而以藝術人類學為書名的著作很少專門涉及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相關議題,方李莉、李修建的《藝術人類學》是目前國內難得一見的將藝術人類學學科史、學科理論、研究方法與具體研究實踐等內容集一身的學科著作。該書具有強烈的學科建設自覺意識、觀點上確定性與開放性的統一以及對學科理論史有完整而全面的梳理等幾個特點。
關鍵詞: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方李莉李修建
一、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藝術人類學在中國逐漸興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美學、文藝學、民俗學與人類學等多學科眾多學者的推動下,藝術人類學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產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在學科建設上,藝術人類學還遠不成熟,在研究對象、學科定位、理論方法等問題上都存在極大的爭議,未能形成比較集中穩定的學科建設方向。一門學科的發展程度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界定,其中學者學術專著的出版是一個重要的標志,雖然國內已有許多學者討論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問題,但專門研究學科史與學科理論的專著還很少。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學者以藝術人類學為書名的著作很少專門涉及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議題,易中天的《藝術人類學》是國內最早以藝術人類學命名的學術專著,但該書主要研究的是藝術的發生機制與原始藝術的分類問題[1],自然不可能涉及到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問題。王勝華、卞佳的《藝術人類學》涉及議題較廣,內容較為豐富,然而作者所建構的學科體系是建立在文獻學、民族學、宗教學與考古學等學科文獻資料挖掘之上的,是一種“搖椅式”的藝術人類學[2],因而在學科建設上,意義較為有限。此外還有高長江的《藝術人類學》則是建基于哲學人類學之上的一種藝術人類學模式的建構[3],也幾乎不涉及學科建設問題。王建民的《藝術人類學新論》雖對藝術人類學理論范式與學科定位等問題進行了探究[4],但此書是一本論文集,與學術專著的意義有所不同。
二、其人其書
方李莉與李修建合著的《藝術人類學》一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梳理藝術人類學基本框架、理論方法與歷史沿革的學術專著,并且還專章論述了中國藝術人類學的學科發展問題[5],因而其對中國藝術人類學的學科建設意義重大。方李莉目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近年來在藝術人類學研究領域成果頗豐;李修建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秘書長,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兩位作者對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與學科發展上都貢獻巨大。該書的正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對藝術人類學的學科定位、研究方法、發展沿革與發展分期等問題進行了論述,指出了中國藝術人類學的學科建設方向。第二、三、四章作者根據藝術人類學不同時期發展的特點把藝術人類學的理論發展分為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三個階段,并對每一階段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論觀點進行細致的梳理分析。第五章不僅梳理了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發展歷史,而且對國家力量、學會的成立以及國際平臺建設等推動中國藝術人類學發展的力量進行了探討,最后以本土化作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的基本方向。第六章,作者以對景德鎮陶瓷工藝的研究與貴州少數民族藝術的研究為例,通過具體的田野調查,展示了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研究實踐的結合的方式方法,是作者在踐行藝術人類學學科理念的直接體現。
三、特色
縱觀兩位作者合著的《藝術人類學》一書,有幾個明顯特色值得關注。首先,具有強烈的學科建設自覺意識。盡管中國的藝術人類學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人類學傳入中國之時,但一直以來缺乏學科建設的自覺意識,以至于目前中國的藝術人類學在研究對象、學科定位、理論方法等問題上都存在極大的爭議。該書的第一章為藝術人類學總論,對藝術人類學的學科定位、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做了清晰的界定和論述,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的前提。第二、三、四章,對藝術人類學的學科理論史進行了詳細而全面的梳理,是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的基礎。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作者對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的直接思考,特別是第六章,是以作者本人研究個案向讀者展示了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方法和范例。其二,觀點上確定性與開放性的統一。通過章節的架構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在藝術人類學的學科建設問題上,有著清晰的思路和設想,并明確將本土化確定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的方向,這是確定性的表現。而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作者保持著開放性的態度,如在藝術人類學學科定位問題上,目前國內存在著多種意見和爭論,都是基于各自學科本位的立場上出發[6][7]。這樣的爭論有利于思想解放,但持續的爭論則不利于學科力量的整合與學科的發展,而作者在這一問題上持一種較為開放的態度。視藝術人類學為交叉學科,即明確堅持藝術人類學具有學科意義上的地位,與一些學者將其僅僅視為一個研究領域或者研究的理論工具不一樣,另一方面,又不執著于堅持藝術人類學作為具體某門學科分支學科的歸屬,以避免各自為戰的爭議,以目前國內藝術人類學學科發展現狀來看,這一定位不失為一種有效而適宜的策略。其三,對學科理論史有完整而全面的梳理。本書利用三章幾乎一半的篇幅來梳理學科的理論脈絡,可見對學科理論的重視。在理論的挖掘中,作者從藝術學與人類學兩門學科中挖掘理論資源,兼顧到兩個學科的特殊性,又重點從人類學學科中吸取理論養分,既做到均衡又做到重點突出,所選取的理論代表人物也精準獨到。另外,作者對藝術人類學理論發展三階段的劃分與界定也是其藝術人類學學科發展認識的獨特貢獻。總的來說,該書特點鮮明,特色顯著,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是一本能夠推動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的重要著作。
四、結語
該書有很多特色與優點,但有存在不足之處,如在學科理論的梳理上,對各個學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論觀點的銜接上還有所欠缺,只是羅列的每一學派每一具體人物的理論研究,而未能對不同理論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評判、借鑒與傳承關系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梳理。另外,作者堅持應該將藝術人類學視為一個交叉學科,這既不同于藝術學本位的研究者將其視為藝術學的分支學科,也不同于人類學本位研究者視之為人類學的分支學科,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將之視為一種研究方法或研究視野,但這樣一種策略性的學科定位不應該是長久之計,學科歸屬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學科基礎理論的突破,影響學科發展的后勁,對學科的長遠發展不利。筆者不認為學科的歸屬問題是一個恒定不變的問題,而應該是隨著時間而調整,在學科發展的不同階段應當有所不同,學科的歸屬在長時間段里應該是一種鐘擺式的變動的過程,對于中國藝術人類學也應是如此[8]。當然,作為一本首創專著,不足之處不可避免,對其中觀點的商榷也不是反對作者的觀點,而是旨在為學科建設提供更多的探索與思考方向。總而言之,瑕不掩瑜,該書是對于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建設是一本具有時代意義的著作,值得推廣推介,讓更多的人了解與參與,以推動中國藝術人類學的學科發展。
參考文獻:
[1]易中天.藝術人類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2]王勝華,卞佳.藝術人類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3]高長江.藝術人類學:藝術的存在和存在的藝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 蒲濤 曹秀利 單位:凱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