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文學特質與自然精神取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一直以來,國內學者多借助于西方理論,對我國文學問題進行研究。本文分別從“時”、“質”兩個方向出發,解讀我國現代文學的特質,明確我國現代文學獨特節奏。應注意的是,我國現代文學受傳統文化、西方思潮的雙重影響,因而多體現出自然精神取向,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現代文學;特質;自然精神;取向
作為一種經典的存在,我國現代文學猶如歷史的沉淀。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現代文學研究勢必發現很多問題。如,我國現代文學能否保留其現代性?如何理解其特質?它能否在21世紀末,乃至22世紀仍然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就此類涉及文學生存、發展的問題,筆者始終堅持從“現代化”視角進行分析,從文學審美意識角度對現代文學的特征加以審視。對于我國現代文學而言,有一種十分重要的精神立場,即自然精神,這是很多現代文學作家不倦追求的精神,是感知自然魅力的精神追求。
一、現代文學發展中的特質
對于我國現代文學,經過多年發展始終保持著“現代化”特質,伴隨時代的變遷,成為一種“發展中”的特質。文學的現代化始終跟隨著歷史的現代化進程。中國的“現代化”,最初始于鴉片戰爭時期。當時,國內時局動蕩,社會現代化因素萌發、凝聚,“現代化”通過器物,進入了制度,繼而融入了思想文化層面[1]。尤其是維新改良運動的開始,我國文學現代化正式起步,任誰也難以將這個時期的文學、文界劃到現代文學之外去。那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梁啟超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活動,這點和張之洞的“政治思維”截然不同,并流露出極強的“文化思維”特點。而以魯迅、王國維為代表的哲學文藝思想,超前地關注了個體的自由、獨立、解放,強調審美意識的獨立,并引入了與傳統文化“中庸”之美相對立的悲劇范疇,他們遠離了政治,致力于借用“筆桿子”改變萬千國民的思想,也推進了文化事業的獨立。自此之后,從“五四”運動到“新”文學,一種多元化、開放化地格局雛形形成,并開始以螺旋式朝著更高、更前的方向發展。在這種“現代化”格局中,文學呈現出了極強的功利性、意識形態性特征,同所構建的現代化政治形成了共同體,并開始了一場長期而曲折的斗爭。也有部分都市、鄉土文學的出現,這同國內二元化經濟的發展相互對應,成為現代文學發展中難以或缺的關鍵環節。到了八九十年代,現代文學進入了轉型期。市場經濟的大潮迅速席卷了內地,在文學上的體現更是深刻,許多文學產品開始流入市場,呈現出日趨顯著的商品屬性。通俗文學勢頭迅猛,嚴重沖擊了嚴肅文學,臺港文學、紀實文學興起,現代文學呈現出了多元化生存空間與形態變化,揭開了所未有的多元化共生、互動化發展的序幕。這一態勢一度蔓延到了21世紀。當然,只要我國現代化進出仍在推進,現代文學的“現代化”、“發展中”特質依然延續著,在變異、穩定,創新、發展中持續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文學“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保持契合。過去,人們對現代化的認知主要在工業發展、技術創新以及政治進步等方面,而精神品格和文化品格認識相對較少。現代化不僅僅包含工業技術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進步,還包括歷史演變中民族文明結構的塑造,是政治經濟向人類個性、文化素質的全面轉型。當文學現代化展現現代化主題,并與現代化進程保持一致時,人類現代化既是中介,更是目的。文學現代品格的內涵包括政治、歷史、社會以及時代審美意識,且反映現實歷史的品格[2],同時,文學現代品格還具有多種文化選擇、多種人文科學、美學愛好以及人類精神需求等視野,因此,呈現出超越自由的品格。中國的現代文學在社會主義、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三大旗幟下,以意識形態性和時代性為核心,擁有個性解放、個性獨立和生命意識等追求。中國新文學是形態多樣、傾向鮮明的現代文學,其品格特征不僅具有時代性、藝術性的特質,還具有現代主義、現實主義、后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實現人類自由和審美自由的結合,即人類現代化和文學現代化的完美契合。文學的現代化與民族化交織相融。文學的“現代化”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歐化、西化,而是在西方的借鑒下與民族傳統的傳承、延續下,堅持現代、發展的二分法。一國的文學現代化進程,勢必需要在我國民族歷史文化中,在西方、本土,傳統、現代的沖突中,找到發展之路。若將反映民族、民主文化事業的文學,視為激進主義,則其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不可否認,激進與現代化的方向一致。在中國這個“外生型”現代化國家,西方威脅、文化示范一同出現,但受到溫飽威脅、民族生存危機等局面,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一度日常曲折、艱難。文明結構的轉型和政治共同體的構建是現代文學關注的重點,也是符合現代化基本主題,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國的關系上,它能夠從中國國情的角度出發,依據中國現代化基本主題為標準,汲取和糅合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價值基準。五四文學運動、左聯文學運動、抗戰文學運動以及工農兵文學運動,魯迅、郭沫若、矛盾以及老舍等文學家,它們都是與現代文學基本主題緊密聯系的,可以從現代化特征的角度來看待,從民族化、現代化的雙向視野來分析,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
二、現代文學之自然精神
我國現代文學呈現著鮮明的精神立場與傾向,包括對人性的理解、對世界的認識、對普世價值的取向。而自然精神始終是現代文學作家普遍追求的精神取向,以體現忠于創作的理念,并為讀者提供一個感知自然魅力、精神超脫的港灣。
(一)道法精神
道家自然精神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現代化文學增添了祥和、寧靜的美感。道家自然精神在人類的內心構建出理想化的精神世界,從開始,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故鄉》等,很多地方都暗示了作者對自然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當時中國正處于戰爭時期,現實世界充滿了痛苦、傷感和無奈,作者生活在悲慘的環境中,但內心都在追求和向往一種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這與當時的社會現狀形成極大反差,人們的心靈在其中得到寄托,內心的傷痛也得到緩解。通過運用道家的自然精神,作者們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二)奮進精神
道法精神,所追求的是一種超脫自然、無為之道,是效仿老子、莊子精神追求的一種價值觀。而奮進精神,是建立在人性本然之欲望的基礎上,追求一種能夠抗衡自然的力量,不斷探索人的無窮、潛在的力量。對于我國現代文學,這種奮進精神自然有了更為顯著的體現,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發展。在現代文學啟蒙階段,社會文化面臨著消亡的邊緣,西方思潮的沖擊,使國家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在如此背景之下,傳統道法那種超脫、寧靜、無為的精神,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為求生存和發展,中國人民必須奮起,拿起武器參加斗爭。正是如此,這種奮進精神成為這一階段的文學創作者最為青睞和追求的信念。面對如此危難時刻,魯迅、牛漢等作家提起筆桿子,打的都是這種精神下所蘊含的強大號召力。奮進精神與道法精神大相徑庭,無論是心靈的抒發、追求,還是情感的爆發,在那個混亂、無序的社會,在備受生活壓迫的時代,人們的理想難以實現的情況下,這種奮進精神恰恰是我們最需要的,是引導人民奮起斗爭,是唯一能夠換取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精神指明燈。無論是《白毛女》,還是《紅燈記》等,種種作品都蘊含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呈現了人民的悲慘生活現狀,激勵著人民奮起反抗、追求美好的新生活[3]。
(三)母性精神
關于人性的自然精神,最普世的取向當屬母性精神,其強調著一種自然的本能,無需后天訓練自然而成。母性精神傳達著人們對于母親的崇拜、熱愛,如《補天》、《女蝸》等作品的表達。當然,還有一些文學,關注相對于男性的女性精神,側重女性的認識與女性形象的塑造。例如,莫言的《豐乳肥臀》等。早在現代文學萌芽之初,就有知識分子將女蝸寫入了作品之中,并塑造了一個高尚、慈愛、憐世的女蝸形象,寓意著對傳統父權至上觀念的批判[4],體現了母神的無私、包容、崇高,而隨著理性觀念的發展,母神形象不斷延伸,除了崇拜,更多的是表達熱愛、尊敬,象征著新生命。
(四)后現代精神
無論是道法精神、奮進精神,還是母性精神,所傳達的都是對于自然的追求,對現代生活的排斥。然而,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成為文化、文明的標志。面對現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洞悉無為、抗爭、救贖的蒼白與無力感。很多創作者開始關注溝通,反映自我的體會,關注個人的感受,追求后現代精神。這種精神取向,在詩歌中的體現尤為明顯,其擅長利用諷刺、批判的方式,直率、坦白地揭示一切虛偽的東西,不亦樂哉。后現代精神體現了人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打破了固定的思維模式,開始認同現代社會,賦予了生活更多的激情。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現代文學內涵的豐富要歸功于文學作者,他們保留西方文學和中國文學中的精華。中國現代文學離不開生活和社會環境,文學作者在審視現實世界的過程中,開始尋求可以滿足他們自我慰藉的自然精神取向。自然精神取向的產生基礎是人們內心世界的美好憧憬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通過分析酒神自然精神、道家自然精神、后自然精神和女性自然精神四種自然精神,也進一步說明了自然精神取向在現代文學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蔣淑嫻.另類寫作:反本質主義的都市欲望文本[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21(05):1921-1930.
[2]沈義貞.現代文學的四個層面及其現代性[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11(03):219-220.
[3]程正民,程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文學理論教材與教學的歷史沿革[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01-403.
[4]M.H.艾布拉姆斯(著).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M].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王寧(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13-815.
作者:袁海生 單位: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