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儀器共享平臺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以來,大型設施設備開放共享成為共識與基本需求。文章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例,概述了其設施設備開放共享情況,分析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列舉了完善網絡管理、落實共享辦法、推進支撐團隊建設等改進措施,提出了統籌研究所大型儀器購置、拓寬支撐類人才引用渠道等促進中國農業科學院設施設備開放共享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研院所;儀器共享;科技平臺;技術創新;建議
1中國農業科學院設施設備開放共享情況
我國科技投入多年來持續遞增,2016年,國家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2.11%。高校和科研院所裝備的科學儀器設備的數量、單價、精度和通量等大幅提升,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基礎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原農業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建設中,共獲批綜合性實驗室22個、專業性實驗室40個、試驗站19個,其中,14個綜合性實驗室、17個專業性實驗室、11個實驗站以設施設備為主,已安排條件能力建設。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農業科學院5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計1101臺(套),這些設施設備的購置,有效提升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的技術水平,綜合效益日益顯現。自2015年被遴選為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試點單位以來,按照科技部提出的總體部署和工作要求,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一流學科與一流院所建設為整體目標,在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儀器設備管理上,搭建網絡管理系統、出臺開放共享管理辦法、試行后補助支持,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1.1建設網絡管理平臺按照科技部的要求,中國農業科學院依托作科所完成了在線服務平臺開發工作,建成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設施與儀器在線服務平臺網絡,實現了資源導航、信息檢索與搜索、預約申請、信息管理和、用戶管理、數據上報等主要功能;全院31個研究所(不包括營養所、農經所、都市所)與國家網絡管理平臺的對接工作順利完成。
1.2摸清了大型設施設備家底原本各單位的儀器設施使用和共享情況是不清楚的,經過共同努力摸清了家底,并向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報送了符合條件的科研設施與儀器的信息,包括設施與儀器的分布、配置、功能、收費標準、共享模式等。其中,重大科學設施有三個,主要包括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長期庫、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價值在50萬元以上的科學儀器設備共931臺(套),全部納入共享平臺系統向社會開放。
1.3制定了院開放共享管理辦法中國農業科學院依據國務院和科技部的要求,2016年,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關于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實施意見》;2017年,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各研究所根據單位具體情況,研究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管理制度和規定,全院各研究所共制定管理制度42項。
1.4試行了后補助經費支持在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院統籌部分,專門設立了支持開放共享的項目,引導和激勵各研究所加快推動開放共享工作,主要根據各研究所科研設施與儀器的運行情況、開放程度、服務質量和開放效果等,決定是否支持和支持的具體金額。2016年和2017年,支持了14個研究所,經費總額500多萬元;2018年,已確定支持14個所,安排了15個項目,進一步推動了共享服務工作的開展。
2中國農業科學院設施設備開放共享存在的問題
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農業科學作為交叉性、應用性與“后發”學科,其創新發展越來越受到以大型專用儀器設備為媒介的數理、信息等“先發”學科的影響輻射。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5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7.3萬臺(套),已經納入國家大型儀器共享平臺的儀器共6.2萬臺(套),開放率達到85%,年均有效工作機時為1157小時,利用率為72.3%,但遠低于發達國家的3000多小時、170%~200%的利用率[6]。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購置與使用也存在著利用率和共享水平較低,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傾向與閑置浪費的現象[7-8]。為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率和開放共享水平,加快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2014年年底,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要求,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各類科研設施與儀器、統一規范、功能強大的專業化、網絡化管理服務體系,健全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制度、標準和機制,合理建設布局,提升開放水平,基本解決分散、重復、封閉、低效的問題。科技部為落實《意見》,2015年,制定了《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試點工作方案》;2016年,建設了科研設施與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2017年,出臺了《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并于2017年年底組織15家高校、15家科研院所,開展了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試點評價考核工作。中國農業科學院已經納入國家大型儀器共享平臺的儀器共931臺(套),開放率達到84.6%,利用率為75.3%,與全國水平基本一致。整體來看,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比較低,專業化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設施與儀器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和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1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閑置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據統計,中國農業科學院共有單價在50萬元以上的大型設施設備1101臺(套),開放率和利用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相當一部分儀器設備存在重復購置的問題,有單位化、個人化的傾向,閑置浪費現象比較嚴重。
2.2學科領域的專業化平臺亟待建立現在還未能提供專業的試驗技術支撐,未讓科學家從具體的事務中解放出來,他們還不能主要專注于思路和總體設計。另外,未建立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也未建立學科領域的專業化平臺。
2.3專業化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現有的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一些研究所還是分散管理,尚未建立開放共享的機制,也未建立專業的支撐人才隊伍,還不具備為科研人員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3中國農業科學院設施設備開放共享的改進措施
面向學科可持續發展、面向創新能力提升、面向國際科技競爭,科研單位需要立足自身基礎,明確發展定位與主攻方向,一方面,要做好大型設施設備開放共享,有效提高其利用率,避免國有資產閑置浪費;另一方面,要以開放共享為起點,學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通過完善管理機制、理順建設渠道、穩定支撐團隊、搭建控制系統、爭取運行經費支持等,構建涵蓋多個功能單元、覆蓋上中下游試驗、具備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儀器共享平臺,與現在的科技創新基地共同構建學科創新聯合體,有效支撐和服務科技創新工作。
3.1完善院共享網絡管理平臺目前,全院34個研究所中僅有4個研究所有自己的共享管理平臺。由作物科學研究所負責,對現有的院共享網絡管理平臺進行升級完善,改善用戶體驗,面向全社會開放使用研究所、分析功能、儀器名稱等3類檢索方式,并加強網上預約管理,明確儀器資料與使用數據的收集、分析、上傳功能,打造高效、方便、易用的共享網絡管理平臺[9]。
3.2推進院共享辦法實施落地認真落實《意見》,立足已下發各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各研究所制定所級大型設施設備管理細則,以及共享收費管理辦法、儀器預約使用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以獨立經濟核算為基礎,打通由零余額向單位自有資金賬戶支付的渠道,明確共享收入的支出方向,強化財務、科研管理等研究所管理部門對內部經費的收支監管,強化對實際發生的測試工作的復核確認,強化對開放收入發放人員范圍的前期審核。
3.3啟動儀器共享平臺建設依據專業服務機構設置、支撐人員隊伍建設、設備物理地址與網絡地址相對集中、前中后期技術與設備配套、預約信息在線等客觀因素,以及管理辦法、機構獨立經濟核算、共享模式建設、大型儀器購置優先權、共享信息收集統計、服務創新創業典型案例等機制因素,對各研究所推薦的所級大型設施設備共享中心進行多批次認證,通過認證的進入院儀器共享平臺序列。
3.4試點支撐人員團隊建設在院儀器共享平臺中,依據在職人員數量、技術水平、專業聚焦等情況,試點建立院所兩級專業性支撐團隊,團隊設技術首席,并面向服務功能類型或儀器設備類型設置高級技術負責人[10-11]。通過招聘或人才引進,增強儀器操作、生物學分析、數據處理等專業人員力量,強化支撐類人員的培養培訓,逐步實現高級技術人員由來樣加工,到技術路線設計,再到項目謀劃的技術服務水平提升。
3.5試點學科創新聯合體建設立足高水平支撐團隊建設,試點搭建由院所兩級專業性技術支撐中心作為試驗技術策源地,由現有三級三類科技平臺作為科技創新實施基地,以學科專業學術委員會和專業監督委員會為學術決策機構,由院機關相關局、相關研究所組成理事會的三類四級新型科技創新體系。
4促進中國農業科學院設施設備開放共享的建議
“十三五”,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踐行“三個面向”、“兩個一流”、“整體躍升”的工作要求,中國農業科學院立足現在和未來中長期大型設施設備購置情況,結合國際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運行新趨勢、新思路,切實推進具有農業科研特色的大型設施設備開放共享工作,統籌人、財、物等方面創新資源,構建責、權、利相統一的建設運行機制,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4.1統籌研究所大型儀器購置研究所或學科創新聯合體統籌大型儀器設備購置經費渠道,圍繞整體發展重點與共性需求,建立完善購置需求出入庫制度,對專業技術中心優先支持,或者由技術中心負責研究所50萬元以上大型設備的購置計劃與可研報告起草,發揮中心對于研究所高精尖儀器的匯聚作用。
4.2拓寬支撐類人才引用渠道在職稱晉升上,明確支撐類人員占比,打通專業技術人員的上升通道。在人員招聘上,將學科領域擴大至大農學以外的化學、物理、數學、信息等引領性學科[12]。同時,適度調整支撐團隊的工資標準,建立與科技創新人員相區別的考核體系[13]。
4.3穩定支撐團隊經費支持通過院自有資金渠道,在院所兩級對院專業技術中心的支撐團隊進行穩定研究經費的試點支持,鼓勵結合學科發展方向進行前沿性、引領性、交叉性試驗技術探索,不斷提升專業工作水平,實現由試驗技術的進步帶動院科技創新水平的穩步提升[14-16]。
5參考文獻
[1]趙子科.淺談高校大型儀器共享管理系統構成[J].科技資訊,2017(1):171
[2]莊華,岳海梅.高校開放型科研實驗平臺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7(24):133-135
[3]戴國強.加強科技平臺建設推動科技資源共享[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4):468-475
[4]劉濤,王萌,王述民,等.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制度建設的思考——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7(5):1-3
[5]鄭床木,劉濤,魏利青,等.科研院所大型儀器設備管理模式研究[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7(3):17-31
[6]張磊,蔡超,張社榮.構建裝備條件型保障計劃助推“雙一流”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6-10
[7]李娟,關長濤.研究型實驗室平臺的管理與維護[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7(4):40-42
[8]黃云.研究型農業高校構建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必要性研究——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6(2):149-150
[9]裴斐,金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實驗儀器智能管理平臺設計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23):113-115
[10]單春艷.高校重大科技平臺建設模式及運行機制綜述[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2(1):64-69
[11]張美書,金輝.創新能力提升中的高校科技平臺作用機理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8):56-58
[12]劉濤,陳敏.面向問題與未來統籌分化與綜合——淺議現代農業交叉學科發展[J].農業科技管理,2017(2):22-24
[13]陳金煥,陳欣.依托科技平臺優勢加強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1(10):22-23
[14]熊明民,劉建安.加強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3(3):17-21
[15]梁思率,楊樹國,王臻,等.儀器共享平臺系統關鍵技術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6):277-279
[16]馬寧,劉召.大型科研儀器共享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
作者:劉濤 劉建安 魏延迪 熊明民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