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發展理念助推鄉村振興對策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積極探索、有序進行。以新發展理念作為基本遵循推進鄉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實踐價值。本文以新發展理念為視角,探尋鄉村振興的路徑,使兩者有機結合,從而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鄉村振興;對策建議
基于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認識,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以此來破解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遵循。新發展理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要內容,五個要素組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應時代之變和發展新要求,新發展理念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思想指導,開啟了鄉村發展的新局面。因此,要以新發展理念助推鄉村振興,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一、堅持創新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創新是第一動力。鄉村振興要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著力點,促使農業朝著更加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提高農業產出效率,激發農業產業的發展活力,推動農村經濟新發展。第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的競爭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大課題,目的是改變我國農業大而不強的現狀,針對現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從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現階段農業生產的重點是提質增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農業生產端入手,發揮農業生產的根本性作用,以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為根本遵循,延長農業產業鏈,圍繞農業發展專業化組織化,改變農業要素投入比例,從而圍繞生產內容和生產方式達到供需平衡,充分激發農業經濟潛力,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第二,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興農。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同時要創造更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通過打造多種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制度建設,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重視人才在農業中的作用,注重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將科技貫穿于農業生產中,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體系,利用好電商平臺對農產品進行宣傳與推廣。
二、堅持協調發展,補齊農業發展短板
發展不平衡是鄉村振興中的現實問題,不僅表現在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也表現在不同區域鄉村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因此,應按照“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強弱項、補短板、縮差距,充分激發農村發展內生潛力,為鄉村振興打下扎實基礎。第一,完善鄉村基層治理。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比較薄弱的環節,如果治理主體有所缺失,就會凸顯治理碎片化的問題。要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組織能力,堅持黨管農村工作不動搖,保證農村建設的政治方向正確。同時,鄉村治理內容要全面,要根據客觀情況和農村新需求,堅持問題導向,不僅關注經濟,還要關注其他方面,同時要避免基層治理行政化,提高廣大群眾的參與性。第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三、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受眾多因素影響,目前一些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退化問題依然存在,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將農村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讓綠色成為農村的底色,美麗成為農村的標志。第一,踐行“兩山”理念,轉變農村發展方式。“兩山”理念強調一方面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同時也應找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統一點,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發展的過程。農業的綠色發展要注重發揮農業的生態效能,有效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提升環境承載力,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做好技術服務工作,整合農業資源,優化農業空間和產業布局,提高農業生產力。第二,完善制度體系建設,保障農村綠色發展。農村綠色發展需要嚴格的制度來保障,建章立制對于綠色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態文明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相對薄弱,應以《環境保護法》為總的依托,逐步根據農村生態環境的特點制定具體條例,因地制宜做好農村生態文明立法工作。同時要健全監督管理體系,落實環境保護追責制,以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共同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序進行。
四、堅持開放發展,拓寬鄉村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以改革開放為抓手,不斷加大開放力度,改變了農村相對封閉落后的面貌。在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背景下,農村應繼續堅持開放發展,通過農村市場化發展提升開放能力,以城鄉融合發展增強城鄉雙向互動與交流,為農村帶來新的機遇與活力。第一,推進農村市場化,增強農村的開放性。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將開放與市場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要素市場化流動,以市場的開放性為鄉村帶來更豐富、更優質的發展資源。從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降低農產品成本入手,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農產品,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要素市場化程度,使要素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能。在這里,政府要明確自身角色定位,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對農村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效率,為農村市場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第二,以互利共贏為目標,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使城鄉發展存在不平衡。要打破城鄉要素流通體制機制的壁壘,使信息、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靈活流動,克服產業的局限性,創造更多經濟發展機會。健全農業產業體系,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延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農村服務型產業。城市要發揮好輻射作用,為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五、堅持共享發展,增強農民獲得感
鄉村振興的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共享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以共享引領鄉村振興,要以農村為中心,讓農村在共享過程中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共享。第一,堅持共享原則,強化農民主體地位。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和主體,要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堅持他們的主體地位。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好先鋒模范和堡壘作用,基層干部要持續密切聯系群眾,傾聽農民對農業發展的意見建議,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增強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鄉土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增強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話語權與表達權、參與感與獲得感,實現農民的自身價值。第二,共享發展成果,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鄉村振興要圍繞農民需求的變化進行,全面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化環境、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建設水平,營造和諧良好的生產生活空間,實現城鄉共建共享的有機統一與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2]王偉林.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賢文化傳承與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3]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0-11-04(02).
[4]孫鎮,王茜.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提升研究[J].農業經濟,2021(1):55-57.
作者:盛楠 單位:中共安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