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差異化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提到中國古典舞或西方現代舞時,有些學者很容易概念模糊,產生不同的認知,也有自己所謂的“見解”。在舞蹈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都具有各自的淵源和發展,從而形成兩種鮮明審美特征的舞蹈風格。文章運用參考文獻法,基于筆者多年學習舞蹈專業的實踐感悟,詮釋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的定義,對比分析兩個不同舞蹈類別之間的差異化,并就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的有機結合發表了自己的構想,為探索二者之間如何更好地完美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在學習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的過程中應彼此吸取優質的“養分”,相互借鑒,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創作出更多積極向上且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促進舞蹈藝術的包容性及多元化,希望越來越多的廣大群眾能了解并喜愛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西方現代舞;差異;有機結合
中國古典舞,是在中國古代藝術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表演藝術。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為基礎,廣泛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經過歷代舞蹈專業工作者不斷的提煉、整理、加工、創造與實踐,形成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獨立舞種和體系,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義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現代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種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派別,其美學觀點是反對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脫離現實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舞過于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的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
1.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的差異化
1.1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的起源與發展
1.1.1中國古典舞的起源與發展。“古”是繼承傳統,“典”是典范、經典,具有代表性。世界各國都有各自的文化內涵,形成各國種類獨特的舞蹈。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舞蹈藝術也是浩瀚如海。一提到中國古典舞,人們就會從字面意思理解為中國古代舞蹈,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那么,“中國古典舞”究竟為何物?據書本記載:“中國古典舞”這一概念最早由我國戲劇戲曲藝術家歐陽予倩先生提出。他在京劇創作方面享有“南歐北梅”的盛譽。在舞蹈領域,歐陽先生從理論到實踐,引領著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從起源來說,中國古典舞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蘇,是戲曲舞蹈的復蘇,是幾千年來中國舞蹈傳統的一次復蘇。中國古典舞始于原始娛神、祭祀活動,進入宮廷后得到專業藝術家的精心培育,逐漸形成。從原始舞蹈到商周禮樂,從漢代的繁榮到唐代的輝煌再到明清的戲曲都有跡可循。古典舞研究人員傅兆先說道:“‘古典舞’一詞,出現于當代,確立于1949年”。當下所提及的中國古典舞,主要是指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老一輩舞蹈教育家開始著手建立一套中國的、民族的舞蹈訓練體系。走過幾十年的風雨,在前輩們的口傳身授下,對傳統舞蹈藝術的精心選擇、提煉出來的古典舞蹈,是當代中國古典舞改革創新的具體體現。可以說,中國古典舞是純正的“中國制造”,是可以與西方芭蕾舞、西方現代舞爭奇斗艷的新舞蹈種類,稱其為“當代中國古典舞”。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藝術界卷起一股學習傳統藝術的風暴。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央戲劇學院“舞研班”成立,邀請昆曲大師們從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中吸取靈感,并收集中國古典舞素材,起到鋪墊的作用。1954年,北京舞蹈學院為適應教學需要結合前人流傳下來的結晶,融合戲曲、武術以及石窟壁畫,出土文物中,提煉出一套關于中國古典舞的教材,當時創造并上演了一系列優秀的古典舞作品。而真正實質上的進展,是1980年初于“中國古典舞身韻課”中得以體現,是由北京舞蹈學院的李正一老師和唐滿城老師創建。據書本中記載:“身韻是中國古典舞中‘破其形、揚其神’的產物”,身韻的提出是一次劃時代的印記,使當代中國古典舞擺脫了對古典戲曲舞蹈以及武術的依附,成為獨立的舞蹈種類。除帶有戲曲元素的中國古典舞蹈、敦煌石窟的中國古典舞蹈外,還有一種散落在古代文化里的舞蹈遺產,其中以中國古代舞蹈的巔峰時期———漢、唐兩代為主的漢唐古典舞,是中國古典舞里的重要分支,也是對中國古典舞的重建。由此可見,中國古典舞是在原生地上生長出的嶄新、經典、多元的舞蹈種類。1.1.2西方現代舞的起源與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觀眾看慣了西方古典芭蕾舞中經典的橋段,約定俗成的劇情,厭倦了“王子和公主、仙凡之戀”等題材的童話故事,還有一成不變的技術技巧,無法反映現實生活的舞蹈形式,現代舞應運而生。現代舞發展史上的第一個時期:自由舞時期(1891—1927年)。最為著名的人物是伊莎多拉·鄧肯,被后人譽為“現代舞之母”。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敢公然反對芭蕾舞的人,她高呼:“古典芭蕾舞一點兒也不美。”因為當時她在美國加州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遇上一位蹩腳的芭蕾老師。后來伊莎多拉·鄧肯拋棄了緊身衣和足尖鞋,根據音樂變化即興起舞。鄧肯認為芭蕾舞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把人引入畸形的狀態,而她的舞蹈將動作建立在自然構造的基礎之上,使其在有規律的路線下不斷衍生,將其歸結為美,即自然。她也非常反對模仿,認為舞者不應該是單純模仿動作的機器,應具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伊莎多拉·鄧肯的藝術不僅改變了美國舞蹈的歷史發展進程,也對俄羅斯芭蕾編導的創作產生深遠影響。還有一位時常被伊莎多拉·鄧肯光芒所遮擋的西方現代舞臺上的第一人———洛伊·富勒。1895年,在巴黎女神歌舞廳推出的一場晚會中,富勒把自己包裹在光束之中,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盛宴,從此點燃了西方現代舞臺上的第一支火焰。洛伊·富勒自然流暢的舞蹈風格動作極大地鼓舞了之后的伊莎多拉·鄧肯。早期現代舞(1915—1931年)是美國現代舞的第二個時期,以有“美國第一夫人”之稱的露絲·圣丹妮和“美國教育之父”泰徳·肖恩為代表。美國現代舞發展的第三個時期(1926—1960年),其中以瑪莎·格萊姆“收縮與放松”為動作原理的體系和“倒地—爬起”為動作原理的“韓芙麗—韋德曼”技術體系為主流,在這一年代趨向成熟。美國現代舞發展的第四個時期:后現代舞(1960—1980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紐約形成一種“純舞蹈”的現代舞風格。最初也是來源于瑪莎·格萊姆和默斯·堪寧漢舞蹈風格中的影響,與當時現代舞的主要風格背道而馳,另辟蹊徑。美國現代舞發展的第五個時期:后后現代舞時期(1980年至今),其主要特征得益于美國高等舞蹈教育的日益普及和推廣,任何人都不是某家某派的正宗傳人,而是整個東西方舞蹈的集大成者。現代舞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遍布于世界各地。準確地說,“現代舞”這一術語最初在美國形成,在德國被稱為“新舞蹈”“表現派舞蹈”等。德國表現派舞蹈時期(1914—2007年),其中借助幾何原理的魯道夫·拉班,科學研究動作形式和舞者的空間變化,并發表“拉班動作與舞蹈譜”。1970年代初,深受美國后現代舞影響的德國現代舞是舞蹈劇場(1932年至今),當時震撼了全世界的皮娜·鮑希,她將舞蹈劇場發展成完整的舞蹈風格,被譽為“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她是德國最著名的現代舞編導家。德國現代舞對歐洲、亞洲、澳洲影響深遠,后來因為納粹統治而停滯不前,逐漸走向衰退,現代舞的中心又回到了美國。
1.2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的審美特征與差異化
1.2.1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中國古典舞訓練就是圍繞著“形、神、勁、律”的要求進行系統訓練,也是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其中,形為形體外部的動作;神包括內涵、神采、韻律與氣質;勁為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層次;律包含動作中自身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存的規律。當時,老一輩舞蹈教育家根據中國古典舞的自身特點提煉出“提、沉、沖、靠、含、腆、移”等動作元素。其一,除身體直立以外,擰、傾、圓、曲為外部特征。以軀干為核心,是完成中國古典舞姿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二,中國古典舞對基本功的軟開度(柔韌度)以及技術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同時追求剛柔并濟的審美特點。以腰為軸、以胯為本、以腳為根是作為中國古典舞的發力方法和運動的潛意識。其三,平圓、立圓、“8”字圓也是中國古典舞中作為銜接動作的規律。其四,中國古典舞遵循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節奏特點。筆者認為,中國古典舞需要有點和線的結合,點即為動作的造型,線就是運動的路線。需要運用連貫和順暢的動作,同時保留“不順則順”的反律動作進行強烈對比,強調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特質,注重呼吸的配合,彰顯中國古典舞的韻味。1.2.2西方現代舞的審美特征。第一,西方現代舞以求異存同為準則,以“新、奇、特”為最終目標,秉持樂觀且自由的創作態度。第二,不以美為絕對的標準,唯美主義在現代舞中并不是至高無上的追求,美與不美,并不是衡量現代舞作品優劣的尺子。第三,現代舞宗旨是大膽的實驗和嚴肅的探索,并非一味討好觀眾喜愛,或刻意追求技術的炫耀。因此,筆者認為,現代舞應符合時代潮流,表述符合當下的故事,通過現代舞的作品,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從中進行學習和反思,具有時代和社會意義的作品更值得推崇。在現代舞初學時期,可以多練習大量含有現代舞元素的動作,量變才能產生質變。然后通過拆分動作,培養自身的編創能力。從簡單到復雜,平時也需要大量練習即興起舞,使舞者的肢體和思想更為自由,不被傳統的條條框框所束縛,跟隨音樂做出不同的律動反應。不要一味模仿,時刻保持創新意識。在觀看現代舞作品時,應盡量規避是非曲直的絕對評判。尤其是教師對學生的編創練習作業,應以鼓勵和激發為主。充分挖掘其創造力,保護學生的創作動機,其實任何動作都具有可舞性,不能磨滅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1.2.3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的差異化。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二者之間的起源和發展不同。中國古典舞是后輩舞蹈家們根據戲曲、武術、古代宮廷舞蹈、民族舞蹈元素,借鑒芭蕾的訓練體系后期提煉加工的一種舞蹈形式。而西方現代舞是在反對芭蕾舞基礎之上建立的全新舞蹈品類,追求自由,拒絕模仿的舞蹈形式。其二,二者之間的訓練方式各不相同,側重點也不同。中國古典舞具有特定的訓練體系和審美規范,大部分動作都像在遵循“劃圓”的規律里,表達方式比較含蓄、委婉、內斂,重心大部分向上挺拔。而西方現代舞則追求標新立異,以變為美,表達方式略顯外放,自由,重心向下以及地面動作較多。其三,音樂和服裝不同。中國古典舞的音樂一般采用中國民族樂器進行演奏,例如古箏、古琴、琵琶、竹笛等。表演舞蹈的服裝一般比較復古、飄逸,仙氣十足。西方現代舞的音樂則可以運用電子音樂、符合時代潮流的歌曲,或者即興伴奏的鼓聲甚至無音樂等。著裝比較隨意,如較寬松、簡潔的服飾,舞者一般在舞臺上赤腳或穿襪子。中國古典舞與西方現代舞二者之間的差異遠不止筆者列舉的這些,只是淺顯簡要的概括而已。我們應充分學習和借鑒兩個舞蹈種類之間的閃光點,并運用于具體創作。
2.中國古典舞和西方現代舞的結合
專業舞者都明白呼吸在中國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西方現代舞也強調呼吸的配合。我們可以在古典舞的練習中,結合西方現代舞的氣息訓練方式,學習西方現代舞中氣息的多種變換模式,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在大學舞蹈專業課程中,由于受中國古典舞把桿基礎訓練的影響,部分學生會出現上半身處于僵直狀態的現象,可通過西方現代舞中“收縮—放松”“倒地—爬起”的現代舞組合學習,從中得以改善,達到一種更加收放自如的狀態,做到真正的松弛有序。中國古典舞也可以適當融入西方現代舞即興創作的模式,開發舞者的思想和肢體語言,碰撞出更多的靈感火花,凸顯眼前一亮的效果,使中國古典舞更加多元和創新。然而,西方現代舞可以結合中國古典舞中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借鑒戲曲、武術、敦煌壁畫、宮廷舞蹈等加入中國舞蹈元素,使作品更加出其不意,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近年來,隨著電視舞蹈的興起,觀眾有機會了解到中國更多的經典作品。其中由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好舞蹈》專業舞蹈評論節目中,由金星老師編導、周麗君和張婭姝表演的雙人舞《尤物》,選自《白蛇傳》中青蛇與白蛇的劇情。西子湖畔,青蛇與白蛇初入人間,帶著迷茫與好奇的神態,扭動著搖擺的身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蛇的妖嬈姿態。小青與白素貞姐妹情深,游玩嬉戲、跳華爾茲。之后兩條蛇蛻變成人形,穿越到上海,享受了一次老上海帶來的燈紅酒綠的夜生活,也許是聞到了酒味,突然間又變回蛇的原形。《尤物》第一段出場便是中國古典舞的圓場步伐,演繹著白蛇青蛇你追我趕、嬉笑打鬧的畫面,到了第二段,音樂風格突變成夜上海時,動作注入更多西方現代舞的元素。這部舞蹈作品將中國古典舞與西方現代舞的動作融合在一起,使舞蹈更具生命力,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創新的體現。
3.結語
金星老師曾經說過,“將現代舞元素注入中國古典舞,是不小的挑戰”。的確如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多時候在創作舞蹈作品時,不應該生搬硬套,丟失傳統的根源。我們需要吸收各自所長,為我們所用。需要廣泛閱讀和學習舞蹈的歷史文化,不斷擴充知識面,加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既繼承傳統,又能創新發展。任何事物的發生都存在一定的規律和現實需求,中國古典舞和現代舞是兩種不同的舞蹈種類,既有差異也有類似之處,可以將中國古典舞與西方現代舞巧妙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而創造出更多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羅斌.舞蹈鑒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歐建平.外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沈元敏.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法(中專女班)[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張蕓瑄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通識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