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能力本位視角下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培養學生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職前教育重要一環。目前教學技術公共課存在教學模式陳舊、評價方式單一、學時有限及無法根據學科特點進行職業能力培養等問題。從能力本位視角,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進行教學模式改革,進而推動課程改革。
關鍵詞:教育技術公共課;能力本位;混合學習模式
0引言
現代教育技術是師范專業必修課,以培養學生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素養,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技能為目的。2004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明確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重要地位。師范生學科專業要求不一致,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要在有限課時內傳授教育技術相關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和方法,傳統講授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要求,改革勢在必行[1]。教育技術是教師崗位必備職業技能,從能力本位視角看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公共課改革,主要體現為教學模式改革,以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最大限度提高《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效率。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作為取代傳統師范教育的新方案。這種方案主張將對教師工作分析的結果具體化為教師必備的能力標準。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種綜合職業能力,它包括四個方面:與本職業相關的知識、態度、經驗(活動的領域)、反饋(評價、評估的領域)。四方面均達到才構成了一種“專項能力”,專項能力以一個學習模塊的形式表現出來。若干專項能力又構成了一項“綜合能力”,若干綜合能力又構成某種“職業能力”[2]。
1課程設置
從能力本位角度,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旨在培養教師職業崗位應具備的各項能力。《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將對教學人員制定的能力標準劃分為四大模塊:意識與形態、知識與能力、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規定了教師應具備教育技術基礎知識,并有參與校本研究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運用教學媒體和工具的能力及參加教學改革的能力[3]。目前現代教育技術課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①教學模式陳舊。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旨在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而課程教學本身卻還是以講授方法為主。②重在知識講授,弱化了能力培養。信息技術知識更新速度很快,應該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將新媒體合理應用于實際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能力。③公共課人數眾多,無法兼顧不同層次學生需求。④評價方式單一。課程評價還在以作業考查方式進行,加上公共課人數眾多,此種評價方式根本沒辦法客觀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因此,結合教師職業能力要求和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目前存在問題,應從能力本位角度,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課程模式改革,進而推動課程改革。2016年,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正式立項為學校第一批網絡在線課程。由教育技術專業教師組成教學團隊,經調研在校師范生,制定了課程實施方案:①教學內容模塊化;②教學模式從單一講授模式改為線上線下混合學習模式;③教學評價多元化。
1.1教學內容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交叉學科,包含教育學和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實踐性非常強。根據教師職業能力要求,從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兩方面制定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課程內容。知識目標主要分為以下模塊:教育技術概論,教學媒體與信息化教學環境,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獲取與加工,多媒體課件設計、制作、評價,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旨在培養學生教育技術理論知識和掌握信息技術工具教學運用的策略。同時強調從教學角度認識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及其價值所在,只有意識到教育技術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學設計、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中自覺使用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2014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劃分為“應用信息技術化課堂教學”和“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兩個層面。師范生不僅要掌握信息處理和加工的基本技能,還得會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模式。因此,技能目標主要分成以下模塊:文本素材處理、圖像素材處理、聲音素材處理、視頻素材處理、多媒體課件制作(PPT課件制作、手機課件制作、微課制作等)、微格實驗室實踐練習(包括電子白板的使用、試講等)。從信息檢索、加工、應用、實踐四個方面,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改變學習方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能力。
1.2教學模式
教育技術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因此教育技術自身課堂就得先發生改變。學校教育技術公共課共48學時,學時有限,但牽涉學科眾多,內容繁雜。根據這一情況,安排課堂集中學習16學時,網絡平臺學習32學時。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團隊錄制了相關視頻22個,學生需按照教學安排觀看視頻,并在規定時間內提交作業。作業中有一部分以任務方式,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課程中心有一個功能PBL(Problem-BasedLearning)問題式學習,也可以用作小組協作學習。協作式任務都會在PBL中,學生自建小組,共享資源和討論,共同完成任務。同時,根據學科專業的不同,準備了相應拓展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學習,完成相應作業要求。每一章節學習完成,都會根據學習內容進行在線測試。每周安排一個教育技術熱點話題,要求學生查看視頻或論文等資料,參與討論。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面對面接觸形成學習氛圍。因此不能單一的讓學生在網絡平臺學習,集中學習還是有一定的必要。課堂教學主要集中講授教育技術相關理論知識、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等;組織學生匯報作業內容,針對教育技術熱點問題發表言論。實踐課上,組織學生到微格教室,使用電子白板等工具輔助教學,嘗試教學實踐。線上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形成混合教學模式。既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需求,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通過網絡平臺突破學時限制,豐富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個性化學習[4]。
1.3教學評價
傳統課程評價以期末作業和閉卷測試為主,評價方式單一。實施混合教學模式后,課程中心記錄了學生所有學習過程,包含觀看視頻情況、按時提交作業情況、參與討論的情況、觀看拓展學習資料的情況、在線測試得分。PBL中,學生討論過程和完成任務的過程資料都會被保存,小組成員互相打分,教師總結打分。課程中心會根據所有記錄綜合統計,由教師設定權重,給出參考分數。混合學習模式的評價不再只是閉卷測試分數,它綜合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各類情況,是一個多元化、相對客觀的評價。
2結語
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5]。學校從能力本位的視角對教育技術公共課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利用課程中心平臺實行混合教學模式,從集中學習、網絡學習、實踐學習三個方面培養師范生教育技術基本理論與技術應用的能力,學習新理論、新技術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希望這批具有現代教育技術意識的師范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從根本上推動教育轉型,讓新媒體廣泛應用于教學不再是一個口號,改變教育范式,提高教學績效。
參考文獻:
[1]宋權華.基于能力本位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改革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10):19-24.
[2]劉芳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理論探討,2010(11):51-54.
[3]黃福濤.能力本位教育的歷史與比較研究—理念、制度與課程[J].中國高教研究,2012(1):31-36.
[4]劉倩.高師院校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5]周培.能力本位視角下高職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策略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3.
作者:李瓊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