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近現代工業遺產旅游開發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河南省近現代文物史跡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本文著重分析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的文物價值與旅游開發價值,并確立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指標,構建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體系,進而提出文化產業創意視角下的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開發策略。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工業遺產;河南省
引言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光輝燦爛,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河南近現代旅游資源具有知名度高、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等特點,近年來河南旅游業發展迅速,但長期以來業界囿于“重古代、輕近代”的怪圈,對河南近現代文物史跡旅游資源不夠重視。隨著紅色旅游的蓬勃發展,這種現象有所改觀,但革命史跡以外的近現代史跡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是豐厚的近現代工業遺產的旅游資源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歷經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國內外留存大量工業遺產,關于工業遺產的研究逐漸興起,許多國家與學者開始重視工業遺產的開發利用研究,相關組織的出現也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頒布《下塔吉爾憲章》,對工業遺產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工業遺產是指工業文明的遺存,它們具有歷史的、技術的、社會的、建筑的或科學的價值。這些遺存包括建筑、機械、車間、工廠、選礦和冶煉的礦場和礦區、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利用的場所,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宗教崇拜或教育設施等。”[1]我國關于工業遺產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2006年,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會上形成了《無錫建議》。2012年11月,在臺灣地區臺北市舉行了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第15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并發表了《臺北亞洲工業遺產宣言》,對于亞洲工業遺產提出具有針對性、適應性的保護原則。近幾年,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將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列入城市發展戰略。河南作為中原地區工業發展基地,工業遺產面廣量大,是中原地區工商業發展的典型代表,同時又具有重要歷史、社會、建筑美學等價值,將其與文化創意產業對接,必將使其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為河南文化強省戰略作出新的貢獻。
二、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資源概述與保護開發現狀
(一)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資源概述
清末民初時期,河南各地出現了一些中小工廠,主要有許昌三泰面粉廠、許昌泰記和合面粉廠、英福煤礦、道清鐵路、鞏義的孝義兵工廠、鄭州的豫豐紗廠和義馬的豫慶公司煤礦等[2]。1949年后,國家“一五”“二五”計劃重點建設中,河南省建立了以洛陽和鄭州為中心的工業基地,其中洛陽以重工業為主,鄭州以棉紡織工業為重,與此同時平頂山、焦作、開封也相繼興建了大批工業企業。“一五”期間,國家先后在鄭州投資興建了國棉一廠、三廠、四廠、五廠和六廠,以及在豫豐紗廠舊址上重建的國棉二廠,鄭州自此成為“全國六大紡織基地”之一[3]。另外,“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點項目有10項放在河南,其中7項都在洛陽。洛陽工業基地以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相繼興建了軸承廠、礦山機器制造廠、高速柴油機廠、耐火材料廠等一批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企業[4]。截至2020年12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共發布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共計164家,其中河南有4家[5]。
(二)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開發現狀
工業遺產作為城市文化的集體記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傳承著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是幾代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的歷史見證。目前,河南地區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問題面臨著城市開發轉型、舊城區升級改造、城市形象提升、建筑破壞嚴重、開發資金匱乏等諸多問題,導致河南省工業遺產數量迅速減少,保護狀況堪憂。第一,建筑破損嚴重。長期以來,工業遺產未得到政府、民眾的高度重視,以致部分建筑由衰敗至消亡。第二,開發模式單一。對于工業遺產缺乏有針對性的“把脈診斷”,工業遺產多為博物館式呈現,不能很好地挖掘和體現工業遺產特性與文脈[6]。第三,開發資金匱乏。政策指引乏力,開發資金渠道不暢,缺乏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投資、分配體系。第四,規劃思路凌亂。政府主導力度不夠,對于工業遺產所做規劃只是針對某一廠區,鮮有城市整體規劃指導。
三、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體系構建
基于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的保護現狀,為使工業遺產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開發,應制定適合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的價值評價體系,為科學、有序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工業遺產作為一個城市工業發展的時代標志和歷史見證,也是彰顯城市文化特色的物質依托,其價值主要取決于歷史遺產價與由此衍射出的旅游開發價值。遺產價值主要由歷史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審美價值、科學技術價值組成,而旅游開發價值主要由區位條件和環境因素構成。根據河南省近現代工業遺產的特點與價值,在調研的基礎上,邀請專家調整河南省價值評價系數表,對于表中的分項內容與分值進行重新分配,得到新的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旅游價值評價系統圖(見圖1)[7]。
四、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開發策略
(一)打破常規開發模式,探索多樣并存新方式
目前,河南省近現代工業遺產開發形式大多局限于博物館(藝術館)式、文化產業創意園式、文創地產式3種方式,對于其他開發類型鮮有實踐與探索。應在單一模式開發的基礎之上,采取多模式立體開發模式。對于工業遺產采用“整體保護”“保護更新”“保護再生”等開發方式,將廠房、車間、設備等工業遺產進行靜態展示。同時,應增加體驗模式,真實性保留完整生產流程,以視頻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和認同感。由于工業遺產在特定歷史年代中都是先進技術的代表,因此可利用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復原和再現,充分還原當時真實的生產勞動情景、工藝生產流程,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工業遺產的科學價值。工業遺產開發應在政府主導下,引入社會資金,綜合市場原則,科學診斷、分類評定,契合自身特色,選定彰顯核心文化價值的發展模式,營造以博物館、綠地公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為核心的城市景觀,形成以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立體開發新模式。對于舊廠區,可打造文化企業群落,引進以“文創+科創”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群,使其成為培育創意產業最具營養和活力的有機土壤和載體。要注重扶植畫室、創意餐飲、動漫設計、影視制作等產業,為舊廠區注入時代發展的新元素。工業遺產大多環境優美,生態系統良好,還可修復與重構舊廠區內綠化帶,形成后工業景觀公園。
(二)科學動態評估,建立多角度、立體化的保護機制
河南省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現狀大體可分為3類:第一類完全拆除,如鄭州市紡織機械廠;第二類規劃改造,如鄭州國棉三廠;第三類閑置廢棄,如鄭州市油脂廠。河南省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大體分為3個范疇: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優秀建筑、歷史文化街區。針對目前的保護狀況,河南應建立多角度的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梯度機制,分級別進行有序保護開發。第一類為絕對保護類型,具有高價值的文物類工業遺產,應保存好其原貌原狀;第二類為保護利用類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應采取保護原建筑,注入新功能的方式,“老瓶裝新酒”,進行功能性改造;第三類為利用改造類,具備一定的文物價值,當地存在同質同類遺產數量較多,可采取改造建筑結構、空間、功能,使其攜帶原有文化價值、歷史元素融入城市發展、改造之中。同時,政府也應對于河南省近現代工業遺產進行全面普查、評估、存檔、記錄,建立工業遺產數據信息動態監控系統[8]。
(三)設計、推廣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旅游主題和線路
長期以來,業界有關河南旅游線路始終圍繞輝煌燦爛的古文化進行設計,忽視極具價值的河南近現代工業遺產。2019年7月9日,中國工業旅游聯盟成立大會在上海舉行,“洛陽東方紅之旅”入選工業旅游特色線路。借此良機,河南省旅游主管部門可打造“中國工業歷史溯源之旅”“河南工業技藝之旅”“河南工業科普之旅”“河南工業酒文化之旅”“河南工業智能之旅”精品旅游線路,塑造“城市記憶”“重溫輝煌”“匠心智造”“擁抱未來”等工業遺產旅游品牌,同時成立工業遺產旅游協會,依據遺產特色,深度挖掘省內工業遺產資源,保留、活化工藝生產流程,利用河南古文化的虹吸效應,設計極具特色工業遺產旅游線路,使其與河南燦爛古文化旅游資源交相輝映。
(四)健全工業遺產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培養旅游專項人才
目前,我國已經逐漸認識到工業遺產的價值與重要性,并通過立法形式對工業遺產進行有效保護。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財政部印發的《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9],各地對于工業遺產保護立法工作也進行了有益探索。例如,北京、重慶、鞍山等地區先后頒布地方性工業遺產保護條例。但截至目前,河南省對于工業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也還未健全,導致普通居民工業遺產保護意識不足。因此,河南省政府應抓緊對現有工業遺產進行分類、分級保護,參照其他優秀城市的做法,逐步建立起有法可依、切實有效的法律體系,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工業遺產的氛圍。同時,應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聯合河南省大中專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定向培養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專業人才。圍繞工業遺產開發學術研究、宣傳策劃、導游講解、環境設計、博物館布展、文化創意等方面選拔頂尖領軍人物,創建大師工作室,對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起示范作用。還要有效開展校企合作,加強旅游專項人才隊伍建設,在文旅整合大背景下,培育一批適應新發展趨勢的專業人才,加快構建工業遺產保護單位用人與旅游專項人才就業對接的機制,為河南省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產業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朱琳琳 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外語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