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滲透,學校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物理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實驗課教學更是物理學科的基礎,且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充分分析,并且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當前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已經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于實驗教學,幫助學生提升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本文將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簡要論述。在此基礎上以“歐姆定律”為例,探究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小組合作;歐姆定律
初中物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中的實驗板塊涵蓋了較多的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歐姆定律”的抽象性較強,僅僅依靠一個人的操作是無法完成實驗過程的,而且耗時較長。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提升學生的實驗效率。學生在合作實驗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交流思路,而且降低了自己單人操作的難度,從而激發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自信。
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性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成員團結協作完成共同的目標,這樣的形式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所以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在實驗教學中將學生科學性的劃分小組,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實驗主題探究,從而保證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思考中,并且有效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
(一)合理分配合作學習小組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的分配直接影響到了合作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對其進行均衡分組,保證小組成員的人數與學習水平的相當,以此點燃每個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信心。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難度進行分層,再將學生以往的學習效果進行層次對應,之后使得每個小組中包含成績優秀的學生、成績一般的學生、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從而展開互幫互助型的小組合作。
(二)小組共同制定實驗計劃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初中物理教師需要打破以往的示范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制定實驗計劃。初中生在學習“歐姆定律”之前并沒有接觸太多實驗內容,所以教師可以借此契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得學生能夠在小組交流計劃想法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例如:在學生探究“歐姆定律”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問題串”,為小組實驗過程做出指導:歐姆定律研究的是哪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歐姆定律實驗中需要運用到哪些測量儀器?如何將電壓表和電流表、滑動變阻器接入到電路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分析,在分析問題結束之后,小組成員派出代表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進一步引導,該實驗要用到什么實驗方法?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會提出問題:“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系時,應該保持什么物理量不變?改變哪個物理量?”“在研究電流與電阻關系時,又應該保持什么物理量不變?改變哪個物理量?”教師對學生的問題及討論作出總結,以此逐步引導小組合作在實驗過程中具體如何保持一個量不變,改變另一個量的操作方法,最終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驗計劃。
(三)明確小組合作分工職責
小組成員確定了實驗計劃之后,可以對本組的成員分工作出安排,教師在學生分工的過程中也要進行巡回指導,避免學生在合作實驗時出現無目的操作與人員浪費現象。例如:在探究歐姆定律實驗過程中,有的成員負責畫出本小組的實驗電路圖;有的小組成員負責連接電路;有的成員負責控制電阻R不變,通過滑動變阻器改變電阻R兩端的電壓;有的成員負責改變電阻R的阻值,通過滑動變阻器來控制電阻R兩端的電壓不變;有的成員負責記錄實驗中得出的電流、電壓、電阻的數據;有的成員負責將數據整理成圖像等等。分工明確的小組合作會變得高效,學生也會在集體探究的氛圍中熱愛物理學習。
(四)進行小組實驗結果交流
在每個小組完成實驗操作之后,教師要求小組之間進行評估交流。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在班級中說出本組的實驗結論(I-R圖像、I-U圖像的數據關系)與收獲,大家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他人的優勢,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偠灾?,在核心素養理念引導的教學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初中物理教師應該根據實驗內容的復雜性將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以此降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難度,同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互相交流思路,并且形成互幫互助的模式,最終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于愛俠.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4):120+122.
[2]楊偉.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2):83+85.
作者:吳春芳 單位:張家港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