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嘗試與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分層教學模式是信息化條件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其提倡將學生分成多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從而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一、分層次制訂教學目標
教師開展分層教學活動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然后再根據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以此促進學生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調查分析,把握學生的物理學習情況,然后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注意,要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能力、基礎水平等進行綜合考慮,針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需求,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此目標下實現良好發展。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參照物”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就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的分層目標:對于C層次的學生,要求其理解、掌握基礎知識,并通過物理實驗明白參照物的應用,掌握參照物確定方法;對于B層次的學生,要求在理解、應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可以在物理實驗中結合實驗現象、實驗數據,提出相應的疑問,并得出結論;對于A層次的學生,要求其在掌握基礎知識及實驗探究的基礎上,科學地應用參照物理論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且能進行相應的課外拓展。
二、課外鞏固分層次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要堅持課內作業相同、課外作業分層次的原則,在布置課內作業時,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進行,其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即便是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C層次學生,也可以順利完成。而在設置課外作業時,為了讓學生在鞏固的基礎上可以得到拓展,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布置,一般可分成幾種情況:1.基礎提升題,這類作業主要是將教材中的難題細化成不同類型的小題,讓C層次的學生在課后完成。2.穩步提升題,這類習題主要是讓學生在完成教材課后習題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綜合題,讓B層次的學生完成。3.拓展提升題,主要是讓學生完成難度大、要求高的綜合性練習題,讓A層次的學生完成。以“蒸發現象”為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讓C層次的學生思考冰塊放在室外融化時,有多少個物理狀態的變化;讓B層次的學生思考衣服在什么情況下干得快,影響蒸發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讓A層次的學生根據蒸發的相關知識,寫一篇關于家庭節約用水的調查報告。
三、分層次開展知識輔導
知識輔導是學生課外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對學生的知識輔導活動變得更加靈活,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微信平臺等對學生進行線上輔導,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物理知識。教師還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分類輔導策略,從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如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在制作微課時,可結合其實際情況,重點講解基礎課程知識,并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復習,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在微課中以問題啟發為主,讓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在微課中要給予其更多的思維想象,為學生展示相應的物理現象,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探究,同時也可以為學生設置相應物理競賽題,讓其思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凸透鏡成像原理”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來理解這部分知識,對于C層次學生,教師要求可以根據教師講解,獨立進行實驗操作,從而理解凸透鏡成像原理;對于B層次學生,要求其可以根據教師講解,完成實驗操作,并將凸透鏡力矩改變時,凸透鏡成像變化情況準確地描述出來;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求其可以根據教材知識獨立進行實驗操作,并對實驗現象進行準確分析,正確處理實驗數據,從中歸納出物理現象,并利用凸透鏡成像原理對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解釋,如在什么時候光鏡成像最小、最大、不變。因此在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理解分層教學的內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劃分層次,讓學生可以在分層學習中得到良好發展,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學到知識,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誠杰.論合作探究學習的意義和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7(3).
[2]劉景世.合作探究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定位[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
作者:任家榮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民勤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