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傳承民間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科技的興起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丟掉了一些寶貴的民間民俗文化。古人的娛樂全靠上一代人傳承下來的故事、技術、雜耍等,而現代人的娛樂基本全靠一部手機,現在流行的是快餐式娛樂,娛樂內容也大多都是沒有營養的東西。該文就基于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展開討論。
關鍵詞:民間民俗;群眾文化;傳承文化;發展文化
在現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徜徉在科技的海洋。人們不再像以前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娛樂全靠看演員面對面表演,或者只有上集市上才能看到雜技表演者的表演。現在許多娛樂都可以通過一部小小的手機實現,人們的娛樂方式也變得多樣起來。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有些文化寶藏來不及登上時代的大船,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該文就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展開探究,呼吁大家保護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
1民間民俗文化不斷地發展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每個時期的文化發展水平,就體現了當時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說文化和經濟基本上是掛鉤的。一個時期的經濟水平如何,完全能夠從文化發展水平看得出來。比如,在和平年代,文化發展水平基本比較高,因為和平年代大家都吃飽穿暖,溫飽問題解決了,就會思考更高層次的問題了,那就是會想著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在戰亂的年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這個時候天天打仗,飯都吃不飽命隨時可能會沒有,誰有閑余時間去提高文化呢?由此可見,了解了前人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基本上就可以窺探過去古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把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下去。
1.1傳承民間民俗文化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共有的文化。有文化的產生就必須要有傳承,要不然這個文化就會失傳。而群眾就起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承作用。只有通過群眾的口耳相傳,代代流傳,有許多古時候的民間民俗文化才能夠被傳承下來,呈現在當代人的眼前。群眾文化大多都是大家共有的文化,而傳承民間民俗文化就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群眾文化的作用,但是傳承也有失誤的時候,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中,難免會出現誤差,但出現誤差的傳承依然能夠讓我們窺見當時年代的輝煌。
1.2傳承民間民俗文化是發展群眾文化的必經之路
中華上下五千年,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古人們不知道給我們積累了多少文化的精華,可是現代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快餐文化,對古人留下來的民間民俗逐漸遺忘。中國好好的傳統節日不去過,反而要去過外國的節日。還有多少人記得“小年”這個節日?大多數“00后”估計只知道外國的平安夜、圣誕節。而我們中國有許多像節日一樣的民間民俗文化漸漸被人遺忘。說起中國畫、工筆畫,又有多少人了解,大家現在所熟知的大概都是水粉畫、油畫之類的繪畫技巧吧。還有關于技藝方面的,有許多民間老藝人,因為找不到靜下心來學習技藝的弟子,而導致手藝失傳。大家也許看過“變臉”的雜技,只覺得好看精彩,又有誰知道這個技藝也快要失傳?還有用復雜手法制作出來的油紙傘,古樸又美麗,但是又有多少個人關注過它復雜的制作過程?現在民間民俗文化在漸漸沒落,要想發展群眾文化,就必須先傳承民間民俗文化,傳承民間民俗文化是發展群眾文化的必經之路。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的確很艱難,但是萬事開頭難,做好第一步之后接下來的就都容易了。而發展群眾文化的第一步其實就是開展娛樂文化活動。畢竟娛樂文化活動最接地氣,最容易將群眾聚集在一起。而且現在大家最感興趣的活動估計也是娛樂文化活動。可以先從老年人入手,可以以廣場舞或者打太極的活動將老年人聚集起來,然后慢慢將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思想漸漸滲透到老年人當中,老年人應該會更容易接受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思想,畢竟許多老年人也是從封建社會走過來的,對許多民間民俗文化可能會了解得更加全面。然后再由點到面,再慢慢向中年人、青年人以及兒童傳播民間民俗文化,發展群眾文化的思想。娛樂文化是最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讓彼此熟悉起來。所以開展娛樂文化是一個很好的打入群眾內部的切入點,是一個發展群眾文化的絕佳辦法。娛樂文化的開展能夠有效地將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思想滲透到群眾中去。
1.3在傳承中創新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動力
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群眾文化也不例外,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時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征,即民族性和民主性。因此,在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中,切不可將這兩大特征丟失,否則將不再具有文化意義。且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要不斷地對其進行創新,這樣才能使其快速地傳承下去,達到又好又快的效果。
1.3.1發展群眾文化中的繼承從字面上也不難理解,群眾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有著某種特定的聯系,群眾文化來源于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寓于群眾文化之中。因此,群眾文化還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傳承性。受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傳統的群眾文化的發展較為緩慢,或者說舉步不前,甚至可以說呈現出倒退趨勢。另一方面,群眾文化還有一個相對的特征就是獨立性,簡單理解為即使經濟體制瓦解甚至滅亡,群眾文化中優秀、突出的部分仍然可以被傳承下去。由于人們過度的依賴于電子科技產品的使用,導致民間民俗藝術文化嚴重缺失,久而久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就會變得很淡薄,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以及未來的每一代人,他們的生活中充斥著科技產品的味道,民俗文化的發展將更加困難。且我國文化發展的方式又過于單一,對兩者文化傳承的積極性不高,無法完全融入進去。再者我們在傳承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文化衍生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不能一味地淘汰,也要適當的做些借鑒。例如,在商周時期,人們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雖然現在這種文化已經不存在了,但也說明了我國的文化具有多樣性,我們應該保持理智的態度去看待這種問題,做出正確的審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3.2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創新文化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過程,是無數的積累、創新和揚棄的過程。因此,群眾文化的創新,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是內容的創新。內容是相對穩定的,也是容易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從組成元素中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是形式的更新。形式是復雜多樣的,同時是思想交流和表達的渠道,要求我們要學會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更新。而無論是從本質內容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要保證兩者的辯證統一性。
2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方式
2.1通過旅游業來發展民間民俗文化藝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娛樂項目的建設。不難發現,旅游業在近幾年的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人們工作之余必備的娛樂項目了。尤其對于城市居民來說,鄉鎮旅游是一項高度放松的活動,讓他們在身體得到享受的同時,精神上也得到很大滿足。筆者想絕大多數人喜歡旅游的原因無外乎是欣賞美景,而這恰好為民間民俗藝術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渠道,所以,民間民俗藝術文化相對濃厚的地方就更適合發展旅游業來傳播當地的文化了。但是,凡事都要掌握適度原則,過猶不及,雖然要發展商業化,但是也不能過于商業化。要在保證當地居民收入的基礎上,更加地注重文化的傳播,而不是商業的發展。
2.2適度整理、加工及規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于民間民俗藝術文化和群眾文化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看它相似的、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缺陷的一面。而對于兩者文化,我們不僅要了解其精髓所在,還要了解其缺陷所在,然后通過合理地挖掘、整理,將其發展傳承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民間民俗文化中優質的部分,要進一步整理和挖掘,而那些不太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則可以淘汰,推陳出新,將民間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民俗文化的發展。
2.3依靠民俗文化資源,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所謂民俗文化也就是蘊含著傳統的文化,是對過去精神和文明的一種別稱。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技飛快發展的時代,人們生活節奏飛快,如果想要將這些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首先要保證它能與時俱進,因此,我們需要在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對它進行創新,加入一些與時俱進的元素。不難發現,在近些年,我國的GDP總值上升得很快,也基本達到了小康水平,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改變都將民俗文化的發展推向低谷,使它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創新才能讓其繼續傳承下去。民俗文化既然作為一種文化而存在,其創新當然也不只是簡單的加入一些新元素就可以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其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將現代工藝和技術融入進去,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接軌,變成一種群眾文化,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隨后才能延綿不斷地被傳承下去。例如,我們可以將民間藝術品發展為工藝品、在鄉俗風情較濃重的地方開發旅游景區、將民間文化列入世界文化范圍內以及利用網絡來發展民俗文化等。雖然群眾文化是財富的源泉和保障,但民間民俗文明才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將民間民俗文化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才能將群眾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此來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3結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類的文化得到了提高和升華,且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因此人們對群眾文化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而我們作為有著文明之稱的中華兒女,更應當將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不斷地傳承下去,并不斷的對其進行改造和創新,將之發揚光大,以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未來我們還應更加努力,將我們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推向國際,讓全世界人民了解我國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提高我國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曉云.群眾文化重在人人參與共享[J].才智,2010(13):173.
[2]劉曉霞.淺論群眾文化管理工作的發展與創新[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7):186-187.
[3]陶思炎.論民俗藝術學的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75-77,124.
[4]陳景.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J].藝術科技,2019,32(4):120.
作者:侯麗娜 單位:偃師市人民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