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構建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文化產業的發展從來都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幾年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這體現了文化產業的活力,但相對于文化產業占GDP比重達25%的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文化產量總體水平仍很低,所以,在新常態下如何弘揚民族文化,彰顯民族文化的活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這值得思考。
1要在新常態下大力發展和弘揚民族文化
1.1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
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多角度地交融,全方位地契合,創造了無數光輝燦爛的文化財富,這就是我們不斷發展又不斷充實的傳統文化,其凝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情感特征和理想信念,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水平和獨特文化氣質。這些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因而,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尤其是在影視、歌曲、戲劇、小說等文藝作品的創作時,要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本土性,只有這樣,作品才會更深入人心、引起共鳴。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時,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表示,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瑞典文學院當天在一份新聞公報中說:“從歷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令人聯想的感觀世界。”由此可見,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很大程度是因為他作品中的本土性,這便是作品的沖擊力。而莫言的對手村上春樹筆下的渡邊、天吾、青豆可以是日本的,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國家的,他的作品很少出現例如富士山、和服、藝伎、櫻花等典型的日本元素,但莫言筆下的“爺爺”、“奶奶”、“姑姑”必然是生長在中國的,紅高粱、高密也是在其他國家無以存在的。也就是說,莫言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中國色彩,正是這一點打動了評委會評委們。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魯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有利于促進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對當代世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中國特有的文化和民族風情,不僅讓華夏子孫引起共鳴,也深深地打動著世界,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產業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1.2深入挖掘和保護民族文化
挖掘民族文化方面我們做得似乎還不夠。比如,中韓“端午申遺”之爭。作為端午節正宗的發源地,我們的落敗,很值得深思。而韓國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活動中注入了他們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并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同,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顯然有借鑒意義。又比如,2008年上映的有中國元素的《功夫熊貓》在我國票房十天破億,令人咋舌。除《功夫熊貓》外,《孫子兵法》、《楊家將》、《西游記》、《天仙配》等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也陸續變成好萊塢大片,這些傳統文化的瑰寶貼上洋標簽后,再“打進”中國市場,我們傳統文化的奶酪就這樣被人動了。據2015年3月20日光明日報報道,美國電影協會2015年3月的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內地第三年蟬聯全球第二大電影票倉。專家預測,未來全球票房增量的80%將來自中國[1]。201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了48億美元,同比增長34%,也成為至今為止北美之外唯一跨過40億美元票房大關的市場。我國電影票房持續、快速增長,未來潛力顯然不可小覷。然而,國產電影的綜合實力似乎仍難以與好萊塢電影抗衡,可見這方面的文化潛力還有待挖掘。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我們的文化資源,這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基礎。比如,中藥是中國的國粹,但在世界中藥市場,日本、韓國所占份額高達80%~90%,日本中藥制劑的生產原料75%從我國進口。目前全世界中成藥市場每年銷售額達到300多億美元,而在全球擁有絕對中藥材資源優勢的中國卻只占了5%的份額[2]。關于中藥的知識產權,有媒體曾載文分析認為,由于國內企業對一些名優中藥配方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致使這些配方被其他國家搶先申請專利,如日本210個漢方藥制劑的處方全部來自中國[3]。國內隨處可以購買到各種藥典、民間驗方書籍,這些中醫中藥文化的精華,無疑早為外國藥商無償提供了寶貴的配方。這些祖先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后人怎樣保護、繼承、發展好,這都值得思考。
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創新發展民族特色文化
正如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文化的發展也需要從外來優秀文化中汲取精華,并結合本民族實際,加以發展。近幾年來,媒體對海外文化加以引進、并融入本土元素創新發展取得成功的,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央視一檔很火的綜藝節目《夢想合唱團》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檔節目引進自英國的《合唱團之戰》。兩個版本的節目都兼顧公益性與娛樂性,但英國版本以明星為主導,中國版本更突出平民參與的特點,節目中展現普通人物故事以及這些故事體現的力量和精神,有對殘疾人的關愛,有對偏遠山區孩子們的關懷,展現了民間的美好感情,成為海外節目模式本土化的一個成功案例。又比如東方衛視制作的真人秀節目《中國達人秀》、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百變大咖秀》、《爸爸去哪兒》及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等熱播節目都是引進國外節目的模式進行創作的,這都體現了文化創作的博采眾長和本土化的創新,其中一些節目已成為吸金能力很強的節目。可見,要創新發展民族文化,就要站在時代的前列,立足于民族特色,把眼光投向國際,用世界的眼光來打造我們的文化產業。只有善于把繼承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超越。
3要精心打造能走得出去的文化精品品牌
文化精品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是一個時代的文明標識和藝術豐碑,體現的是時代特色,展示的是時代精神風貌,走向市場的時候,一定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過去十多年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一批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品牌已經形成并走了出去。如“龍獅”、“時空之旅”等體現“中華風韻”的品牌產品直接進入歐美、大洋洲及日本等文化市場。近年來,一批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外向型文化企業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企業走向世界舞臺。北京四達時代集團公司在非洲10個國家投資建立地面數字電視網絡。大連萬達集團并購美國AMC影院公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4]。廣西師大出版社和馬來西亞智慧城有限公司共同出版的《儒學四書精選漫畫》,短短半年在馬來西亞的發行量即達10萬冊[5]。中華文化熱潮在國際范圍內持續升溫,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向世界呈現了一個真實的中國。我國文化產業在海外市場似乎已經顯示出“遍地開花”的趨勢,但2012年年初文化部產業司網站數據顯示: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所占比重依次為43%、34%、10%和5%,而我國僅為4%[6]。韓國歌手樸載相(PSY),于2012年7月中旬通過網絡發行的歌曲《江南Style》,短短兩三個月即風靡全球。據資料稱,《江南Style》為樸載相帶來了至少500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7]。可見,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大有可為。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在合作重點中提出了“加強文化傳媒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運用新媒體工具,塑造和諧友好的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在合作機制中強調,“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圖書展。”這些要求和做法,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絕佳的機遇。
4要努力促進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目的,就是要讓科技為文化奏出美妙的樂章。比如常州中華恐龍園,形態逼真的3D恐龍在游客身邊奔跑、打斗———智能自動化技術和3D、4D技術的運用,讓這里成為恐龍體驗的“夢工廠”。只需拍一張數碼照片,游客就能在上海世博會陜西館里找到已發掘修復的兵馬俑中與自己最相像的臉譜———這一應用項目離不開高科技人臉識別系統。五年來,共有600多家企業集聚常州創意產業基地,產業園區向社會提供了近3萬個工作崗位,創意經濟提速增效,產值總量不斷增長,2014年產值突破了260億元,稅收達13億元[8]。可見,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創意與創新,而創意與創新讓文化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這方面,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已將觸角伸到文化產業領域,比如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62.44億港元投資獲得文化中國59.32%股份,由此成為文化中國的第一大股東。又以24億元入股光線傳媒,相信這樣的投資融資不但是文化產業與資本的聯姻,同時也會加深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作者:宋春來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