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著重于對“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發展對策,對于當前“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方向
一、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1)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的發展依托文化市場主體的健康發展,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按照面向市場、增強活力、提升內涵的原則,在當前已基本完成市場主體規范和建設。(2)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近年來,我國依靠重點大學科研項目、社科類項目等方式,著力拉動文化產業發展,力爭形成更新、更強、更有力的文化產業模式,文化產業在發揚傳統文化優質內容的基礎上,增加流行元素,贏得大眾的認可。(3)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各級政府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在資金和技術上都為文化創新提供支持,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建設,鼓勵文化創新,教育成效顯著,文化人才層出不窮,產業科技含量不斷提升。(4)文化產品消費進一步增加。在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方面,對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居民為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買單,也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消費的增加。(5)文化服務出口進一步擴大。隨著我國在國際中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一批識別度高、外向度好、國際性明顯的品牌初步形成,在國際舞臺上,中國文化品牌也越來越為大眾所熟悉,成為拉動文化服務出口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縮小文化產業貿易逆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大環境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其發展的方向也根據以下分析進行研究。
1.“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
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國家政府不僅在政策上對文化產業予以支持,在物質和資金方面也注入大力。對于國家重點社科類項目予以資金支持、對文體藝術、電影、音樂、舞蹈、攝影等領域引入社會資本和企業經營模式,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助力。居民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更加豐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產業的消費和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產業消費促使著其向更好、更強的方向發展,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大互動和體驗感,讓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展現出永恒的生命力和魅力。新媒體技術等發展迅速。在“互聯網+”時代,媒體技術的軟硬件設備正在發展,文化產品的加工形式更加多樣化和精細化,受眾的體驗感和參與度也更強,這有利于文化產品的保存、傳播、加工和制作。自媒體形式的蓬勃發展。互聯網和手機設備的普及為自媒體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博客、微博、微信……這些數不清的平臺就是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最好證明,從此間也誕生了許多的“網紅”,有人從中受益、有人從中牟利,不可否認,自媒體的發展是時代給予的新機遇。
2.“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挑戰
另一方面,我國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發展到現在,是有底蘊、有內涵的。但形式保守,有時不利于年輕人理解和接受,總結起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挑戰如下。文化產業優秀經營團隊不多。在當前我國經營文化產業的團隊中,懂文化管理的人才非常缺乏,缺乏宏觀的規劃和發展。懂得管理和經營文化產業的優秀團隊較少,缺少競爭力,對危機的抵抗能力弱,增加了行業的不確定性。文化產業版權保護意識薄弱。與其他國家成熟的版權市場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版權保護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文化體制改革尚未完全完成,損害了版權所有者的創作激情。文化產業發展投入不足。雖然目前各方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助力,但連續性支持較少,導致發展后勁不足,規模和實力難以迅速提升,加之部分文藝工作者采用“陰陽合同”等非法手段謀取利益,除了導致國家利益受損,也對兢兢業業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工作者造成傷害。
三、“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方向探索
一個國家文化傳播能力直接關系到全民文化共享水平和文化產業發展效益,科技的推動力和后勁是文化發展的核心,也是文化創造者的主要創新方向。
1.探索文化發展新生力量
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要依靠現已成熟的中堅力量,也要盡早發展和培養新生力量。在義務教育階段更全面、更科學地培養文化素養十分重要,在高等院校、研究所開展相關課題項目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對自主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工作者予以政策支持和產權保護,對擾亂文化產業市場秩序的予以監管和處罰,有利于保護和促進文化產業新勢力的成長和成熟。
2.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
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中,沒有人脫離其獨立存在,當前發展主要的核心就是利用科技信息化平臺,建立高速、高效、廣泛、互動、寓教于樂的文化內涵和形式,把不同領域、不同場景的文化信息相融合,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呈現更多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3.智能信息化的普及應用
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各種形式的自媒體蓬勃發展,但從目前手機網民數量7.24億人來看,仍有發展空間,同時,我國地域中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不統一的現象仍然存在,推動智能信息化等增值業務的普及需進一步加強,做到真正為民所用。
4.推動文化產業多態發展
“互聯網+”時代打破了文化產業與實際文化產品的差距,消除了生產者與受眾的距離。集合了文化產業軟件、硬件、創意、資源、資本等各種元素,文化產業周邊各種相關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合作機制,不斷外延發展和壯大,形成多方位、多形態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符合當今形勢的發展。
四、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和合理對策
根據前文分析的形勢等內容,對“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提出路徑及合理對策。
1.一個目標
一個目標:用嚴格的標準加科學的發展方式指引文化產業的發展,擴大文化產業規模,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2.三個轉變
(1)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充分運用信息化平臺,打造品牌強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把傳統國粹加入當前新時展元素,運用高科技、智能信息橋梁,向更深、更廣的舞臺延伸。(2)轉變文化產業管理理念。在注重文化產業內涵發展的同時,著力提升文化產業經濟管理和人才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科學管理模式。特別是注重吸引管理、金融、科研等領域的人才進入文化產業。重點是引進海外文化創意、研發、管理等高端人才,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后備力量。(3)轉變文化產業服務理念。傳統的文化產業服務理念比較模糊,界限不清,文化創作者往往將注意力放在文化產品本身的質量上而忽略了受眾在接收后的精神滿足。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關注成品的質量,還要體現文化產品在服務方面的人文價值,提高受眾的接受度和回購率,形成系列化的人文服務理念。
3.四個提高
(1)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創作效率。提高文化產業工作者的創作效率就要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為他們提供一個智能化的工作平臺,充分激發創造力,著力創新文化產業展現形式,豐富文化產品,利用更加便捷高效的傳輸和展現平臺。(2)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提高文化產業相關產品的質量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文化積累和人文素養,營造健康的文化氛圍。(3)提高文化產業工作者的工資待遇。文化產業的發展始終離不開人的參與,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直接影響到行業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因此提高文化工作從業者的待遇是一項重要舉措。文化工作者對文化傳播和研究的貢獻應有相應的待遇來體現。(4)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硬件水平。改善文化產業的硬件設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加快文化產業信息化、科技化研發和使用是重要舉措之一。將各個領域的先進技術,進行融合開發,應用到文化發展領域是可探索的發展路徑。
五、總結
本文著眼于“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分析當代文化產業的發展,結合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分析,重點研究和探索“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并深入分析文化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基于此,提出了新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和合理對策,對“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方向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家良.互聯網公益一個值得大力發展的新平臺.理論探索,2018(2).
2.馬士遠.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新向度.管理世界,2018(2).
3.解學芳,臧志彭.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空間分布與集群機理研究.東南學術,2018(2).
作者:鄭天一 叢昕 張文學 單位:山東省立醫院 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門診部 寧夏醫科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