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國文學教學與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現如今,大學生的成績已經不是衡量他們自身能力的主要標準了,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中人文素養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那些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高低直接關系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進而影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然而現實中我國只有少數大學開設了這門課程,這遠遠達不到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充分發揮外國文學的教育優勢。
關鍵詞:英美文學;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教學
通常情況下,以人為中心的理性思考能夠啟蒙人類的人文素養,以人為中心的理性思考源于外國的文學作品,以英美的文學作品為主。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課程中有外國文學教學課程,當然就少不了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下面文章中主要闡述了人文素養及其與英美文學教學的聯系,分析了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概念論述
1.1何謂“人文素養”
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都稱為“人文”,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在社會的文化大背景下,人自身由知識、能力、情感、觀念和意志等因素共同組成的個人內在品質。提高一個人的人文素質需要提高其人生境界、塑造崇高理想以及實現個人價值。一個人的人文素質可以表現其性格、氣質和修養,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價值觀、思考方式、處事行為。在人文素養的教學活動中,人文學科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尤其注重研究人本身價值體系的形成。所以在高等教育中,人文學科的教育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質的教育實質上是對人性的教育,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本質。
1.2英美文學教學與人文素養的關聯
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人文素養是通過人文文化表現出來的,而英美文學作品是人文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學生從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學習歷史知識,學會將人類的文明進行延續并將人類歷史推向更高的文明;在文學作品中學到的哲學知識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優秀文學作品中的宗教知識以及道德觀念都是積極向上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誠信做人,生活得更加高雅有情趣。優秀的英美文學所弘揚的價值核心都是真善美,可以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一方面可以學習作品中偉大人物的優秀品質,如責任感、奮斗精神、勇敢堅強的品質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學會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必要的掌控或者揣摩別人的情緒,學會承受困難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這都體現了英美文學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作用。此外,文學作品中蘊含著智慧、情感、經驗、原創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生命意識、對于學生思辨能力、審美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培養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2少數民族大學生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2.1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需求
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教育自身的功利性越來越嚴重,這使得教育的育人本性被逐漸邊緣化甚至被淡忘,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較低。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人文素質缺乏同樣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少數民族理工科大學的學生,對文史知識很少涉及。根據相關調查,有不少學生甚至不知道建國前的抗日戰爭。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文學藝術方面的知識也很缺乏,甚至有學生不知道聶耳的著名作品有什么,也不知道柴可夫斯基是哪國人,這樣的現狀是十分令人擔憂的。此外,因歷史上的民族遺留問題,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民族問題的看法還比較偏激。有調查顯示,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都抱有“本民族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這一看法。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圈子里也經常出現諸如“我們民族怎么樣,漢族怎么樣?”之類的討論,這固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自豪感的一種體現,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其民族認知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在地區發展及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失衡,甚至由此引發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
2.2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需要
英美文學課程是對西方語言學習的高級階段,主要目的是在學生的外國語言基礎上提高人文素養,學習西方優秀文學。但是在現實中,英美文學課程在教學中卻面臨了很大的困難。在本就被壓縮的極為有限的課程時間內,學生在上課時興趣了了,“上課前不預習,上課時沒興趣,下課后不復習”成了學習的常態。英美國家在文學教學中注重對近期研究成果的吸收和運用,并且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興趣,從而提高其本身的文學素養。
2.3對人文素養的討論已經引起了教學工作者的深刻思考
針對我國大學生人文素養普遍低下的現象,教育工作者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這一問題是一個長久積累的問題,我國的學生從中學階段就開始接受應試教育,這種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閱讀范圍,把學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在課業任務上,不能開拓其他領域的認知。到了高中階段,由于我國文理分科政策的影響,使得學習理科的高中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很少接觸到文史類知識,使得他們的大腦中出現一個大范圍的文史空白。到了大學階段,專業劃分十分細致,專業口徑窄導致學生人文知識薄弱,學生的知識結構不科學,出現失衡問題。很多學校多年來一直注重教學質量硬性指標的完成,忽視了對大學文化發展態勢的研究,在實際的學校建設過程中也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文化建設措施,沒有針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舉辦相關的知識講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沒有落到實處。目前我國大學生中,很多學生因為心理疾病問題而與其他同學難以相處甚至出現自虐自殺的現象,這說明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工作已經迫在眉睫。由于該問題的長久積累性以及我國教育體系的確存在問題,所以要抓緊時間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在教育改革中,要綜合考慮學生和老師、培養目標、教學規范、課程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2.4提升自己的審美眼光,陶冶情操
通過對世界文學的研究我們可以得知,世界文學歷史上的經典作品大都源自英美文學,比方說,一些大文學家莎士比亞、米爾頓、馬克•吐溫等都屬于英美文學的研究者。現在我國參與到文學閱讀中的人也越來越多,通過認真閱讀文學作品不僅能夠提升人們的審美觀念,還能積累一些審美經驗,學習英美文學還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文學的強大力量,在了解基本的文學知識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讓人們用心來感悟生活的美好,樂于生活,樂于學習。另外,一些好的文學作品存在較強的教育意義,人們在學習英美文學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還能夠讓自己更加睿智,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自然就能夠陶冶高尚的情操了。首先,英美文學作品中大都提到了一些具體的人物,并給予這些人物鮮明的形象,閱讀者就能夠從中學到堅強的人物性格以及鮮明的形象,為以后的人生帶來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比方說,富蘭克林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就有給年青一代的勸誡,我們可以從海明威的小說中學會冒險,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總能給人以啟迪,不論是在個人修養還是人格塑造以及意志力的鍛煉方面都能得到你想要的,其次,學習英美文學的人還能夠培養自己的同情心,讓自己的心胸更加寬廣,陶冶高尚的情操。
2.5培養少數民族的跨文化意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迅速發展的社會,懂得一門國家語言以及少數民族語言甚至懂得英語的人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了,目前,社會對掌握英語的人才要求越來越多元化,英美文學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學習目標。由于英美文學中包含了很多西方文學知識,因此少數民族在學習英美文學知識的過程中,就能夠變相的了解外國西方文化,在此基礎上熟悉掌握外國文學知識,并做到學以致用,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少數民族通過學習外國英美文學,可以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理解外國文化,分析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區別。現在,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跨文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當然如果是跨文化的英語人才就更好了。
3英美文學教學中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3.1英美文學課程設置的完善
現在,英美文學在高校芙語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但它在公共英語教學中長期被忽視。各高校正在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加強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卻忽略了對學生文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文學作為人文學科中重要的一個分支,在高等教育中應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文學素質作為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也應該在高等教育中體現出來。高等教育中除了開設公共選修課,如《英美文學賞析》,英美文學教學也應納人大學英語教學的體系中來。目前,我國高校內大學英語課時普遍較少,而且隨著課改的進行,大學英語的教學時數會相應減少。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目前有兩種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一是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挑選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有著深遠影響的英美作家,如莎士比亞、狄更斯、雪萊、馬克•吐溫等人的作品,進行講解、分析和討論,如開設《西方名著賞析》課程;也可專講某一文學專題,如《現實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圣經文學》、《女性主義文學》等;二是利用西方文化教學促進英美文學教學,開設一些文化類課程,如《西方文化導論》、《文藝復興史》等。
3.2英美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進
具體改進方法如下,我們建議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研討式的教學,在課堂上盡可能的進行專題探討。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大量閱讀理解任務后,針對某一個作家進行調查和研究工作,盡量拓展視野,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獨到的見解和進行相互之間的討論,盡量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文學教學課堂中來。學習英美文學,了解西方文化,實際上不僅僅要了解西方的文學藝術、文化習俗,更要了解西方的心靈史和思想史。我們知道,要深入理解并鑒賞英美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一些西方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達爾文的進化論,黑格爾辯證法,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識分層,以及薩特的存在主義等。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通過借鑒不同的文藝批評理論,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某個作家作品進行個案分析與研究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新的閱讀視角,培養一種新的思維模式,這也是文學教學的目的所在。
3.3對外國英美文學知識的本質目的的準確了解
現在的外國英美文化教學似乎變得更加商業化,沒有了當初的純粹性,現在的教學大多比較關注英語教學效率,忽視了英美文學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我們要向不斷提升少數民族的人文素養,就要從學習外國英美文學做起。詳細來講,學習外國英美文學的本質就是讓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廣大民眾了解英美文學,學習英美文化知識,進一步培養自身的審美意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此外,學習英美文學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在提升人們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更好地體會人文精神的本真。因此,在少數民族學習英美文學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習英美文學的本質和目的,盡量接受較為專業系統的學習,領悟外國文學的真諦,走進英美文學作品的世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4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英美文學課程建設,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質培育的目標,也是對學生進行文化啟迪的重要形式。本文在介紹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素養欠缺現狀的同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需要高校主動采取措施加強引導,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高度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高峰,張巖.論人文素質教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意義與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178-180.
[2]王守仁,張杰,朱剛.外語教學改革出路筆談:十二篇[J].中國大學教學,2007(4):69-70.
[3]李筱倩.以人文教育推動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J].教育與職業,2013(14):54-55.
作者:寧春慧 單位:包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