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對文化建設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大眾文化的商品化背離了文化藝術的本質。馬爾庫塞指出自由與超越是文化藝術的本質,“自從自由意識覺醒以來,真正的藝術品無不揭示了這種原型的內容,即否定非自由”。藝術品是人們自由自主的創造,體現著人們的主體性,而面對著不自由束縛著人們的一切因素時必然要否定和革新,超越現實不合適的存在。隨著文化工業的到來,文化成為一種工業模式,已不再是人們自由的創造,而是像工業產品一樣在市場上銷售強加給人們,被商品價值化。從而文化藝術與商業密切相連,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受到商品價值規律的控制。因此,文化藝術失去了自由與超越的本質。
1.2批判大眾文化對民眾的欺騙和控制。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通過娛樂活動進行公開的欺騙。這些文娛活動就像宗教界經常說教的,心理學的影片和婦女連載小說所喋喋不休地談論的,進行裝腔作勢的空談以便能夠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們的活動”。文化工業通過其產品的消費、文化傳播和娛樂活動等形式來滿足大眾物質精神的幸福感需求,但這只是暫時的滿足,人們為了需求更多的滿足不斷吸食文化工業所帶來的文化產品,人們最本質的需求“自由”受到文化工業的控制,人們內心是很空虛的,人們精神生活開始和現實生活相異化,這是一種看似合理而自由的不自由。文化工業的操縱彌漫了人們生活環境的方方面面,從時間空間上對大眾的思維精神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控制了大眾的文化意識形態。
1.3大眾文化的商品化異化了人的主體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看來,人在社會生活中自由自在的實踐活動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包括:自為的自律性、自覺的能動性、自由的超越性,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主體性建構了主體,所以主體性使人成為人。而“整個文化工業把人類塑造成能夠在每個產品中都可以進行不斷再生產的類型。”因為根據商品的市場規律,在文化工業的社會中,大眾文化通過現代化的傳媒強制的被商品生產的模式所束縛,把文化定義為商品推銷給大眾,人的社會活動收到文化工業產品的脅迫。法蘭克福學派現代的后繼者哈貝馬斯也認為藝術已經退化為可供宣傳的、商業性的大眾文化產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蠱惑沉迷于文化工業所營造的崇拜物質安于享樂的社會中,人的主體性受到消解,越來越受到大眾文化影響和控制,所以大眾文化制造的娛樂消遣品的商品化傾向使得整個大眾文化把人類塑造成能夠在每個產品中都可以進行不斷再生產的類型,最終使大眾文化的商品化特性具有壓抑人的主體意識的功能,人處于異化狀態。
2.1文化建設需要學眾文化批判理論。當前的中國社會處于文化建設快速發展的階段,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后工業社會思想的影響,不僅表現在電腦、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模式的廣泛應用,還表現為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傾向也在中國扎根發芽。憑著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通過單一低俗的文化產品的影響,確立了娛樂享受為主的價值理念,所以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嚴重阻礙著人們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進步追求。面對大眾文化后期的消極影響,法蘭克福學派積極的進行了研究和批判,所以中國需要學眾文化批判理論,但隨著時代變遷,文化意識形態和社會發展環境的不同,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某些觀點已經不符合中國的實際了。盡管法蘭克福學派否定和批判大眾文化,但能把大眾文化作為學習研究的對象納入自己的理論體系說明其具有開放的學術思維和嚴謹的研究精神,而面對大眾文化對我們文化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學術界對大眾文化的研究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少學者不理解大眾文化的危害,受到侵蝕或者不看大眾文化的產品單純的否定,更談不上對其研究,即忽略了事實的客觀研究,又缺乏開放的學術胸懷,如果繼續不重視研究大眾文化我國的文化發展建設就會受到西方社會文化的腐蝕。
2.2文化建設需要強化大眾文化的教育與教化功能。大眾文化也可以是一把雙刃劍,而法蘭克福學派所批判的大眾文化主要是其過于商品化,其產品主要用于娛樂和享受,宣傳腐朽的思想,異化了人的主體性,弱化了文化的教育價值。大眾文化在初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藝術生活,但其天生的劣根性也消解了人的主體性比如社會發展需要人們的藝術活動,理性思考等實踐,而現有文化工業的感性腐蝕著理性,使文化的教育與教化功能被錯誤引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受到了大眾文化的蒙蔽。因此,我國的文化建設需要對大眾文化的研究與批判,有利于強化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引導人們走出大眾文化商品化的陰霾,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能夠成為教育民眾、鼓舞民眾的精神動力源泉。
2.3文化建設要避免商品化現象,樹立人的主體地位。我國處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道路上,我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與經濟一樣呈上升化趨勢,大眾文化的產品通過報紙、電視、網絡廣告等傳媒方式潛移默化地推銷給大眾,正是在不斷地被動享受這些產品中,才異化了大眾文化需求,人們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卻被強加了生產出來的欲望。因此,我國大眾文化的建設要從根本上以人為本,聽取大眾的精神訴求,提高文化深度和厚度,發揮人們的主體作用,創造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產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變大眾文化引導人們的需求為人們創造屬于大眾的文化,使人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三、總結
現在大眾文化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因此,我國的文化建設要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眾文化。
作者:劉政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