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一、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共青團組織對校園文化的領導力
共青團組織要更好地組織青年、凝聚青年、引導青年、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就必須要先切實解決好自身的建設問題。
(一)優化團干部隊伍,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人才力量
共青團組織要探索團干部選拔管理新機制,把德才兼備、群眾基礎好的青年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努力提高團干部素養,不斷拓展視野,大力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要努力建設一支黨政放心、青年滿意的高素質、復合型的團干部隊伍,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力量支持。
(二)協調各層級團組織關系,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目前處于中間層級的院(系)分團委同時受到院(系)黨政和校團委的雙重指揮,承擔了大量的團學工作,由于受到“多頭領導”,所以常常使得這一層級的團學工作疲于應付、無所適從。因此,要協調好各級團組織之間的關系,有效整合資源、合理分配權力,調動最基層團組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形成團結奮進的工作局面,才能有效保證共青團組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職能的發揮。
二、創新工作品牌,推進校園文化活動多元化和精品化
大學時期是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共青團組織應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開展一系列積極向上、精彩紛呈的校園活動,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和高雅性,提升校園文化,使青年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精心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是青年學生參加集體活動和展示才能的舞臺,無論是表演、聯誼還是比賽等多種活動形式,都能使青年學生技能得到鍛煉、才能得到施展,并能愉悅身心、陶冶情操。青年學生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他們積極、熱情,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并具有實踐精神和進取精神,是校園文化最廣泛、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因此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指導學生會和學生社團開展活動,引導和組織更多的學生加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使他們在建設校園文化的實踐中進行自我錘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二)樹立品牌意識,提升校園文化
充分發揮各級團組織的作用,整合資源,實行“重大項目責任制、重點項目承辦制、微型項目申報制”,集中精力打造一批融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藝術性于一體的校園品牌活動,提升校園文化。加強人文藝術類文化建設,一方面通過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對大學生進行藝術普及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引進社會演藝團體品味高、藝術性強的藝術成品,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使大學生在觀賞和體驗中提高藝術鑒賞力和辨別力,使得校園文化活動在引導青年學生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積極組織社會實踐,不斷延伸
校園文化2009年5月2日,總書記在中國農業大學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廣大青年學生要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鼓勵青年學生深入基層一線了解國情、增長本領,自覺到基層一線去發揮才干,經受鍛煉,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切實走好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這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高度重視。因此,共青團組織應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探索社會實踐常態化工作路徑,拓寬工作領域,不斷延伸校園文化,提升青年學生綜合素質,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一)拓寬社會實踐工作領域
共青團組織要充分利用暑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并加強日常性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加強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推進社會實踐工作的平臺建設,發揮實踐育人的強大功能。精心組織社會實踐、社會觀察和社會體驗活動,不斷拓展社會實踐的主題、內容和形式,可進一步增強社會實踐的育人實效。
(三)結合人才培養,深入推進志愿服務工作
號召廣大青年學生到艱苦的地方去從事包括志愿者服務在內的社會實踐,去吃苦,去鍛煉;不斷加強與當地服務機構、社區的溝通與聯系,建設服務基地,推進志愿服務“品牌化、陣地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建設,營造“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的氛圍,讓大學生在奉獻中展示才華,提升自我價值,銘感社會責任。
四、小結
總之,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共青團組織要從實際出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共青團的各項工作中去,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通過開展校園一系列品牌活動,在高職院校文化品牌建設中發揮生力軍作用,為學生的成才創造良好的環境。
作者:夏心怡 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二)
一、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的表現
1.1高校黨建為校園文化確定目標、豐富內涵、增添活力
1.1.1校園文化的主要目標依靠高校黨建文化為之確立
校園文化是學生獲得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其建設的方向、目標都是在高校黨建工作的指導下完成的,即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積極健康的校園育人氛圍需要在黨建的主導下才能營造,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正確的三觀教育同樣也需要通過黨建的培養與熏陶。
1.1.2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依靠高校黨建文化為之豐富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中,在高校黨建工作的指導下,校園文化的建設內涵必然也要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黨建文化是在黨的建設中培育形成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行為規范等精神財富的總和,通過提升黨建文化的滲透力,將黨建寓于高校文化建設之中,不斷豐富高校文化的內涵。
1.1.3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力依靠高校黨建工作為之助力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身上肩負著國家責任與時代使命。因此具有高校活力與靈魂的校園文化建設在內容上必然要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承擔傳播新思想與新知識的重要任務。近年來黨組織開展的三講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創先爭優、中國夢等系列活動,既是黨建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必修課,二者的有機結合,既增強了黨員的黨性,又豐富了校園文化的活動,增添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力。
1.2高校黨建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并為之塑造靈魂
在紛繁復雜的思想交織中,高校黨建引導大學生黨員辨別是非、分清主次,對政治敏感事件要冷靜觀察、積極反思,提高政治敏銳度和辨別能力,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必須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強調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面對不良文化思潮的入襲,要堅決抵制,以保證校園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不受污染。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必須在高校黨建的引領下確立,加強學生黨員的黨性鍛煉。同時在良好的輿論氛圍、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中,傳播正能量,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的途徑
2.1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高校黨建要為其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
為建成健康、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高校黨建真正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為其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堅持中華民族復興的國家夢與自強不息的個人夢相結合。同時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舉辦專題講座、辯論會及實踐性活動,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點;要利用宣傳陣地,校園廣播、校報等媒體宣善抑惡,營造健康的輿論文化氛圍。
2.2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高校黨建要為其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制度是為了達到無意識境界而采取的一種有意識手段,校園制度文化是高校規范有序運行的保障。因此,在黨建工作的主導下,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應以黨的大政方針、科學理論為前提,結合校園建設的實際情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各項規章制度的修訂與完善,保證師生員工有規可循,有章可依,從而使校園文化建設向更高層次發展。
2.3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高校黨建要為其提供合理的建設理念
校園規劃布局、建筑裝潢風格、辦學硬件設備、環境衛生等作為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層面均有較強的直觀性、可視性,可以烘托渲染校園精神文化氛圍。因此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在高校黨建工作的主導下,遵循合理的建設理念,既要緊跟時代主旋律、增強時代感,又要符合師生的情感與審美觀,同時還必須遵循節儉的原則,使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與教書育人相結合。
2.4在校園課余文化建設中,高校黨建要發揮領路人的作用
校園課余文化既體現教育、求知的功能,又不乏趣味、休閑的意境,寓教于樂,有利于學生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拓寬視野、增強團隊精神。但同時課余文化要注意預防不良的文化活動入侵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影響學生健康成才。因此,校園課余文化建設必須在黨委的主導下,發揮領路人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會、學生黨支部、各社團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黨員的模范表率作用,有步驟地開展集思想性、娛樂性、實踐性于一體的課余文化活動,拓寬學生實踐領域,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作者:王景妍 杜媛媛 單位:衡水學院法政學院
(三)
一、體育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1.體育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體育教育是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是培養德智體美勞新型社會主義人才的重要方面,它不僅僅是指日常開設的體育課,還包括課間操、校園體育賽事、體育節等,可以說,一個學校的體育教育教育水平決定著這個學校的整體風貌。
2.體育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源泉所在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是校園各項活動的根基。如果學生沒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由學生創造的校園文化便是癡人說夢。因此,通過體育教育培養學生強健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校園文化萌芽和壯大的源泉所在。
3.體育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便利途徑
體育活動倡導的拼搏和競爭,可以提升學生的整體風貌,提高大家的審美水平,而由此帶動的班級、年級的配合活動,更是可以帶動校園組織紀律性的提高,促進相關文藝宣傳的開展,培養大家的集體榮譽感,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4.體育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示范品牌
學校以學生為根本,學生以身體為根本。學校時常倡導的學生健康,可以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增強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體育是學校的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看到一個學校的風貌和文化。
二、體育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體育教育是一門具有交叉線和思想活躍性的特殊學科,它必須通過學生的身體實踐來實現,而這個過程又不自覺的為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了活躍的分為,對校園文化建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1.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多樣性
學生是充滿活力與朝氣的,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憧憬和幻想,適時、適當的體育活動,因其豐富的形式、趣味性和競爭性,滿足了學生的獵奇心理,豐富了校園文化,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多樣性。
2.促進了校園文化與社會的結合
校園文化不僅應該是豐富的、多元的,也應該是開放的、實用的。而體育活動首先可以采用與社會結合的方式開展,拓展與社會的交集;同時體育活動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的融入社會,增強校園文化的開放性和社會性。
3.促進校園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教育改革是大勢所趨,而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目標,培養學生奮發向上、大膽創新的訴求也正是體育教育的內涵所在。體育教育彰顯著競爭、進取與創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可以挖掘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幫助學生獲取更加全面的社會信息和實踐經驗,拓寬學生視野,是校園文化能夠更好的延續和傳承。
作者:楊宇辰 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