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德州市鄉村文化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本文首先分析了德州市鄉村文化建設已經取得的成就,然后指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在前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優化對策。
[關鍵詞]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振興
1德州市鄉村文化建設的成就
1.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投入巨資支持鄉村文化建設,在700個貧困村建設文化活動室,在134個鄉鎮建設綜合文化站,共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899個,均達省級標準;建成農家書屋3000多個,儒學講堂2000多所,年財政投入五百余萬元。
1.2文化下鄉、文化惠民工程
多年以來持續開展文化下鄉和文化惠民工作,2018年共計放映農村電影七萬多場次,文藝演出九百余場,建設“德州百姓大舞臺”特色文藝品牌,創建了“三八全國女子詩會”等一批讀書項目,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1.3積極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
開展鄉村文化遺產普查,設立“鄉村記憶”文化遺產名單,首批遺產名單共有三個傳統村落、四個民居和一個鄉村博物館入選。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成五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四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招募鄉村文化志愿者,組織莊戶劇團、合唱和廣場舞等培訓班,積極引導鄉民參與文化建設活動。
2德州市鄉村文化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
2.1基層思想認識不到位,資金投入力量不足
基層對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單純依靠上級政府撥款,開展文化建設工作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不高,人員配套滯后。
2.2鄉村文化建設主體不明確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不明確,政府一頭熱,村民的意愿得不到有效體現,甚至違背村民意愿,造成村民的抵觸。鄉村文化建設僅僅依靠政府的單方面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也是本末倒置的。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關鍵要依靠廣大鄉村、廣大人民群眾。
2.3鄉村文化建設特色不突出
目前,德州市的鄉村文化建設停留在保基本層面,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全市數千個村鎮不能都建設一模一樣的圖書館、文化服務中心(廣場),例如日本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就曾提出“一村一品”建設思路,瑞士曾提出“建設自然生態村落”,目前德州市各縣區、村、鎮迫切需要依托自身文化根基,實施文化特色建設。
2.4鄉村文化建設人才缺乏,文化產業發展處于低端水平
現有建設人才隊伍中,專業人才少,業務能手少,總體建設水平不高。特別是保護傳統文化和歷史遺存的人才奇缺,基層更是出現一些傳統民間技藝、歷史文化無人可繼的情況。同時,文化產業發展處于低端水平,人才匱乏限制了產業的升級和提效,使得德州缺少規模化的文化項目、產業,又進一步導致難以留住相關人才,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3德州市鄉村文化建設優化策略
3.1提高思想認識,突出基層干部群眾的建設主體地位
(1)廣泛開展各類宣傳活動,使振興鄉村文化的政策深入貫徹到基層中去,讓廣大基層干部和村民充分認識到進行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活動,鼓勵基層群眾積極參與。(2)政策性支持基層搞文化建設,讓基層干部和群眾能夠有獲得感,完善基層領導評價機制,打破注重經濟效益的局面,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評價體系,改變結果式、形式化的評價方法,提高過程性評價的比重,充分調動基層干部進行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3)建立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如建立村長信箱、通過微信平臺開展村民問卷調查、深入走訪基層等,通過基層干部充分了解群眾意見,并建立意見上達體系,使村民的真實需求得到充分的尊重,避免出現盲目建設和基層需求錯位等情況。(4)積極招才引才,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
3.2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的價值,重新構建鄉村文化價值觀
3.2.1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的主體價值
以農耕為物質基礎發展起來的鄉村文化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而不是城市文化或者外來文化。雖然2018年我國城鎮化率已接近六成,但城市文化并未成熟,雜糅著外來文化和庸俗價值觀,鄉村文化才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一座座村莊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風土人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村落文化,底蘊深厚而歷久彌新。鄉村文化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更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生機。比如我國勞動人民最早種植水稻、豆類等,崇尚精耕細作,開創了獨特的歷法和二十四節氣,用于指導農事和生產,更是演化出許許多多民俗禮儀和傳統節日,對后世影響深遠。又如我國最早開始人工養蠶,制造了璀璨的絲綢,開創了絲綢之路,影響了全世界的紡織技術和審美意識。鄉村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數千年來屢屢遭受外族入侵、戰爭洗禮和政治動蕩,隨著中華兒女一起遭受磨難,仿佛一簇燭火閃爍不定卻能夠始終不滅,等待著一次次的機遇煥發生機。而今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之時,正是我們的鄉村文化又一次煥發生命力和創造力之機。
3.2.2充分挖掘鄉村文化中的傳統美德
鄉村文化中的傳統道德觀,數千年來潛移默化地維護著社會穩定和家庭和諧,直到今天仍然能夠解決現代人的很多精神困境。比如古代鄉賢倡導的吃苦耐勞、勤儉持家,雖然身體勞累但是精神富足,這種精神追求正可以解決現代年輕人貪圖享樂、過度消費而精神空虛之困;又如鄉村文化中提倡的親親睦鄰、與人為善、扶危濟困等鄰里觀,恰恰反映出如今城市里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自私自利、人情冷漠等現象背后的道德缺失;再比如鄉村文化的宗族觀念,突出對家族利益的重視,這講的是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智慧取舍,倡導長幼有序、敬老愛幼,這講的是如何處理父子、爺孫之間的關系,倡導夫婦有別、相敬如賓,這講的是如何處理夫妻之間的關系。這些傳統道德觀恰恰能夠解答現代人對婚姻、家庭的種種困惑。
3.2.3充分彰顯鄉村文化的自然歸屬特性
鄉村文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文化,它所代表的具體物像對很多人而言是兒時的記憶、淡淡的鄉愁,是精神疲憊之后最想回歸的家園,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山水田園”。國人與土地、村莊天然的親近感,是因為我們的祖先來自這片黃土地,我們的血液里流淌著故土的記憶,回歸鄉土能夠帶給我們的心靈強烈的自然歸屬感和母親般的溫暖。鄉村文化中最濃墨重彩的當屬我國的傳統節日習俗和禮儀,比如每逢春節,每一位游子都心心念念的就是回歸家鄉,守歲、祭祖、迎新。這些傳統節日不僅僅意味著團聚,更深層的是帶給每個人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帶給每個中國人最深層的幸福感,這也是鄉村文化能夠帶給中華兒女的巨大的精神價值。
3.3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廣泛開展鄉村文化特色建設
3.3.1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突出自身特色
德州歷史悠久,孕育出了智圣東方朔、大書法家顏真卿、大儒董仲舒、才子禰衡、術士管輅、大將竇建德、詩人孟郊、詞人李之儀、書畫名家邢侗、勞動模范時傳祥等眾多歷史名人,這些歷史名人給德州留下了巨大文化遺產,是德州各地進行鄉村文化建設的無價之寶,更是文化建設的特色所在。
3.3.2繼承紅色文化基因,開創革命文化特色建設
德州解放的歷史脈絡清晰,有無數的革命人留下了他們的革命事跡和輝煌足跡,這些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斗爭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人,也給德州留下了巨大的紅色文化遺產。各村、鎮在當今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針對這些紅色文化開展深入的挖掘和建設,并以此作為精神指引。
3.3.3依托自然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德州地理位置優越,聞名中外的大運河穿城而過,盛產金絲小棗、黑皮大西瓜和德州黑驢,卓越的黑陶手工藝歷史傳承千年,還有眾多的民間手工藝和民間藝術。這些不僅能夠為德州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更是鄉村文化建設工作開展的有力抓手,以此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突出品牌化運營,可以有效地拉動德州的文化競爭力,使鄉村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李文鈺,周小花.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踐探索——以江西省贛州市為例[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9(03).
作者:李海頻 單位:山東華宇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