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高校的第四職能受到廣泛認可。優秀的傳統文化、高校特色文化,時代精神創新文化是高校社團文化傳承創新的主要內容。然而作為高校第四職能的承擔者,高校社團在社團文化建設上面臨著盲目性、從眾性、形式化的問題。本文基于高校學生社團的活動現狀,對第四職能實踐中高校學生社團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最終提出具體實踐要求:明確社團建設目標、打造社團文化個性和提升文化創新能力的社團建設是提高社團第四職能水平的關鍵。
關鍵詞:第四職能;文化傳承創新;學生社團建設;文化傳播
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是高等院校最初的兩大基本職能,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在原有的職能基礎上拓展了服務社會新職能。黨的十八大后,文化傳承與創新成為高等院校職能建設的最新要求,高校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成為高校第四職能。高校的學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參與者,除了課堂的文化知識學習,作為“第二課堂”的高校學生社團,在對大學生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上有著同樣的擔當。一個良性的校園社會文化環境,會促進身處其中的學生對優秀文化的習得,并在社團的文化實踐中傳承與創新。高校學生社團的建設與發展,對高校第四職能的發揮有著至關重要的基石作用。
一、第四職能下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新要求
1.第四職能對高校學生社團的新要求
首先,學生社團是文化傳承創新的交流平臺。在校學生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導向,通過報名和面試最終進入自己心儀的社團,并在社團中以自身擅長分工協作。學生社團的文化實踐活動讓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專業的成員在同一時間與空間中策劃、準備、實施活動為不同文化交流創造了平臺。不同文化的交流,學生活動得以以鮮活的形式和內容展現。其次,學生社團是文化傳承創新實踐的主陣地。學生社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社團的存在與發展依靠連續的社團活動維系。社團活動的本質是將社團成員的意識通過活動轉化為實踐的展現。高校范圍內,學生的第一課堂是自身專業課程的文化習得,而剩余的更多時間通過自身參與社團,進行文化實踐。最后,學生社團是文化傳承創新的載體。高校社團的興起與繁榮,開辟了大學生文化傳承創新的新領域和新載體,實現高校社團文化與大學生文化實踐的有機融合,是提高大學生文化傳承創新實效性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1高校社團文化的蓬勃發展是改革開放,尤其是二十世紀90年代初以來當代中國高校的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與之相對應,對高校社團的感性描述、理性分析和價值評價成為目前討論的熱點之一。高校社團的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已受到廣泛的認可和接受。
2.高校社團文化建設的內容
高校社團作為高校的組成部分在第四職能的實踐中有自身的特點,高校社團是由在校大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自治組織,社團文化功能兼具學校層面的文化傳承內容布局和具體到個人的文化個性塑造任務。首先,高校學生社團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不僅有優秀的哲學思想,更有支持民族發展的如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僅有優美感人的古典詩詞更有戲曲、書法等各類表現形式。高校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場所,學生作為青年人是民族的未來,習得優秀傳統文化則是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而學生社團是在校學生文化實踐的主陣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成為學生社團的文化傳承的宏觀內容。其次,高校學生社團要繼承高校特色文化。目前,我國已有綜合性高校,行業專業性高校等2000余所,每一個高校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文化。學校特色文化原發于學校的發展歷程中,高等教育伴隨著民族意識覺醒而誕生,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中流砥柱。不論是歷史悠久的高校從創建以來的學校歷史精神傳承,還是建國后新組建的專業性院校所培育的學校專業文化,各院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在對學生的培養與教育中將學校優秀的特色文化傳承。如北京大學繼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弘揚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學術精神,體現了百余年來北大人立學、辦學、求學、治學的價值追求;而在林業類高校中,以梁希“讓赤地變青山,讓黃河流碧水”的思想成為林業高校特色文化,鼓勵一代又一代林人的堅守與奮發。最后,高校學生社團要弘揚優秀的新興文化。這種文化內容里,一是學生社團自身的團建文化創新。不同的學生社團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團建文化。文化在習得與傳播過程中往往是保持著原有狀態,而學生社團的實踐活動需要多種文化的支持,在實踐中多種文化被創新性的融合在了一起,往往展現出符合時展的新形式。比如,某社團將其林業高校的生態特色文化與中國古代詩詞相結合,用詩詞大賽的形式創新出了中國生態詩詞大賽活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團實踐正是在這樣的多元文化的有機結合中不斷將傳統文化創新。二是大眾傳媒所創造的文化新潮。文化傳播方式創新是學生社團文化創新的最新成果。現階段的高校社團的文化實踐,對傳統的高校文化傳播方式有著顯著的創新。
二、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原因
1.社團文化內容認知的盲目性
學生社團活動如何選擇優秀文化作為指導,實踐社團活動一直被廣泛討論。高校學生社團的文化建設中,任職于社團的在校學生對文化的判斷帶有盲目性,受不良的網絡文化影響,社團的活動策劃者對于活動所宣傳的文化信息,無法做出正確判斷,甚至為了一味求新求異,將錯誤的腐朽文化引入校園活動,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響,卻對此不以為意,這是社團對文化判斷具有盲目性的典型表現。
2.社團文化活動實踐的從眾性
從眾性首先體現在文化建設實踐內容的重復。社團活動是高校社團文化的動態表現與具體表現,是社團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影響力的部分,是社團的生命力2。社團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優質文化內容支撐的社團活動,而文化實踐內容的重復導致了文化創新動力不足,社團活動參與度與效果不佳,阻礙了社團職能的發揮。這種內容重復集中體現為主題重復和活動內容的復制。3.社團文化內容產出的形式性前文所述,多元文化結合是學生社團文化創新的主要內容。在不同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學生社團創新了大量新穎且有內涵的文化活動。但在這類文化實踐中,存在一種低效的機械式文化結合。區別于有機文化結合方式,這類文化結合是不去考慮文化之間的聯系和活動的背景,將兩種不同文化生拼硬湊,產生了沒有中心思想和實質意義的文化成果,是一種低效或是無效的“文化創新”。另一種低效的文化創新是形式性的文化創新,這種低效性的文化創新是社團忽視文化內容片面追求形式創新的文化實踐活動的結果。
三、提升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能力的路徑
1.明確學生社團建設目標
大學文化是大學本身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根本,如果缺失了它,也就無所謂大學3。文化自覺是在文化上的覺醒,它的前提就是自覺認識到文化建設在自身發展中的作用。學生社團對文化建設重要作用的深刻認識不僅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自身建設的競爭力。基于第四職能的要求,高校社團建設需要加強文化建設,對學生社團進行積極的文化引導,在實踐中提高文化判斷能力,正確選擇優秀文化,拒絕不良文化的影響與傳播。并讓學生社團認識到自己的建設目標,樹立擔當意識,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社團更好地踐行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
2.打造學生社團文化個性
學生社團文化個性的培養需要健全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弘揚特色文化的保障。上文所述,學生社團活動過程中的問題,往往缺乏管理與調整的機制。高校社團活動的管理具有自發性,多數學校只有學期末的社團考核與審查,而缺少常態化的預防和引導機制。健全學生社團的管理機制,有利于對學生社團的文化活動做前期的引導,對文化主題的選擇進行預先審查與糾正;有利于學生社團文化活動中期的運轉,淘汰形式化的跟風活動,有效減少資源浪費;有利于學生社團文化活動后期的成果產出,打造社團文化個性,鼓勵優秀文化實踐的傳播與創新。
3.推動學生社團文化創新
面對學生社團文化產出的形式性,如何破除機械式的文化結合和形式主義的文化活動是核心工作。首先,提高學生社團對時代精神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是基礎性工作。學生社團的文化創新模式,要牢牢把握時代精神與最新的文化發展方向,從目標出發上提升文化創新水平與質量。其次,形式創新的同時注重活動文化內涵的塑造。一個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動,一定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支持,并在活動的推動中將優秀文化傳播。比如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不但將中國古代詩詞的文化內涵用獨特的方式展現,更推動了全民學習的“詩詞熱”。最后,緊跟時展潮流,在技術與發展的支撐下,提升文化創新的效果。綜上所述,學生社團在第四能的要求下,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建設水平。提升高校學生社團文化自覺是對高校社團文化判斷和選擇時基本要求,在文化自覺中明確自身目標,從內心中明白社團的文化擔當。健全的管理機制是社團活動規范化的保障。社團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和新技術、新平臺的運用則是提升文化創新成效的新要求。三個方面的社團建設共同推進,是有效提升學生社團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關鍵。
注釋:
1.何海兵.論高校社團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04):118-121.
2.黃惜.推進高校文化傳承與創新及文化育人的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2):127-129.
3.柳禮泉,胡港云.新常態下大學文化建設的思考——基于文化自覺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
作者:潘承亞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