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舞蹈地域文化特性與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湖南民間舞蹈因承載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內涵而愈加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作為湖南民間藝術與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折射出的深刻地域文化特征值得我們進行追根溯源,從而更好地為湖南民間舞蹈的保護與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譜寫出新的篇章。
〔關鍵詞〕湖南民間舞蹈;地域文化;傳承
湖南位于我國東南部腹地,以大湖洞庭之南著稱。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種文化互生、互存、互融使得湖南民間舞蹈呈現出先聲奪人的湖南自信,它的發展既是人類社會進化史的縮影,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
一、湘西苗族鼓舞與巫文化
湘西州境地處云貴高原東北側與鄂西山地西南端交匯處,東南以雪峰山為屏,武陵山脈蜿蜒于境內,山區溝壑縱橫,交通閉塞,有限的自然認知使原始先民的早期智慧帶有詩性特征。詩性思維決定了人對于世間萬物同源同體、皆有輪回流轉的生命觀,以及萬物有靈、同質同流的思想。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巫術的產生是順理成章的。作為人類文化的根基,巫術普遍存在于人類文化現象之中。湘西州地區大凡祭祀,趕鬼,還愿,求雨等巫性活動均有巫師主持,舞蹈作為能夠直接表達思想情感最完美、最有力的一種手段,自然而然被巫師所利用。這些鮮活靈動而又詭秘不拘,稀奇古怪而又寓意豐富的巫體表演成為湘西州民間眾多舞蹈及其元素的最主要淵源。苗族鼓舞作為一種巫術行為,最初是起到祭祀通神,鎮鬼壓邪的作用。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道:“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以作樂鼓舞,以樂諸神。”書中提到的鼓舞就是指苗族鼓舞,由此可見苗族鼓舞在產生、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巫”文化為其提供了十分充分和必要的環境。苗族人民將質樸堅韌、樂觀豁達、注重禮儀的品質體現在了苗鼓藝術之中。雄渾的鼓點聲有良好的共鳴作用,多為固定的基本節奏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使人亢奮,苗族人民認為鼓通神靈,他們借助巫、神與自然現象的關系,在苗鼓表演中模仿自然現象的一般規律,并把它看作是巫、神的旨意。其次是模仿動物形體來表現各種動物的習性,表明巫、神能化生萬物。再次就是模仿生活勞作,認為巫、神與苗族人民最為關心的“祈神求安,五谷豐熟”這一利益目的直接相關。苗族鼓舞分類有木鼓舞、銅鼓舞、皮鼓舞近十余種,其中以木鼓舞最早、最為普及,除海南省苗族以外,其余各苗族支系中均有木鼓舞流傳。木鼓舞表演時將木鼓置于平壩中央,一鼓手執槌擊鼓,舞者圍向木鼓成圓,配合著鼓點起伏進行側身扭動、奔馳跳躍,充分展示著藝術創造和豐富聯想,給人一種運動中的秩序美感,在豪放灑脫、氣宇軒昂的陣勢中,是苗族人民對宇宙人生的深刻領悟。林海綿亙,蔭天蔽日,江湖相映,山川并秀,苗族鼓舞有如棲息于湘西州山地的一只金鳳凰,它的每一片羽毛都記載著無數被遺忘的故事,卻又凝聚著古代東方文化的力量。
二、益陽南縣地花鼓與農耕文化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是湘中地區益陽南縣人民生產生活的實踐根基。農業稻作技術、文化理念的融入保持著感性與理性的相互滲透,造就了南縣地花鼓的樸實與詼諧,俏皮與柔曼。南縣地處長江中下游,系洞庭湖新淤之地,地勢自西向東南微傾,一馬平川,屬于典型的平原地形,縣域內河渠交錯、水網交織,還有湘、資、沅、澧和沱江五大水系流經其境,對于這個移民為主的城市來看,本就說明了一種海納和寬容度。作為古代稻作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南縣地花鼓產生在田間地頭而非正式舞臺是合理的,歌舞戲三者有機結合的表演形式聯系了大眾精神文化需求和愿望,而這其中的舞蹈性又是南縣地花鼓的表演靈魂,在音樂的載體里,舞蹈表演直接決定了地花鼓的視覺性。對子地花鼓又稱單花鼓,是南縣地花鼓中名氣最大,覆蓋面最廣的表演形式,有南方二人轉之稱,以南縣鴨嘴鄉一帶最具代表性。一旦一丑按照傳統程式進行演出,角色對比充分顯示了地花鼓的藝術個性,最大特點是特別注重運用扇子和手帕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于性格,以眉眼傳神,以扇帕表意,形成幽默詼諧、趣味盎然的風格特征,其典型動態為“雙龍戲珠”“漁翁戲蚌”。竹馬地花鼓是對子地花鼓的衍生表演,稍有不同的是在原有基本主人公中又多加了一位武士角色,相對規模更為宏大,主要流行于南縣北河口鄉一帶,其動作要求手、眼、身、法、步有機結合,以八字形變化圖案為主,氛圍熱烈高昂。圍龍地花鼓是所有類型中場面最為壯觀的,內容中將程式性的表演減少,增加了“進門送財”“出門辭東”的套路,通常有圍龍舞龍的配合表演,主要表演形式有“龍戲珠”“龍盤柱”“頂蝴蝶”等,主要流行于南縣魚口鄉一帶,有部分地區還加了文字的表演形式,通過豐富套路渲染祥瑞氣氛。作為一種“接地氣”的藝術表演形式,南縣地花鼓始終契合著當地人民生活的脈搏和節奏。靈活多變的舞姿,種類繁多的道具,富有當地特色的伴奏音樂,隊形構圖的變化,因地制宜的格局和獨具江南韻味的風格,顯現了當地的精神特征和民眾的審美意蘊。
三、江華瑤族長鼓舞與狩獵文化
“南嶺無山不有瑤”,湘南地區的永州市江華縣是瑤族較為集中的聚集地?!读簳?#8226;張纘傳》載:“依山險而居,刀耕火種,采食獵毛,食盡則他徙。”可見瑤族“手把硬弓求野肉”的狩獵習俗久遠。瑤族長鼓舞的舞蹈形式,主要是受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而崛起。內容多以現實生活有關,民風鄉俗、勞動生產、愛恨情仇都是瑤族長鼓舞創作關注的焦點。處于原始社會階段,長期生產生活方式一直保留著以狩獵為主的瑤族人民,很早就知道圍獵是最有效的進擊方式。每當收獲滿載時便聚集而舞,吟聲高呼,表現動物習性以及族民狩獵時的狀態,用簡單的手舞足蹈再現當時的過程。當藝術形式發育成熟,貫穿在表演當中時,舞者的體態、動作將會是對特定生產方式的真實寫照,與之相適應的能夠反映狩獵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長鼓舞也就應運而生。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流行于江華縣平地瑤區域的羊角長鼓舞,通常為七人表演,一人拿朝笏或牛角領舞,兩人拿羊角,四人執短鼓,唱著“野羊撬、野羊撬”之歌,互相穿插,場外另有兩人吹笛伴奏,舞場兩側吊著兩個賽鼓,按音樂節奏擊鼓烘托氣氛,動作粗獷,場面熱烈,山野氣息濃郁。除此以外,還有在江華縣高灘鄉一帶廣受歡迎的蘆笙長鼓舞,一般主要形式是一人拿朝笏或牛角領舞,兩人吹蘆笙、兩人奏鼓、一人打鑼,表演時,舞者們圍著方桌而舞,情節生動,相得益彰,引人入勝。伴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狩獵已經不再是當地百姓獲得生存的基本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進的游耕農業生活,由此藝術形式更加豐富。但在漫長歲月中不斷演化的長鼓舞,其狩獵文化一直賦予了瑤族人民高度的情感內化,以此構成心靈共鳴的精神世界。千里瑤山的九村十八寨,青山綠水之間跳長鼓舞,鼓點的節奏和動律不僅把單個的人連為整體,同時也把瑤族族群共同的情感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絢爛的風景線,豐富著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舞者環圈而舞,觀者圍圈而觀;蹲騰立跳、閃轉旋躍、屈膝弓腰、擰身轉位,猶如日流閃爍;色彩斑斕的民族盛裝,滿目琳瑯的金銀飾品,優美鏗鏘的鼓樂伴奏,悠揚宛轉的歌調伴唱,共同形成了瑤族舞蹈的獨特風格。四、湖南民間舞蹈的傳承湖南民間舞蹈是這片土地上古老民族生命的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但在現代主流文化的強勢沖擊下,也面臨弱勢、極難靜態保存的危機。具體來講,近年來湖南在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應對方式:
(一)民間自發性傳承湖南民間舞蹈可持續發展的傳承,除了其本身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意義以外,極為重要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其流布傳播載體在人文積淀等主、客觀層面的質量。在傳承過程中,除了有掌握表演技藝的傳承人或團體,更應該有民眾,他們所有關于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認識,也必須在符合所屬民族心理共識的基礎上,得到不斷的積累和豐富。如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社會文化舞蹈藝術聯合會主辦組織的疫情期間宅居舞蹈展演活動,向全省各地演藝群體、藝術組織和個人發起倡議和作品征集,并開通線上視頻投稿通道展示來自各地的優秀才藝與節目作品,從節目報備到正式表演,都要以不改變湖南民間舞蹈原有的面貌為出發點。可見,民眾主體的培育與參與,是根植于民族土壤必要的手段。
(二)政府導向性傳承國家的民族文化政策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有著重大的影響,地方政府有意識的介入、引導會使湖南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動力和新的轉機,這種重視和支持體現了湖南民間舞蹈文化遺產保護中以人民為主體地位,也是保護持續性、有效性的有力舉措。一是對湖南民間舞蹈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確認、登記,建立涵蓋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二是在實地考察真實記錄的基礎上,再進行整理研究;三是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動態續航性保護;四是對傳承人的資助扶持和命名,鼓勵民間藝人展開傳習活動;五是建立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三)學校教育實踐性傳承民間舞蹈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是一代又一代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每個不同時代吸取不同的養分,在動態的繼承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創新。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優秀的湖南民間舞蹈被納入各高校舞蹈專業民間舞教材,各地區中小學也建立了湖南民間舞蹈文化遺產基地,擔負起了傳承發展湖南民間舞的使命。如中南大學原創作舞蹈《莫徭•漁》、長郡中學藝術團原創舞蹈《油香染苗寨》。
結語
湖南民間舞蹈的地域文化特性凝聚著對世界和自身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準則,因此我們的舞蹈創作需要深刻挖掘地域文化絕不是一種封閉或保守的態度,而是站在地域文化特性的理論高度,為這一保護傳承提供盡量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湖南人民用自己的身體創造、發展和承襲本民族的舞蹈,刻記著本民族的歷史和民族的審美特性,以見證人或代言人的角色,出現在其人生羽翼日趨豐滿并終老歸土的歲月痕跡之中,用其歌舞傳遞著湖南人民的豁達心胸、豪放膽氣的意識,更詮釋著湖南人民生死無方、存身立世的世界觀、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崔佳甜.論巫舞對祭祀性舞蹈的影響與發展[J].美與時(上),2019,(05):52-54.
[2]劉潔.淺析湖南南縣地花鼓[J].戲劇之家,2020,(36):27-28..
[3]楊玲,王桂忠.瑤族長鼓舞的文化演變[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5):21-24.
[4]周妙.民俗文化滲透下湖南民俗舞蹈教學新策略[J].藝術品鑒,2019,(35):235-236.
作者:劉琴 曾妍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