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根據網絡強國戰略關于提升網絡輿論工作的總體要求,結合高校在輿情管理和引導工作中遇到的挑戰與問題,從技術、載體、保障三個層面出發,構建以“大數據”為支撐、新媒體為載體、機制創新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的輿情管理和引導的工作模式,推動高校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用網治網水平,營造良好校園輿論生態環境。
關鍵詞:網絡強國戰略;高校網絡輿情;大數據;新媒體
網絡強國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書記認為網上輿論工作已經成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當前,高校輿情事件爆發式增長。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案例庫統計,2020年涉高校全國重大輿情同比增加33%,較2018年增幅達到133%[1]。不僅將相關教師、學生、高校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對高校輿情管理和引導路徑的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多數高校對校園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收集、分析、研判的工作尚未形成完善機制,特別是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高校輿情的監測和研判不足。在國家整體推進網絡強國戰略環境下,高校有必要對網絡輿情準確把握、科學分析和有效引導,維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實現高校輿情管理工作的科學發展。
1網絡強國戰略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面臨的新挑戰
1.1網絡強國戰略對高校輿情管理提出新要求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就高度重視互聯網信息化工作,先后對網絡強國建設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并于2021年1月出版發行《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對國家建設強大網上輿論支持、可靠網絡安全保障、有力信息化支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總書記指出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多次對輿情管理和引導工作提出明確要求,為高校做好網絡輿情治理,提升網絡空間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校園網絡環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提出總體要求。總書記認為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強調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2]。其次,指出強化輿論引導與輿情處置并重,牢牢掌握黨對網絡輿論引導的領導權和主動權。要推進網上宣傳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把握好時度效,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更好凝聚社會共識。第三,及時處理輿情。對于各類網絡輿情不能視而不見,而應當及時穩妥地進行處置,努力消除網絡信息的失實傳播、惡意造謠等負面現象。“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3]第四,強調對于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網絡輿情要分別對待,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要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4]。第五,強調互聯網日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要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切實維護以政權安全、制度安全為核心的國家政治安全[5]。第六,大力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努力使網絡空間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真正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6]。
1.2網絡強國戰略下高校輿情管理面臨的新挑戰
有效認識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是把握輿情導向、預警輿情危機、應對輿情危機事件的前提和基礎。高校網絡輿情因其獨特的主體、客體、信息載體和傳播途徑而具有獨特性。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導致了高校網絡輿情的高關注度。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稀缺資源,公眾賦予了極大的關注度和期待。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依然存在優質高教資源稀缺、資源配置不平衡、人才培養、教育模式不足等普遍性問題,疊加出現教育公平、教學質量、師德師風、學術不端、校園安全、師生不當言論等個性化問題時,會迅速引發公眾關注,引發高校輿情。互聯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增加了高校輿情管理不確定性。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技術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改變了大眾獲取和傳播信息的方式,涉網人群數量不斷增長,使輿論管理形勢嚴峻。互聯網傳播的圈層化與開放性增加了高校輿情管理的難度。社交軟件和新媒體平臺的普及使用,一方面降低了溝通成本,使和傳遞信息更為便捷迅速,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信息傳播圈層化、信息繭房效應。高校輿情的集群效應增加了高校輿情管理的潛在風險。高校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群體容易成為高校輿情事件的主體,青年階段,思想活躍又不太成熟、單純熱情又易沖動、自我認知強又喜從眾,對互聯網使用嫻熟卻缺乏自控,愿意參與社會討論還善于表達,容易被輿論裹挾,成為高校于輿情的發起者和傳播者;容易產生群體“無意識”,導致“群體極化”。
2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的現狀
隨著國家對網絡信息安全和輿情信息工作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關注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并取得了重要的進步。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普及,大數據技術、全媒體的迅猛發展,現有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能力顯然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的應對機制不健全。一是對校園網絡輿情重視不夠,缺乏輿情風險意識。仍有不少高校缺乏對網絡輿情特點和規律的認識,沒有專門的輿情處理部門、欠缺輿情預警預案,對輿情引導工作投入不足,無技術支撐平臺,無專門工作隊伍等。二是校內輿情管理部門責任不明晰,運作機制不完善。在缺乏明確的管理機制和匯報渠道下,會出現推諉扯皮,或多頭上報、逐級請示審批,貽誤最佳處理時機,甚至因為校方緩慢處理的態度形成“次生輿情”。三是缺乏輿情管理和引導的技巧,方法生硬。對突發事件響應速度慢,仍然是“堵”大于“疏,如強制刪帖、封鎖消息、不予處置,炮制正面言論“對沖”輿情事件等。在處理輿情時不重視學生訴求和意見,不搭建學生申訴問題的渠道,形成雙方對立。第二,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的信息技術支撐不完善。很多高校網絡輿情的預測和監控技術不能滿足實踐需要,在輿情監測硬件設備上投入資金較少,沒有建設基于大數據的輿情監測平臺。傳統的過濾監測技術主要采用IP地址鎖定,很難對移動數據實時監控,無法在動態、復雜、實時的網絡環境中發現并及時處理突發輿情。師生習慣使用社交平臺生活動態、觀點、不滿,處于萌芽狀態的輿情信息隱匿其中,但不少高校管理部門沒足夠的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檢測、篩選和分析,錯過了輿情黃金處置期。第三,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的新媒體宣傳渠道建設不夠有力。主要表現在:首先,對新媒體的建設力度不足。疏于管理,更新速度慢,內容質量不高,甚至淪落為“僵尸”網站。其次,新媒體融合管理上合力不足。校內平臺相對獨立、同質化嚴重、沒有形成矩陣或關聯機制,在高校輿情產生時難以形成合力[7]。另外,高校“官方”新媒體影響力不足。容易被貼上嚴肅古板、說教、高大上、政治化標簽,降低了對受眾的吸引力。第四,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隊伍建設相對滯后。體現在:首先,成員多是兼職,常是“臨危受命”,不易保持默契;有本職工作,對輿情工作精力有限;處理網絡輿情工作方法不多和經驗不足。其次,缺乏網絡輿情管理的專業知識,如“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新媒體和網絡的應用水平參差不齊。第三,引導工作以說教為主,習慣進行事后梳理和引導,前期的思想引領重視不足,不缺乏成為“意見領袖”的吸引力。
3網絡強國戰略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的對策
根據網絡強國戰略對提升網絡宣傳輿論工作的總要求,立足高校在輿情管理和引導工作中遇到的挑戰與問題,從技術、載體、保障三個層面出發,構建以“大數據”為支撐、新媒體為載體、機制創新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的輿情管理和引導模式,不斷推動高校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用網治網的水平,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生態環境。
3.1以“大數據”為支撐,建設高校網絡輿情信息化管理系統
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信息采集的便捷性,完善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系統,一體推進網絡輿情的收集預警、研判分析。一是對網絡輿情信息的動態監測和收集。面對海量的信息數據,依靠大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打造多通道、全方位的師生意見收集和輿情數據匯總分析系統。相關輿情信息的采集可以借助商業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如林克輿情監測系統、優訊輿情監測系統、蟻坊輿情監測搜索系統等。二是完善高校網絡輿情信息分析研判機制。基于采集到的大量、無序的備選信息,要進行有效識別熱點,抓取傳播廣泛、有影響力、代表性的觀點和事件。堅持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關聯分析和趨勢分析、綜合分析和專題分析相結合,確定輿情處理優先級別,重點關注、持續追蹤那些負面聲音大、頻發概率大、具有典型性、傾向明顯的網絡輿情,早做預案。三是建立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管理者可重點攻關高教關鍵領域、重要話題、重大事件和發展趨勢等主題的信息爬取和智能搜索技術,對潛在的風險問題早發現、早關注、早預警、早做預案,一有輿情苗頭,立刻進行引導,牢牢掌握網絡輿情應對的主動權。
3.2以“新媒體”為載體,建設高校輿情管理新媒體宣傳矩陣
首先,把正面宣傳與輿情應對結合起來,增加優質信息供給。發揮官方媒體受關注優勢,強化正面引導,重視信息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專業性,回應師生關切和輿論焦點,疏解師生的疑問,增強官方的吸引力。其次,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媒體矩陣,實現資訊傳播、信息宣傳、溝通反饋、輿情監控的一體化功能。加強對校內各類媒體平臺的融合,“將新媒體之‘新’(新思維、新技術、新渠道)與傳統媒體之‘優’(優秀隊伍、優質內容、優秀品牌)進行兼容、互融、共融”。構建官方主賬號、校內職能部門、二級院系、學生社團、教師個人、校友等多級別的校園新媒體矩陣平臺。重視學生自媒體建設,打造學生意見領袖,可協助校方進行輿情處理,制止謠言、正面回應。第三,加強同師生的互動交流,制定分眾化、差異化輿情引導方案。根據師生閱讀習慣加工整合內容,精準化推送各類信息;采用師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如通過圖解、直播、話題、視頻、音頻、漫畫等形勢增強信息的傳播實效,提升學校媒體對網絡輿論引導效能。增強官方新媒體平臺的服務功能,如完善功能矩陣、增設線上辦事通道等,方便師生獲得服務信息,提高用戶黏性。
3.3以機制創新為保障,完善高校輿情管理與引導工作機制
首先,提升風險意識,轉變輿情應對觀念。主動積極應該,快速發出官方聲音,回應態度真誠、不遮不掩,如實通報事件,做好輿情善后和聲譽修復工作。其次,建立校內輿情事件快速反應機制。整合學校安全保障部門,厘清各部門職責,分工協作,共同做好輿情處置工作。三是建立專門輿情管理隊伍。建立一支政治立場堅定、基礎素質好、信息化能力強的專兼職結合的隊伍;重視輿情應對技能培訓,定期開展針對性業務培訓,提升校園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四是暢通內部師生意見訴求反饋渠道。廣開言路,在官方各類媒體平臺預留意見建議板塊,了解師生難題和訴求,排查風險點、妥善解決合理要求。對高校輿情聚焦問題如師德師風、教學管理、公平安全等加強日常監管,從源頭減輕高校輿情多發的壓力。五是針對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工作的要求改進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包括創新教育形式和話語體系,在思政教育內容上吸收轉化大眾網絡話語中的內容和表達方式,讓思想政治工作更容易接近人、打動人;打造網絡輿情引導的“意見領袖”;建立輿情引導網絡評論員隊伍,除了教師外,還要發動學生參與,鼓勵正面發聲,及時上報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傳播網絡正能量。
作者:周洋洋 單位: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