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文化下大學生網絡觀引導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進步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更新換代,大眾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五花八門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出者和接受者。這一方面極大促進了我國文化的創新發展,但也給管理網絡環境、正確引導大眾文化觀念設置了困難。本文從大學生網絡觀引導的意義、問題及挑戰出發,提出了幾點提升引導效果的策略性建議,以供參考。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推廣以及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互聯網已經延伸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作為剛剛接觸社會的年輕群體,大學生們在面對學業壓力的同時,是否能夠正確地利用好網絡,科學理性地安排上網時間和內容,讓網絡成為其生活的助力劑,這成為了廣大家長和社會最為普遍關心的問題。由于網絡環境存在較高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大學生活又相對自由缺少父母的關注,所以大學生不良的網絡觀很難立刻顯性化,一旦引發情節嚴重的事件后果將不堪設想[1]。
一、強化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觀引導的意義
對于當代大學生群體來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海量信息快速匯集在網絡平臺上,無論想要獲取什么類型的學習或文娛資源,都能夠在網絡平臺得到,自我學習和啟發變得更加容易,加上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學生群體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能夠以信息創新者的身份參與到社會話題的討論中,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主力軍。但同時由于網絡文化環境極其多元化,通過網絡各式各樣的渠道,大學生群體可能會接觸到一些不良文化或過度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忽略了現實世界中努力上進的重要性,產生悲觀、消極等不良情緒,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因此必須通過正向引導使大學生群體明確正確利用網絡的意義,堅定思想價值觀念,客觀辯證地看待網絡文化的多元性。
二、當前大學生網絡觀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權力與義務不相統一的問題
網絡打破了很多現實世界的局限,讓信息高速無障礙流通起來,但網絡高度的虛擬性使得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更加容易。雖然在網絡環境中可以匿名發表言論或傳播信息,但這并不等于網絡環境中想說什么就可以說什么,不制造和傳播謠言、不泄露他人隱私、不惡意攻擊他人、不宣泄負面情緒,這些行為是作為公民必須遵守的道德和義務。只有遵守這些義務才能夠在網絡環境中“自由”地行使公民的言論發表權利,才能成為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2]。
(二)存在網絡使用自控力不強的問題
當前網絡信息海量存儲和流動,越來越多本不關乎于大學生切身生活的內容借由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實現與大學生群體的對接,同時各行業的營銷模式也在根據網絡的進步而相應改變。這些變化使得網絡與大學生聯系的更緊密了,換言之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控力,網絡完全能夠吞噬大學生的全部學習和休息時間,從一個好的工具變成正常生活的阻礙。
(三)存在無法辨別出良莠信息的問題
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處于剛剛成年的年齡層,本身社會經驗不足,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時,還沒有能力完全自主地辨別出信息資訊的好壞優劣,容易無差別性全盤接收,這就給不良文化的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由于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具有較高的自由性,教師和學校管理者無法實時監控學生的網絡行為,這就需要通過有效引導讓大學生養成自主辨別網絡信息的意識和能力。近年來,網絡負面新聞時有出現,這使得教育工作者時刻警惕,大學生群體極易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必須加強網絡觀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利用好網絡讓大學時光更加美好。
三、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觀引導的挑戰
(一)不良網絡觀念顯性化需要時間
很多大學生之所以會在網絡平臺上發表不合適的言論,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網絡具有高度的“私密性”,即不良網絡觀念很難快速顯性化,學校難以控制學生的網絡言行,也就很難進行有針對性的事前教育和引導。另外,很多不提倡的網絡行為本身并不觸犯法律或校規,而是站在道德和生活習慣的角度上不建議大學生去做,這些情況使得大學生網絡觀引導相關工作無可避免存在滯后性和不可控性,也給廣大學生群體造成了一定的僥幸心理。大學校園是培養高等人才的重要陣地,不能容許任何不良思想的滋生和蔓延,但不良網絡觀念顯性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就給學校有效遏制不良思想的產生造成了困難[3]。
(二)網絡觀引導效果很難有效量化
網絡文化環境的監管是具有糾錯性質的,而大學生網絡觀念的引導和培養也具有這種特點。如果大學生的正確網絡觀念沒有落實到行動中,從行為中顯性化生成錯誤示范,才會產生網絡觀引導效果的反饋。而對于學生是否踐行了正確網絡觀,對正確網絡觀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高是低,這些問題無論是校方還是社會各界都無法合理評價和切實回答,這是一個容易證偽而不容易證實的問題。無法有效量化引導教育效果,就意味著網絡觀引導相關工作難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優化,這種缺少評價反饋的任務效果是優是劣始終是要畫問號的。
四、提升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觀引導效果的策略
(一)教師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當前不少高校教師由于年紀較大等情況,不太愿意接觸網絡,對網絡信息和渠道有抵觸心理,自然無法正確地理解網絡觀的內涵,更無法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有效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網絡觀。因此,教師群體需要與時俱進,帶頭樹立正確的“網絡觀”,主動觸網、學網、懂網、用網。既要克服面對網絡使用問題時的回避、遮掩的“鴕鳥心態”,主動向學生或校方信息化中心的老師學習;又要善于運用網絡,使之成為拉近師生關系、增進教學和生活溝通的有效橋梁。當前是一個媒介急劇變革的年代,尤其是微博這一網絡新應用的出現,讓信息傳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自媒體”“WEB2.0”“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等網絡新名詞讓人目不暇接。教師應該善于利用這些新的概念,優化教學活動和反饋模式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信息化時代對于學習產生的正面影響,把他們的關注點拉回到可控可查的教學生活中來。
(二)策劃宣傳活動,提升學生群體主動性
學校可以組織各式各樣的宣貫活動,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把正確的思想觀念滲透到每個學生心中。比如,深圳舉辦了“文明上網,從我做起”學生千人簽名倡議活動,由學生自發投票選出代表文明上網的“八拒絕”:拒絕淫穢色情,拒絕網絡賭博,拒絕網絡欺詐,拒絕侮辱誹謗,拒絕造謠傳謠,拒絕低級媚俗,拒絕暴力恐怖,拒絕黑客行為。各高校學生積極踴躍簽名,達成了很好的倡議引導作用。另外,學校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創意活動,比如短視頻大賽、網頁設計大賽、網絡文明行為短劇大賽等,此類活動能夠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效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度,通過鼓勵學生利用好網絡增進技能,而不是一味地抵制或限制網絡的使用,倡導文明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培育大學生從德向善的網絡行為規范,弘揚網絡正能量,同時提高廣大學生群體網絡守法意識,用學生自己熟悉的方式和內容來宣傳正確的網絡觀,從而達成正向引導的效果。
(三)增強師生溝通,及時發現不良網絡觀
學生的不良網絡觀雖然很難在短時間內顯性化,但也會存在蛛絲馬跡,如果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對學生群體足夠關注,就能夠在嚴重結果產生之前及時發現不良網絡觀造成的問題,對問題進行前置整改和有效引導,從而減輕不良網絡行為對學生本身和學校管理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加強日常師生之間的溝通,打通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反饋渠道至關重要。比如,教師在關注到某些學生上課時間困倦等情況時,應及時與學生進行面談,站在幫助者而非教育者的角度上,對學生過度沉迷游戲、過度上網等行為進行勸阻。或通過給予此類學生創新性任務的方式,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用正確的方式利用網絡,而非沉迷網絡。很多學生之所以在大學階段沒有正確使用網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主觀意識中把大學當作了一個極度自由化的區域,脫離了家庭和教師的“強管束”,沒有感受到學校對于其網絡行為的關注和管理。所以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行為被關注,從而減少不良網絡行為和言論的產生。綜上所述,當前網絡文化環境日益復雜,國家和各級政府都加緊監管和整改網絡文化環境,希望為大眾提供一個和諧健康的網絡平臺,引導大眾利用好網絡改善文化娛樂生活。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建立正確的網絡觀,合理科學的規劃上網時間,正確篩選網絡信息內容的優劣性至關重要。目前大學校園中存在著一些不良網絡行為,例如學生并未將在網絡平臺發表言論的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存在高度沉迷網絡游戲、無法分辨良莠信息等問題。面對網絡環境的高度虛擬化和匿名化特征,社會各界應該合作起來,以學校為核心陣地,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觀的正向引導,以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和暢通的師生溝通渠道來貫徹正確網絡觀,引導廣大學生群體利用好網絡,在網絡平臺上謹言慎行。
參考文獻:
[1]張瑋琦,劉夢珂,王家鑫.大學生網絡思想行為的時代特征與引導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0,(27):55-57.
[2]王蕊.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特點及引導策略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22):166-167.
[3]王軒,蘇兵.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規范和引導[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01):195.
作者:陳幸可 單位:鄭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