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智媒語境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相應的要求。本文通過案例分析,從跨媒介融合、跨專業培養、跨學科合作三個方面,探討當下海外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與發展,以期為推進國內新聞傳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智媒時代;新聞傳播教育;跨媒介融合;跨專業培養;跨學科合作
一、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
虛擬現實、云計算、無人機等新媒介技術,正逐漸改變著人們對世界的感知,以及信息傳播的結構和模式。尤其當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入智能互聯階段,媒體的開放性也日益深化,并在未來呈現出“萬物皆媒、人機共生、自我進化”的特征。①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向新聞行業滲透,在深刻影響新聞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同時,也為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提出了新挑戰。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該文件提出“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并提出“建設24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新聞傳播專業點,打造500門國家級一流線上線下新聞傳播專業課程,增設20個國家級新聞傳播融媒體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50個新聞傳播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②的具體目標。“全媒化”“復合型”“實驗教學”等概念,蘊含著智媒時代傳媒教育發展的走向。“全媒化”要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度融合,通過全媒體的報道形態,滿足受眾多層次的需要;“復合型”強調跨界聯動,跨界意味著邊界的模糊,需要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形成綜合的知識結構;“實驗教學”不再是理工科的專屬,新聞傳播教育也需要借助先進的硬件設備,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其綜合技能。新的時代語境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過案例分析,探討為應對變化,海外新聞傳播教育進行的改革,以期為推進國內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海外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
海外新聞傳播院系的發展之路各具特色,人才培養的路徑也有所差別,從而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滿足自我訴求。
(一)跨媒介融合:實驗教學
亨利•詹金斯指出:“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我們已經身處融合文化之中。”③新聞傳播教育要從專業的新聞傳播轉向融合的跨界傳播,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萬物皆媒體,萬事皆媒源”的意識,提升科學思維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開闊綜合視野。
1.社交媒體實驗室
社交媒體研究已受到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的關注,為了讓學生掌握挖掘和解析社交媒體中大數據的技能,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信息與傳播學院建立了“卡羅來納中心”實驗室,聘請來自圖書與信息科學領域、擅長數據采集和分析的教師,向學生傳授獲取社交媒體上的經濟、金融、健康等數據的技能,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運用社交媒體大數據進行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AR、VR實驗室
隨著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廣泛地應用,“VR+新聞”賦予了傳統新聞“沉浸互動”的體驗。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藝術、媒體與設計學院建設“體驗技術實驗室”,將由AR和VR設備捕捉的用戶數據,應用于游戲傳播、健康傳播、數字媒體交互敘事和場景傳播的研究當中,豐富學生在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方面的體驗,在掌握虛擬現實技術的同時,加強VR技術和傳媒業跨界相融的能力。
3.認知與行為實驗室
受眾在行為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往往會影響新聞傳播的效果,認知與行為研究技術可以為洞察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提供技術支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的認知研究實驗室側重與行為科學相關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綜合的多感官測試研究實驗室聚焦基于場景的人類感官研究,計算傳播實驗室研究計算機傳播媒介對人的影響。
4.融媒體實驗室
新聞傳播學院依托數字與融媒體技術,建立新聞素材融合共享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采編融合的業務能力。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ofMissouri)新聞學院是全球最早開設媒介融合專業的新聞院校,獨創的“密蘇里模式”將課堂教育與新聞實踐相結合。學生可以在學院自有的涵蓋報紙、電視、網絡的九大媒體實踐基地實習,獲得新聞采編和媒體經營方面的一手經驗。
(二)跨專業培養:側重選
“人機合一”的智能媒介具備自我進化能力,相應地,運用媒介技術、傳播媒介信息從而服務社會的傳媒人才也要“自我進化”:不僅熟悉傳統的新聞采編業務,也要具備現代新聞傳播觀念;不僅了解豐富的學科綜合知識,還要能夠熟練操作現代傳播設備。可以說,不論是社會還是學校都對傳媒專業學生寄予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期待。但事實上,即便是對浸潤新聞傳播領域多年、具備深厚專業功底的教師而言,精通以上技能、快速轉型發展尚存在諸多挑戰,于學生而言更加不易。因此,新聞傳播院系應立足自身優勢和學科特色,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有所側重;同時考慮學生個人能力與精力,尊重學生意愿,合理引導,打造既能適應學科發展,又能發揮學校專業優勢、發揮學生個人特長的培養體系。學院除教授采、寫、編、評等傳統新聞專業技能外,還可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1.貼近技術,培養學生采集挖掘數據呈現新聞的能力
如今,可視化新聞、數據新聞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擁有文理交叉背景、技術團隊支持和師資優勢的學院,可增設數據處理和數據展現課程,如統計學、基礎編程、新聞制圖、數據挖掘、可視化設計等④,培養學生判斷描述各類新聞信息、用數據清晰地向公眾解釋復雜問題的技能。例如,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計算新聞實驗室獲得了學校計算機科學、數字人文、虛擬現實技術、新聞等領域研究人員的關注、支持。該實驗室以數據為中心制訂新聞教學計劃,聚焦公共事件報道,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以及通過數據報告和技術工具呈現新聞故事的能力。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傳播學系(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也踐行了該種理念,要求每位學生需選修一門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課程,培養學生成為信息收集、處理、分析的專家。
2.課程融合多學科專業理論,豐富學生知識儲備
新聞傳播學在發展中融匯了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能夠對新聞傳播現象進行更加專業、深入的理解。現在,智媒時代的新現象催生了新概念,故而需要運用不同學科、做出新的闡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新聞學院要求學生選修除新聞專業以外的其他課程,并且與商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國際公共事務學院、法學院等共同開設雙碩士學位專業,幫助學生提升理論高度。此外,新聞傳播院系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線上線下的跨平臺學習,構建開放課堂⑤。
(三)跨學科合作:模糊邊界
面對日益多元復雜的學術工作環境,如何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不斷取得優質的學術成果,成為科研工作者需要面對乃至焦慮的問題。一般而言,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數理思維能力相對薄弱,培養具備文理工多學科視野的復合型人才也實屬不易。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傳播教育實踐應當鼓勵跨學科合作,打破學科壁壘。例如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善于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和提出問題,但對技術操作和建模分析所知有限,與理工科學生的合作不僅能實現優勢知識互補、共同推進科研工作,還能在相互學習中培養多元化思維。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和計算機學院就合作開設“大數據與媒介傳播”本科課程、“人工智能和數碼媒體”碩士課程,這個班級由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組成,在科研的不同階段,先由不同專業方向的老師進行引導,在推進具體科研工作時,學生再采用分工合作模式共同完成⑥。
三、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之路
進入21世紀以來,新聞傳播教育蓬勃發展,新聞傳播院系在各大高校落地生根。2017年底開展的教育部第四次高校學科評估中,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8所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表現突出,其中,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專業獲評A+。2018年,新聞傳播學再增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全國范圍內共有25所高校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⑦。此次評估不僅落實了“雙一流”學科建設方案,還進一步推動了高校學科建設和發展。回顧國內新聞傳播學發展脈絡,本文以新千年為分水嶺,將在此之前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院系列為第一梯隊,此后的歸為第二梯隊。第一梯隊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延續傳統,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復旦大學,普遍具備名師眾多、學科結構齊全、學科基礎成熟、業界號召力較強的特點。第二梯隊學科發展特色分明、可塑性強,尤其是一系列以理工科專業見長的新聞傳播院系,如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傳播院系等,可謂“后起之秀”。在智媒語境下,國內新聞傳播教育發展可借鑒海外一流新聞傳播院系的教育理念,結合本校歷史背景,在跨媒介融合、跨專業培養、跨學科合作方面,探尋適合自身優勢特色的發展之路。一是推崇“新文科”,建構并優化新聞傳播理論與應用技術互滲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在全國設立首個數據新聞本科專業,致力于培養新聞理論與業務扎實、具備數據處理分析與視覺化表達能力的新聞傳播復合人才。二是以“技術”為先導,形成文理交叉、學科相融的跨學科體系。如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多次主辦國際傳播學會(ICA)的附屬會議——新媒體國際論壇,關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動態,試圖建構智能傳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體系。三是秉承“媒介融合、應用為主”的實驗教學觀,搭建跨學科交流平臺和跨界共享平臺。如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成立“大數據傳播實驗室”,以“可溝通的大數據”為旨趣,匯聚來自傳播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同“今日頭條”、艾瑞咨詢等多家企業、傳媒集團達成合作,為社會觀察提供科學方法。四是提升學生智媒時代的媒介素養,使其在知識和技能上與傳媒業界接軌、與國際接軌。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首開中外新聞人才聯合培養先河,并與彭博社、路透社、網易等多家媒體、互聯網單位深度合作,促進學界業界融合發展。綜上所述,傳媒產業正受到智媒環境的影響,時代呼喚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跨媒體實踐為平臺、以跨專業培養與跨學科合作為基礎的新聞傳播教育。期待海內外知名新聞傳播院系的學科建設實踐,能夠成為其他新聞傳播院系更新教育理念、推進教學創新的參考和借鑒。
作者:何映霏 閆玉榮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