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近幾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已成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特征。通過“體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體育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于增加體育產業發展規模、促進體育旅游業提質升級有著重大意義。本文對齊魯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現狀進行歸納梳理,以期反映齊魯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促進我國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快速發展。
關鍵詞:體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
一、齊魯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現狀
齊魯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發展體育旅游的強力保證,更是實現齊魯地區體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對體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改革創新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國務院辦公廳于2014年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推動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將體育與旅游、傳媒、會展等業態相結合,鼓勵康體結合,支持金融、地產、交通、信息等企業體育領域產品和服務的開發。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把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指標納入國家衛生城市評比體系,鼓勵實施“體育+”行動,促進融合發展。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在國家制定的各種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因此,齊魯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得到了極大的促進,為充分發揮齊魯地區人文資源優點,積極建設了體育文化旅行示范園,包括濟南-泰安-曲阜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旅行示范園、齊文化體育旅游示范園、京杭大運河(山東段)體育文化旅行示范園、黃河三角洲體育文化旅行示范園。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既保持了業態差異性所造成的引力,也減少了業態差異性所造成的斥力,通過滲透式保持了業態的原始形式,通過重組型融合進一步充實了業態內容并實現業態創新,通過外延式產生出了具有體育文化與旅行雙重特性的全新業態類型,但當前存在制度、中介服務、能力和需求等方面障礙,對體育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造成了阻礙。
二、齊魯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
當今,中國體育文化和旅行融合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發展趨勢。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體育旅游,提升幸福產業的服務消費質量。體育文化與旅游相結合,不但能夠從經濟層面促進文化產業提升,帶動社會經濟的高質量快速發展,從而提高大眾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同時從文化層面,也能夠更深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一些影響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因素。
(一)傳統思想觀念的制約性、消費轉型動力不足。體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對于提升城市知名度、拓展對外合作交往具有重要意義,加速推動齊魯區域城市的體育文化和旅游融合,也有利于形成體育文化+旅游創新模式、豐富城市體育文化體系、擴大對外合作交流有很大作用。當前,由于社會對融合價值、核心理念、經營管理上的模糊認識,主要出現在政府行政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組織的體育文化和旅游融合過程中,而體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效果還沒有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從而造成了當前的融合約束著體育文化和旅游業的整體經濟發展。目前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在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許多挑戰,主要表現為思想觀念比較保守、體育消費動力不足。一些發達國家有關體育運動、娛樂、健身、休閑等產業已經被社會所認可,由于他們具有一定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消費意識,所以他們的體育產業具有一定規模。《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2014年國發[2014]46號)明確指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量將超過5萬億元。因為種種原因,齊魯地區經濟在改革開放初期發展緩慢,人們的思想和消費觀念也相對保守,相對于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或經濟蓬勃發展的區域來說,這也造成了對市場信息的需求不夠完善,從而使各大企業在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未能及時跟緊國際時尚潮流,對消費者吸引力不足。在新時代的當下,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與發展必須與時代背景緊密聯系,轉變以往的傳統保守思維,用新時代的新眼光和新思路去發展體育與文化產業,以適應新形勢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消費需求。
(二)融合缺乏核心品牌、產品單一。資源產品的特色文化內涵和區域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創新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由于缺乏核心吸引力的支撐,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成功對接,尚未形成整體觀念,缺乏對自身比較優勢的科學認識和特色定位。推廣多、內容少、融合方式雷同、整合程度低、區域間協調配合不夠、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無法滿足游客體驗、感受、參與獨特體育文化的多元化需求,未能將優勢體育文化旅游資源有效轉化為品牌優勢與經濟優勢。齊魯地區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往往因為體育企業文化創新的能力不足,而使得體育產業和文化的展示手段相對較單調,這也導致了齊魯區域的體育產業和文化融合發展過程不夠豐富與多樣。另外,在齊魯區域體育產業和文化事業的融合發展中還基本處在較淺層級,體育產業延伸的產品還沒有得到系統開發。在市場中,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產品有很多,但由于缺乏專項資金的投入和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導致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產品的結構較為單一,缺乏真正代表齊魯地區特色的產品,對消費者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所以當前齊魯地區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產品周期相對較短。總之,當前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產品雖然較多,但單品較為單一,能滿足消費者多重需求的產品較少。
(三)人才外流與復合型人才缺乏。目前,齊魯地區人才培養凝聚力相對欠缺,根據齊魯人才網發布的《2018山東秋季人才流動報告》顯示,2019屆山東省畢業生選擇留在山東的人數僅占17.7%。因此,如何提高山東省的人才集聚力、防止人才流失是政府及相關企業重點關注的問題。在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但需要培養精通文化、旅游方面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而且需要培養精通體育文化、體育旅游,并能夠將兩個專業領域打通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在體育文化和運動旅行融入發展的過程中,不但要求培養精通文化、體育旅游方面的應用類專業技能人員,同時要求培養熟悉體育文化、運動旅行方面,并可以把兩種學科領域打通融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當前,很多體育旅游行業從業者來自于體育旅游行業學校或旅行專業領域的“專才”,但涉獵體育運動旅游行業的全才與通才還較少,將體育運動歷史人文資源和地方特色旅游融入的創新人才培養、運營與管理人才尤為稀缺,尤其是急需既了解體育運動的歷史人文知識,又熟悉體育文化設計、體育運動營銷、體育運動藝術文化、體育運動會展業務等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三、齊魯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策略
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在新時期全新的社會經濟環境,尤其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為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時代機遇。齊魯體育旅游模式的建設發展,就是審時度勢,立足自身實際,積極推動地方旅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塑造。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農業、工業、服務業、教育、體育等各方面都在加大投入保障力度。
(一)探索創新發展機制,滿足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需要。構建體育產業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一步促進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為體育產業提供了新產品,完善我國的體育內需體系,促進體育旅游消費,擴大體育市場,滿足區域內人民的體育需求,能夠有效解決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旅游需求和體育旅游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和經濟實力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隨之水漲船高,在滿足物質文化層面的需要后,對美好生活層面的需求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從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層面來看,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既各有側重,又在一些方面相互互補,對于消費者來說,文化產業主要是生產和提供精神層面的需求。在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消費者對體育消費也有著不同的需求,人們的體育消費方式和理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單純的運動消費到全民健身和體育強國理念的改變,體現出新時代人們對于體育方面的綜合需求。
(二)打造特色體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當前,齊魯地區的體育旅游產業還未形成品牌效應,更多的是依托當地的自然風光對文化內涵的開發力度還不夠,要打造旅游的文化品牌,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要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齊魯體育文化旅游基地、挖掘齊魯文化資源、建設生態旅游區。在開發的同時,要維護好已有的文化旅游景區及文化遺址,突出齊魯體育旅游的文化品牌特色。在對齊魯地區內17個地市體育文化、旅游線路、綜合實力等方面進行創新整合的基礎上,提出建立以蓬勃發展各類體育賽事產品為動力,依托泉水、大明湖、泰山、牡丹等生態優勢資源,全力打造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產業基地的特色體育賽事、休閑運動體驗產品。如,將濟南泉水體育文化旅游圈、菏澤牡丹體育文化旅游圈打造成賽事體育文化旅游基地;依托山脈、沙灘和運河、湖泊等自然資源開發登山、沙灘和水上運動項目等多功能體育文化資源與特色旅游融合的運動產品,如青島、煙臺、威海、日照黃金海岸體育文化旅游圈和聊城運河體育文化旅游圈、泰安山脈體育文化旅游圈等打造成特色運動項目體育文化旅游基地;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等人文資源,建立戶外、水上、海上、航空、越野等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品牌項目營地,如濰坊風箏沖浪體育文化旅游圈、濱州與東營黃河三角洲生態體育文化旅游圈、淄博與濟寧歷史文化體育旅游圈、臨沂與棗莊紅色體育文化旅游基地、萊蕪航空體育文化旅游圈、德州體育產業文化旅游圈等,形成山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紅色教育游”“藍色逍遙游”“黃色生態游”等目的地品牌集群發展效應。
(三)培養并儲備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當前,體育文化資源、旅游資源與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狀況、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兩者創新融合的水平。當代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復合型人才,而復合型人才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各行業間的快速發展,制約著體育文化與旅游業發展的整體融合。加速體育文化和旅游相關人才的培養,成為創新融合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首先,從教學方向出發,依托學校的人才培養資源優勢,對專業進行適應性調整,對體育運動和文化旅游方向學科的人才培養進行整體融合,以促進人才的養成,盡快適應新需求,并進一步加強教學實踐力度,從理論與實際運用兩方面著手培養學員專業的創新能力,為體育運動人文資源和地方特色旅游資源的創新融入發展培育和儲備人力資源;其次,充分調動社會團體和文化旅游公司的力量,訓練頻次和強度都要加大,這樣才能快速提高教育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為融入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基礎軟性前提條件;最后,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也要發揮其職能作用,在從業人員的資質考核把關等方面都要進行嚴格規范,優勝劣汰,使真正有實力的人參與到這項業務里來,讓真正高質量有實力的人員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成為體育運動與企業文化資源和特色旅游創新融入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近年來,齊魯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只有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與時俱進,將制約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不斷開發新領域,才能可持續地發展。推動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多元化發展,需要探索創新發展機制,滿足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需要;打造特色體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培養并儲備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通過對齊魯地區體育文化與旅游資源兩者的融合與創新,構建完善的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新體系,強化融合理念,以提升體育產業與文化創意、旅游、會展、休閑娛樂等產業的協調互動發展,同時注重品牌塑造,重點引進品牌賽事,打造品牌節慶活動,以增強體育產業與文化創意、會展、休閑娛樂等產業的協調互動發展。
作者:湯明 王森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