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教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也開始逐漸步入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教學模式,并且其逐漸成為高校新課程改革的熱點之一。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了解程度較低,所以其正在逐漸減少。對此可以在民族院校體育教學中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能夠增強大學生在愛國方面的情感和民族意識,還可以使得民族院校體育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關鍵詞:民族院校;體育教學;少數民族體育項目
1前言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能夠反映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禮儀習俗以及諸如民族歌謠曲藝、民間工藝以及都逐漸式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也在逐漸衰退。因此,在民族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在民族高校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學校生源實際情況,合理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能夠促進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多樣化發展,還可以對民族高校體育新課程改革進行有效深化的工作,同時能夠積極有效弘揚少數民族體育項目與體育文化,可謂是一舉多得。
2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顯著特征及其社會功能
2.1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顯著特征
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屬于該民族世代沿襲下來的,其具有悠久歷史,屬于其本民族文化載體,其產生于特定的民族社會生存空間,能夠體現出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結構以及行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從不同角度體現該民族在不同時期的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軌跡。通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可以獲得民族生活環境、民族特征、生活習慣以及宗教祭祀等多方面的信息。
2.1.1具有民族民俗性每一個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最初都與狩獵、御敵、群居、民俗習慣等形式存在關聯,兩者互相滲透,緊密結合,形成了傳統體育的民俗性特征。通過漫長發展,民俗促進了傳統體育的演化發展,同時傳統體育又豐富了民俗的內容,有的是傳統體育和傳統祭典活動、婚俗、節日交融相映;有的是慶典活動、墟場、歌會、節日包容貫穿了傳統體育之中,這其中逐漸被本民族大部分人所接受,能夠在民族范圍內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本民族成員對其發展過程存在肯定性心理。
2.1.2具有傳統性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自產生以來,普遍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是通過世代相傳而流傳下來的,并始終與本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風俗、信仰相關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眾多項目經過錘煉、演化、升華、繼承和發展,形成了內容、樣式、時期、地域相對穩定的傳統體育項目。
2.1.3具有地域性我國55個少數民族有人口少,分布廣的特點。這其中受經濟自給性、地域閉塞的影響,孕育出來的風俗和體育文化必然存在巨大差異,因而形成了風格迥異,包羅萬象各具本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所以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也能夠體現出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藝術以及風俗習慣,因此而體現出較強的地域性色彩。
2.1.4具有時代性每一個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都會給予本民族傳統體育一定的影響和渲染。同時民族體育也會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提升、文化的適應變遷等烙上時代烙印,體現出所處時代的特點。
2.2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所具有的社會功能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普遍具有內容豐富、歷史悠久的特點,由于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其也具備如下的社會功能。
2.2.1具有健身功能體育最基本的特點是運動,而運動具有健身效果,這就決定了體育的健身功能。對于民族傳統體育而言,其最基本和核心的功能就是健身和增強民族體質。
2.2.2傳播教育文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實效性以及易傳播等多種功能。提高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所形成的多樣內容和功能的重視程度,并且廣泛開展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夠有效促進人們形成強烈的體育意識,大大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同時還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播。
2.2.3促進經濟繁榮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具有諸多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因此可以通過對其合理開發利用,將其拓展為特色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從而大大提升少數民族的經濟及貿易往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發展。
3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民族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3.1民族院校的主要任務及其辦學特色
民族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重點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服務于民族地區而培養復合型人才,依托生源優勢和民族學科為特色等方面,在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包括民族文化和思想教育中,其重要作用是其他院校無法替代的。這一方面國家和有些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門對民族院校的辦學方針理念和任務目標進一步提出了明確要求。因此在民族院校的體育教學科研、競賽訓練、挖掘整理中更應當凸顯自身優勢和特色。因為大學體育課程的主要形式和任務主要是體育鍛煉、技能學習、培養鍛煉意識的,也是貫徹“健康第一”和“素質教育”等教育思想的重要載體和內容。體育課程必須能夠適應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與時俱進,充分發揮全面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特殊作用。因此,對民族院校無論從體育課程設置上還是教學方式上都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另則,民族院校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辦學條件與優勢,面向多民族學生開設民族體育課程,不僅從課程本身辦出項目特色,更應該從精神傳播和文化沉淀層次彰顯出自身的特征。
3.2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有效的挖掘保護、繼承發揚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有著數千年的文化積淀。目前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以及外來體育文化的侵擾,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存在都有著嚴重威脅,當前一部分民族體育文化及項目已經失傳,還有另一部分則已經徹底消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其當前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困難。在此情況下,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同時,高校一直是文化的發源、傳承和加工的場所,也是創造和傳播優秀文化的關鍵所在,更是將原本的體育雛形向規范、科學化、廣泛化方面促進和引導的重要途徑。所以在大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夠幫助更多的大學生深刻體會到極具魅力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3.3能夠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形態協同發展
當前我國旅游業在發展全域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推動,體育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多地區都開始加強體育和旅游的合作措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其能夠在旅游業發展、建設人文景觀、開展特色體育旅游產業方面起到重大作用。通過與當地的民風民俗、工藝特產、傳統習作、服飾裝扮、節日慶典以及民族民間歌舞等方面的深入結合,可以有效宣傳和吸引海內外廣大游客到有民族特色的地區進行參觀旅游,并由部分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文化名人、優秀競技者、傳承者表演蘊含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節目,同時也可以設計和策劃游客參與體驗和互動的項目,以此能夠顯著提升當地經濟效益;而且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滿足自身健身需求的同時,會逐漸提高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這就導致諸多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方面存在特長的高校學生的就業選擇增加,共同達到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
3.4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和交流的迫切需求
縱觀當前全球化發展時期,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也應當圍繞國內外鋪開發展交融之路。高校通過采取多種形式的表演、比賽和社會實踐活動來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推廣、傳播和交流。當前由于我國政府和體育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些廣泛盛行于民俗民間的體育及武術項目比賽已逐漸成國際性體育賽事,諸如風箏、龍舟、舞龍、舞獅等運動也都開始被廣大外國人所接受和喜愛,其中有些項目已經成為中國體育另辟蹊徑發展的主流趨勢,所以我們應當充分順應全球化發展之路,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體育文化有機結合,在保證其傳承基礎上,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此形式逐漸提高民眾在傳統文化方面的自信,讓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逐漸走進世界賽場。
4民族院校體育教學中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體路徑和措施
4.1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優化設置
具有豐富內容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們技術標準和競賽規則迥然不同。所以在民族院校體育課堂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前,應當對其進行細致調查和深入的分析論證,科學篩選、優化和整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篩選過程中,首先應當確定那些典型且具有學習價值的項目,其次,要確保其能夠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第三需要確保民族院校所能夠提供的體育器材和場地可以滿足其運動需求;項目改造方面,對于現代競技體育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融合,應當確保在體現民族特質的同時還能夠結合現代體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改良過程本質上是重構甚至創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內容。這其中首先需要明確村落生活之間和其體育行為的關聯,在融合新的時代文化元素的前提下保留其基本的民族特征。例如改造和創新項目器具、動作與服飾,但不應當改變項目的節奏和旋律。項目改造應當遵循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情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項目整合方面,主要是有機整合部分相似要素,并從中提煉最為精彩的部分。
4.2與相關學科合理搭配融合,開發校本課程的特色教材
當前體育類教材尤其是少數民族傳統項目,在全國各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方面都普遍統一采用,其局限性在于對各民族的體育項目介紹偏向概述性。所以,各民族院校應當因地制宜,結合所處地域,選擇當地有特點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自主編寫適合該區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點和專業的校本教材。并且結合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美學、民族學、以及體育學等相關專家與民間體育傳承人共同編寫教材,從而滿足當地民族院校學生使用此類教程的需求,同時也要確保這些教程能夠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在教材內容選擇方面,應當考慮一些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項目,并且在學生學習這些民族傳統體育相關技能和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確保其易于接納和吸收。校本教材的開發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到高校自身在師資力量、器材場地、外圍環境以及區域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礎上確定最為合適的校本教材,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走進高校。
4.3構建完善、規范、系統的高校少數民族體育教學體系
民族院校體育課堂引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首先其教學體系必須是系統的、規范的、合理的。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學生而言,應當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其設立選修和必修課程,對于其他體育專業和公共體育課程,應當設立選修課程。當前民族傳統武術是大部分高校設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唯一選項,如此較為單一,所以在這些專業培養方面應當盡量凸顯其專業特色和優勢,合理設置并相互融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其他基礎體育類專業內容,同時,結合國家和地方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在課程設計的時候,適當傾斜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科教學,提高學生此方面的專業性,增強其求職能力。對于公共體育和其他體育專業學生而言,合理增加多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民族性、趣味性和健身性角度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工作,讓學生感受到傳統體育樂趣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
4.4民族院校應當加強與所在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建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
民族院校應當充分考慮和結合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特點,合理選擇最具有民族特點的優秀體育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項目訓練和培育基地,可以通過相關部門提供政策及經費支持,加大開發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渠道,通過地域優勢和項目產業,尋求各方協同發展,這首先包括遴選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項目進行資源整合發展,走娛樂型、體驗型、觀賞型發展之路,并以此基礎為框架,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思路,逐步實現學校民族傳統體育全面發展的長遠目標。其次積極創造并搭建社會實踐活動平臺,加強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實踐體驗;并由學校為培訓提供師資和場地保障,通過與少數民族所在地方政府的深入合作,全面推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活動,民族院校不僅為各項目基地培養大量民族傳統體育優秀人才,而且還能夠有效促進當地體育旅游和休閑項目的發展。同時本地相關部門也應當積極與民族院校共建并依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而民族院校則通過在項目基地中進行推廣傳播、教學科研、競賽訓練,從而總結經驗,促進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向著規范、多樣、系統和科學的方向發展。
4.5民族院校應與時俱進,以“信息化、現代化、共享化”為思路,提升并整合民族傳統體育各方面能力
目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良莠不齊,且急功近利。各省市要結合當地經濟和人文發展現狀,充分把握民族傳統體育面向社會化,現代化,發揮當今社會資源“信息化、制度化、共享化”優勢,進行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不僅能夠促使民族傳統體育煥然一新,還可對外進行交流和宣傳,從而提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教育部前期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其中在工作方針中提到的“面向未來,育人為本;應用驅動,共建共享;統籌規劃,分類推進;深度融合,引領創新。”方針政策,為民族院校的民族傳統體育“信息化、現代化、共享化”提供了發展思路。例如在現行的教學中使用CAI等新穎教學模式,可以創新性的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建立遠程教學平臺,共享各方面優秀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搭建精品課程及教改平臺,打造國家級課程質量工程
5總結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地區都存在明顯差異。不同地區的民族體育項目在運動形式、風格以及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所以說要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區情,才能夠對我國歷史演化中的體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利用,并嚴格遵守整體性、實效性、科學性和地域性原則,通過細致挑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合理開發校本課程教材、系統完善少數民族的體育教學體系以及加強這些民族項目基地建設等措施,最終在民族院校的體育競賽訓練、教學科研中,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吸納進來,從而有效的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其精神。
參考文獻:
[1]羅正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機制建構[J].武術研究,2018,(12):45-46.
[2]王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演變與思考[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12):74-75.
[3]覃秀松.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體育教育的有機結合[J].體育科技,2008,(2):31-34.
[4]徐濤等.普通高校搞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對策[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0,(9):82-83.
[5]韋曉康.大有可為的民族體育特色教學[J].中國民族,2008,(1):47-48.
[6]張炳剛,張愛春,陳治華.社會轉型期民族傳統體育的再認識[J].體育科技,2009,(4):9-12.
[7]郭赤環.開發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高校體育課程資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127-128.
[8]蔣東升,楊放,何林.新課標理念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的理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3):39-41.
作者:黑生林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