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基于應用型院校中《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教學現狀,找出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從教學模式、師資建設、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提出教學改革的措施。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實踐能力,以達到服務地方經濟的目的。
關鍵詞: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1《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特點
1.1綜合性強
本課程講述建筑物施工全過程中所涉及的技術問題,涉及場地測量、土方開挖、基坑降水及支護、模板工程、鋼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體結構、結構安裝工程及材料等。對先導課程的學習情況要求較高,并且在施工過程中各環節緊緊相扣,綜合性極強。
1.2應用實踐性強
本課程開課的目的是讓即將步入建筑施工現場的學生掌握技術成熟、經驗豐富的施工技術。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到達施工現場后能夠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這也是《土木工程施工》區別于其他課程的一個顯著點,應用性極強。
2《土木工程施工》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模式老化
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下,老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易造成學生學習情緒低迷,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多數高校關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學習主要還是采取傳統的講授模式,教學模式單一落后。針對本課程的特點,“老師在講臺上,學生在下面聽”的教學模式很難將現場的技術及解決方法表達清楚。雖然現在有了多媒體的引入,可以借助圖片和視頻輔助教學,使效果有了一點改善,但仍有很多問題無法清晰表達。缺失了現場的實踐學習,學生即使對文字性的表達有了清晰的認識,但也只有理論知識。
2.2理論脫離實踐
《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學習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社會實踐。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缺失,很難找到安全又可靠的建筑工地供學生實踐學習。即使有條件安排學生到施工現場實踐學習,但安全起見,大多數還是參觀學習。雖然對現場有了直觀的認識,但是由于沒有實際參入到真正的施工過程,也很難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本課程是技術類知識的學習,并且包含了施工全過程的技術,內容縱多涉及面廣,短時間的一次兩次實踐只能大概了解工程概況及個別工序的工作,無法全面完整的認識施工全過程,更不能看到施工設備的操作。這將導致理論脫離實踐,使得課堂講學變為紙上談兵。
2.3教材內容落后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機械設備、材料、結構及技術等不斷更新,而學生學習所用教材更新較慢,導致內容滯后,跟不上科技的發展,體現在教材上的某些技術可能在施工現場早已淘汰。比如防水工程中使用的油氈,在施工中早已淘汰,但在課本上還作為重點還大篇幅的講解。
2.4教師缺乏工程經驗
由于種種原因使得教師在建筑行業并不占優勢,一些有豐富經驗的工程師不滿足在學校進行理論知識教學,使得學校招聘的老師大多數是碩博士剛畢業的年輕學者,幾乎沒有現場工作經驗,從學校畢業即投入另一個學校進行教學。雖然這些年輕老師理論知識豐富,但由于沒有工程經驗,對于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及解決辦法只能照本宣科,使得課堂氛圍低沉,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改革措施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本職,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使命。所以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應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為主,以產學結合為途徑,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實訓實習的課時占專業教學總課時的比例達到30%以上,建立實訓實習質量保障機制。擴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逐步擴大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的權利。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下,應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為主,為本地區源源不斷的輸送技術性人才。此培養模式針對現階段土木工程施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3.1改革老化的教學模式
基于《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特色,在講解時應以工程應用為導向,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另外將傳統的封閉式教學變成開放性教學,同時豐富教學手段,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積極邀請具有工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通過講座或學術報告的形式向學生講授建筑行業最新的施工技術、材料、設備、方法等。如有條件,每班可以配備一個社會導師,隨時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點。通過豐富教學手段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事實表明:耳朵聽會忘記,眼睛看會記住,而參與就能理解,所以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工作中。比如進行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
3.2加強理論聯系實踐
雖然《土木工程施工》課時具有實踐環節,但是其占比較少,且多安排在學期末理論課程完成之后。首先,應通過調整教學大綱來提高實踐環節的課時,并且應每學完一個章節就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性教學,打破學期末的大實習模式。畢竟任何一個工程也不是兩三個月就可以完工的。實踐教學配合課程教學,加深學生的理解,并能激發學習下一章節的積極性。其次,應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和校內實驗室的建設,為學生各階段的實踐學習提供穩定且安全的平臺。
3.3虛擬仿真與工程實踐相融合
信息化時代,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善于利于各種信息技術服務教學及學習。VR技術和BIM技術的問世,使工程技術人員對各種建筑信息能作出正確理解和高效應對,為各方建設主體提供協同工作的基礎,在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和縮短工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利用虛擬技術(VR、BIM等)來進行教學,已經成為各高校的改革方向之一。為與信息時代接軌,高校應積極建立建筑仿真模擬實驗室,為社會輸送新技術人員。在BIM建模時,應結合工程實例。通過BIM模型與工程實際情況的對比,可以反應中建立模型時自己的不足。同時,BIM模型能反應出施工全過程的施工組織、進度控制、各方的參與協調情況、及施工平面布置圖,可以提高學生對現場的管理能力,增加學習興趣及專業認同感。
3.4提升教師專業素養,重視師資力量建設
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知識與工程經驗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與壞。為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高校應鼓勵教師考取土木工程行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例如建造師、結構師、造價師等,以此達到雙師型建設。另外,高校對于畢業直接來校任教且沒有實際工程經驗的青年教師,應提供平臺并鼓勵他們去工地現場鍛煉學習。此外,學校可以定期邀請工程經驗豐富的施工技術人員來校做專題講座,以便無法到達施工現場鍛煉學習的教師學習行業新知識。
3.5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實踐性強、案例性強的特點,傳統的考核模式(筆試)已然不適用本課程的考試。筆試注重的是理論知識,突擊記憶也可以達到使學生較滿意的成績。但基于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故應打破傳統考核模式,采用理論知識考核、動手操作能力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最終的成績評定。具體可以采用:課堂表現10%、作業10%、章節實踐20%、理論考試30%、動手操作能力3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能全面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4結語
《土木工程施工》作為專業主干必修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作為應用型高校,應把學生培養成高水平技術人才,以服務地方經濟。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學改革中,應注重實踐教學、以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外,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如何保證授課質量,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也是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對于《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教學方法要不斷進行改革與探索。
參考文獻:
[1]路婭妮.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4):21-24.
[2]米文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5(04).
[3]胡登秋.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普洱學院學報,2018,34(01):121-122.
作者:李琳琳 單位:商丘學院應用科技學院